临海非遗之杜鹃鸟山歌:用山歌唱出劳苦百姓的心声

临海民歌《杜鹃鸟》,又称《柴爿鸟》、《看牛小弟哭亲娘》,在临海地区已经流传了几百年,是贫苦牧童和成年男子在山野看牛或劳动时所唱的民歌。

他们在看牛时,有感而发,常即兴哼唱,随意性较大,节奏自由、缓慢,演唱形式一般为独唱,无伴奏,代代口耳相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临海市特有的民间山歌。

刘道寄

《杜鹃鸟》带有浓郁的本土文化色彩,无论在语气、用词还是押韵方面,几乎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在几百年的口耳相传中,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同时《杜鹃鸟》的内容也反映了古代婚姻的一种普遍现象——男子续娶,后娘无情。这是这首山歌产生的根本原因。后娘偏爱自己所生的孩子,自古而然。《杜鹃鸟》里的看牛小弟的遭遇有过之,他在山歌中哭诉“哥哥身上芦花衣,弟弟身上白锦绒”“自己亲娘多少好,讨个晚娘硬心肠”。

临海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老话“六月天的日头,老继娘的拳头”,意思是说后娘对继子犹如六月烈日一样毒辣。在后娘的枕头风吹拂下,父亲对“看牛小弟”的情感也越来越淡薄,山歌中因此出现了对父亲的诘问:“问爹为啥心各样,那个不是爹爹生?杜鹃鸟,尾巴长,问爹为何心两样?”在这里,亲爹的冷漠还有一个原因,即古代社会生产力落后,加上古人不懂节育,崇尚多子多孙,“爹爹”为养活一大家人承担了很重的担子,空闲时间很少,父爱分到每个子女身上自然极其有限。看牛小弟夹在一群弟弟妹妹之间,不被父亲重视,又受后娘欺负,其艰难处境可想而知。正因为这样的经历,他才唱出了凄婉动人的山歌。

唱片

看牛小弟唱的虽然是苦难,但他并不气馁,他把苦难当成磨练,坚信“牛角挂书终当贵”。从这个角度看,《杜鹃鸟》也是一首劝世歌。歌词中通过各种比喻,批判后娘虐子的行为,告诫世人苦难出孝子、宠子不孝的道理。

如此看来,《杜鹃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杜鹃鸟这一抒情意象,在很久以前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凄婉情调,看牛小弟唱起民歌《杜鹃鸟》时,他便化身为一只悲伤的杜鹃鸟,声声呼唤亲娘,诉说衷肠。

虽然大多数山歌都比较短小,歌词简单,结构回旋复沓,但是《杜鹃鸟》却并不如此。它的词句,除去少数几句的起兴是三言的短句构成之外,其余都是七言,句式较长,更适合表达丰富的情感。

由此可见,民歌《杜鹃鸟》采用的是家乡常见的哭灵的腔调,蕴含着农人生活的艰辛,命运的坎坷。但却“哀而不伤”,唱出了农人心底的愤懑和哀怨,鞭挞了世间贪婪、自私的品行,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所以才能通过一代代牧童和农人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至今。

1954年,临海县举行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来自大田区大田刘村的14岁牧童刘道寄把《杜鹃鸟》搬上舞台,由于唱腔优美,婉转流畅,轰动了全县。随后通过词曲家的整理、改编和填词,形成歌曲《救命恩人共产党》。1955年,刘道寄上北京参加全国音乐周,并到中南海为新中国领导人演唱,同年,上海唱片厂灌制了唱片,上世纪60、70年代也偶尔在文艺演出中演唱。

由于时代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本土民歌几乎无人传唱。1988年,临海市举办首届文化节,文化馆同志凭借保留的曲谱和一些老年人的回忆哼唱为基础,在尽可能不失原有风格前提下,在舞台上重新演绎了这首曲子。1994年《中国音乐集成(浙江卷)》将《救命恩人共产党》入编,改名为《日出东山》。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首山歌的内容早已不适应当下的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阶级。作为那个时代的文化象征,这首山歌具备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然而其内容却难以引起当下的共鸣。按照当下的市场环境来看,《杜鹃鸟》已然不适应这个时代,所以也只能作为过去时代的象征。


台州非遗文化传承档案—临海篇

非遗文化:杜鹃鸟山歌

非遗级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分类:表演文化类

非遗定位:D类【展览/展示类型】

发展建议:杜鹃鸟山歌作为上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已经很难再当下的时代引起观众的共鸣。作为历史文化的象征,杜鹃鸟山歌依旧有其一定的文化价值。然而其最大的价值便是象征了过去那个时代,却难以引起当下市场环境的共鸣。为此,其很难再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创造商业价值。只能作为曾经过去的时代象征以作研究之用。当然,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广与继承而言,这首山歌的价值也是巨大的。毕竟本土地区的方言文化恰恰需要这样的载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山歌   杜鹃   临海市   遗文   后娘   农人   亲娘   牧童   劳苦   民歌   共鸣   小弟   心声   象征   百姓   价值   时代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