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的耕读文化回归农村

原标题:让传统的耕读文化回归农村

“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农耕文化长河中,耕读文化犹如一首清婉美妙的歌谣,从远古悠然传唱而来,不仅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历史的丰赡形象与繁复风貌,而且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古代文人士子的价值理念和人格修为。

可以说,耕读文化是表征传统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寄寓并昭示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句改自苏轼《三槐堂铭》楹联的传世箴言,被元明清三朝乃至近现代我国农村家族尊为家规、奉为家训,其一方面蕴藉着先祖长辈对后世子嗣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另一方面喻示着晚生后裔对前人祖先的无限虔敬和深深告慰,所以,耕读文化既具有深湛的历史意蕴,又呈具浓烈的现实意义。

耕读指的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坚持读书学习,它是中国农民世代沿袭、经久传布的基本生活方式。《曾国藩家书》明确记载:“久居乡间,将一切规模立定,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以农为本、耕读传家,意味着农耕社会中的每个家庭,都应秉持和践行农事稼穑和就学攻读的优良传统,通过耕田养家糊口、安身立命,通过读书修身养性、崇德向善。这种以耕养读、以读馈耕、耕读一体的生产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以耕作为核心要义、以明礼为根本旨归的价值取向,而建立在这种价值取向之上的社会风尚即为耕读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质素的耕读传家,不仅担负着充盈家庭文化谱系和延续家族劳作基因的人文功能,而且发挥着助推农村社会和谐安宁与演进前行的政治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要求:“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耕读文化是中国农耕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乡村文化,其倡导的勤耕重读早已成为我国社会各阶层普遍认同的价值共识,也是当下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基石。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耕读文化就是乡村的魂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狂飙突进,耕读文化也面临着因市场化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亟需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加以修复、保护、完善和扬厉。

“耕为本务,读可荣身。”乡村振兴需要大批走出乡村的贤达带着浓浓乡愁回归故里兴建书院、举办学堂、传播文化,教诲训导村民勤俭持家、艰苦创业、与人为善、诚信感恩;需要乡贤乡绅引导和带领村民制定民俗民规、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携手培育和谐家风、友善乡风、淳朴民风,共同塑造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救危扶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赋予耕读文化颐养心性、淳化风俗、守望相助、自强不息的新时代的人文动能。

“耕”意味着勤笃劳作,“读”意味着笃志修身,耕读文化既是一种人文情怀,更是一种价值追求。要破除城乡之间的藩篱和屏障,支持和鼓励城市人到农村干事创业、娱乐休闲,一同分享和传扬耕读文化,使城市人与乡村人和谐相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互鉴融合。

还应认识到,耕读文化的内涵精髓犹如翰墨书香浸润新房,润物无声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着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文明素养的迭代升级。因此,应把耕读文化嵌入现代教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契合其身心特点的耕读文化教育,采取有趣味、有魅力、有温度、有情怀的教育方式。

让耕读理念进入校园、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启发学生完整准确地认知和掌握耕读文化,切实感受“粒粒皆辛苦”的辛劳与不易,自觉涵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和品行,引导他们立志、修身、养德、作为,激励他们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才能最大程度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乡村人才。

(刘金祥,作者是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士子   农村   文化   农耕   生活方式   中华   传统文化   乡村   情怀   人文   传统   优秀   价值   社会   城市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