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大会思考

全文 7500 字,预计阅读时间 18 分钟

中施企协在嘉兴举办第十七届工程行业信息化发展大会,除开第一天上午的全体会议以外,分为了四个专场分会议:

1、信息化与数字化转型研讨:驱动之源

2、财务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探索

3、BIM与智能建造:路在脚下

4、EPC转型:与数字化同行

另外还有成果展厅,展示各施工企业和服务商的最新成果。

几个分会场是同时举办的,分身乏术,只能根据发布的嘉宾演讲大纲资料,挑着去听。有些嘉宾的内容信息量很大,压缩在二十几分钟内讲完,大脑跟不上这种信息密度。

自从国家定调,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和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并列,建筑行业对数据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高,这次会议主题也是“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话题,一年多前思考过并录制了视频:

向数据要价值——和小白聊BIM第七集


信息化

大会上午主旨发言第一位是鲁贵卿,鲁总以前讲信息化和成本管理的文章我学习过,受益匪浅,后续有空我把他的一些文章整理个合集。

在发言开篇中他对信息化、数字化、数字化转型作了简要解释,说概念不重要。我倒是认为,概念的确没那么重要,但通过清晰的概念来明确自己目前做的事情,指明方向,非常有必要,否则混沌之中积极性不会太高。

信息化其实是一个有点“古老”的概念,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做的一件事情,我们说的信息化主要就是指企业信息化。

企业由不同的业务单元组成,各个业务单元各司其职,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人数增长,各种管理问题会不断呈现。如果希望解决这些管理问题以及业务运作问题,就必须依靠管理软件系统。

通过软件系统,可以将标准化流程、管理制度、最佳实践,完全固化在业务运转过程中。比如OA(Office 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系统、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金蝶用友的财务系统、建筑行业广联达等公司的项目管理系统等都可以算是管理软件系统。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主要就是管理软件信息化的建设,管理软件系统的建设,最显著的价值,是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降本,包括降低管理成本、运营成本;增效,包括提高管理效率,提升运作效率。

管理软件系统的建设,只能让业务运作得更好,但不能决定业务的成败。例如,一个优秀的销售团队,即便用Excel管理业务,也能帮助公司达成业绩;一个糟糕的销售团队,使用了再好的CRM系统,也不可能完成业绩;但一个优秀的销售团队,配合优秀的CRM系统,肯定可以更好地管理客户和业务,充分挖掘利用每一个销售机会,并且确保企业客户数据不会轻易流失。

管理软件,只是解决业务问题,提高管理效率的手段之一,更重要的,是业务管理和治理的水平的提升,再结合软件系统,才能让管理具备抓手,治理思想能够最终落地。

信息化发展这么多年,在企业架构、方法论体系、IT治理模式等方面,都有成熟的方法论和框架,大家的观点趋同一致,逐渐形成共识。

基于以上理解,可以把企业信息化分为三个层次

1、企业在生产管理当中广泛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电脑、生产设计自动化(CAD)、建筑业BIM、自动化控制、门禁等等,凡是用到电子信息技术的都是企业信息化的一部分。

2、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财务、人员考勤等数据进行处理,比如把各类数据录入电脑,制作电子表格等,这是最基础的、大量的现实数据信息化处理过程

3、更高层次的辅助管理、辅助决策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办公自动化(OA)、制造过程数据文档管理系统(PDM)等等都是用来辅助管理、辅助决策的,这是更高层次的信息化。

互联网化

会议中极少提到这个词,但我还是得把这个词列进来,因为数字化太抽象,互联网则更贴近生活,作为一个桥梁,让人更加容易理解从信息化到数字化。

互联网的特性对社会形态的影响,相信处在这个变化阶段的人们都会有所感受。互联网化,互联网+,互联网思维算是同一类概念的词,在聊这些抽象的词语之前,我们来说说互联网改变了什么。

互联网突破时空限制,你可以足不出户遍及全世界,购买商品货比三十家甚至三百家;去中心化的特性,让人人可分享,人人都是自媒体,打破信息的不对称性;虚实结合,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用去学校,可以在家里通过网络学习课程。

以上等等这些都是伴随互联网的特点逐步发展出来的新的社会形态,在这个形态下,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电子商务了,它也是互联网时代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用这个来理解信息化向互联网化、数字化的转变相对容易。

传统商务是近距离的现货交易,买卖双方是面对面的交流和谈判,并采用传统计算方式;电子商务则是通过将有形市场交易过程的电子化、网络化及市场形态的虚拟化、多元化,使得买卖双方有更大的时空选择。

十年前,马云跟王健林两大首富关于电子商务曾打过亿万豪赌,当时电子商务和传统线下门店竞争激烈,在11-16年五年间,淘宝双十一活动平台成交额翻了近20倍,52亿到1207亿,线下也采取过抵制措施,比如集体退出双十一活动等手段,竞争激烈。

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鼓励传统产业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与“互联网+”相结合。

时代潮流不可逆,一众传统零售商也开始尝试触网,成立全资科技子公司,有点像如今各大建筑企业成立数字公司,想方设法突破一样。

传统零售商学起了互联网打法那一套,流量为王,数据驱动,走全渠道销售,同时互联网公司也积极往线下拓展,争来争去,线下实体店受移动电商的冲击而大量倒闭,电商价格战的持续使电商行业无利可图,亏损严重,线上线下开始融合。

融合的开始,可以看作是传统企业数字化的开端。

2017年最火的词叫“新零售”。传统线下实体企业与互联网线上企业相互渗透,强强联合,构建了“新零售”局面。例如“阿里+苏宁+高鑫零售+联华世纪+居然之家+饿了么”,以及京东与腾讯组成联盟的“腾讯+京东+永辉+家乐福+沃尔玛”。

“新零售” 这种可以看作是互联网化向数字化转变的一个理解突破点。

新零售对线上零售而言,是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业态;而对线下零售而言,则是对传统模式的创新,立足于数字化、数据化、平台化、智能化,对线下商店进行改造。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新零售的核心都在于其基于数据进行的变革,当然,这一切的基础都是信息化。

在典型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中,数字空间一切数据和行为可追溯,在互联网公司,对数据的尊重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传统的企业不具备这种思维,更别提以数据说话、以数据管理、以数据决策、以数据创新。

就像我们现在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一样,信息化是基础,是业务数据化的过程,没有信息化就无法沉淀出数据,而没有准确、完整的数据,数字化转型就是“白忙活”。脱离开扎实的信息化建设基础,成功实现数字化的,没看到过,如果他说做到了,那就是吹牛。

互联网化的思想中包含了数字化所有最核心的奥秘,这是理解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变、过渡的非常重要的桥梁,深刻地理解互联网化,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数字化。

互联网化和信息化,有一定程度的递进和交融关系,但相对也彼此独立。互联网化包括了对信息系统的大力投入和建设,这和信息化的诉求一致;也包括了对业务运作模式机制和组织管理理念、形态的创新,这又超出了信息化的范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超越了数字化的范畴。

比如一家小吃店,通过微商、直播等形式做电商带货,交易量持续增长,远超线下门店收入。请问,这家小吃店,能否算实现互联网化经营?那又能否算他实现了数字化?

数字化

海尔的张瑞敏认为,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谓成功只不过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

很巧的是,我在这次大会上,听到一个演讲嘉宾有类似观点:时代才是驱动之源。传统零售商被压缩空间,不得不“触网”,搞“互联网+”;疫情之后大家远程视频会议变多,这都是时代驱使。是这个时代的逼迫让你不得不这样做,你能想的就是怎么去做好,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不管是信息化、互联网化、还是数字化,都可以理解为,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传统企业对新时代的一种应对方式。

接上一节的故事,那家小吃店通过微商、直播等形式做电商带货,交易量持续增长,远超线下门店收入。这家小吃店当然算是互联网化经营,但不能算实现了数字化。

但小吃店互联网化后的特征,跟数字化息息相关,比如哪种品类的商品销量好,搭配怎样的套餐会有不同效果,对象群体的年龄、性别、圈层分类,相关流量、曝光、转化率、客户停留时间、关注度。这些铺天盖地的数据,恐怕你不想基于数据分析去改善业务都不行了。

数字化和互联网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互联网化的相关特点,也体现了数字化的相关特点,例如基于数据驱动,敏捷迭代快速调整,技术和业务深度融合等。甚至有很多观点认为,互联网企业都是“原生数字化企业”,具备数字化的天然基因。

业务和技术深度融合带来的组织变革?商业模式的改变?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那我们就从结果来看,到底会有什么变化。

组织变革最容易在岗位设置中体现,我所在的建筑行业几千年来就这样,变化缓慢,但我们可以从其他行业组织变革的新岗位中得到启发。

首先想到的是运营岗位,这个岗位可以看作是互联网之后,组织变革中诞生的岗位。一般要么是销售、要么是客服或者行政,运营这个岗位是什么?同样的,互联网中类似的还有产品经理这个岗位。

运营和产品经理都是面向客户的人员,运营做线上活动、内容、创意的制作,产品经理做网页、APP设计,编写设计文档,交给研发人员实现。

在传统企业的观念中,产品、运营应该属于IT部门,一般承担支持工作,配合业务开展。但是,在互联网企业,产品部门,会作为业务合作伙伴(注意,是Business Partner,而非业务下游),与业务部门一起,通过技术力量改善业务,提升效率,要承担核心的DAU(Daily Active User 日活跃用户量)、转化率等指标,更重要的一点,是产品经理会进入到业务决策的过程,深度地参与业务。

现在你想想,作为BIM中心,数字中心,智能建造中心,不管叫什么名字吧,你们的岗位,你们的数据,有真正进入到业务决策的过程中吗?

信息化固化物理世界形成的流程,生成大量标准化、格式化的数据。而数字化则体现在数据的作用逐渐明显,让你不能忽略,作用回现实世界,数据驱动以后,决策模式、业务模式、也产生变化,管理流程也会发生变化,从而重新作用于物理世界。

数字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业务问题。不管是信息化、互联网化、数字化,这些都是手段,而非目的。

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部分概念前面已经叙述过,既然叫数字化转型,那重点就落在了“转型”两字上,往哪转?要转成什么样才是重点,数字化是技术手段,数字化转型是 “业务战略+技术”双轮驱动的“一把手”工程。

想把公司往哪个方向带,塑造怎样的企业文化,企业战略是什么,都是企业领导者们要想的事情,所以数字化转型这个事情难,首先就难在领导者要思考清楚企业战略,从思维模式上进行改变。

建筑工程行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行业之一,发展到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封闭的行业体系,它的特点是以“关系”为主导,受政策管控、生产周期长、采购量繁杂巨大、管理混乱、大额资金流动多、资源人脉圈子固化,大多数建筑工程行业的类目都是在实体线下进行的。

15、16年,“互联网+”风头正火,建筑业也没加个啥玩意,接着2020年开始又提数字化,似乎都进展缓慢,困难重重。

关于数字化的搜索在2020年前后就已经超越了信息化,搜索BIM的火爆程度,更甚两者。

从搜索数据可以看出,大家对数字化转型相关的内容关注度在增长。但做数字化转型,业务战略目标不清楚,任何技术工具都只会事倍功半。

另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需要既懂数字化技术又懂经营业务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支持,毕竟这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既有组织、人才、文化的改变,也有数字孪生、数字中台等技术问题要解决。高级复合型人才短缺是当前企业转型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领导想清楚了,没有合适的人去执行落地也不行。

不过再怎么转,一些核心是不会变的。比如刘强东在京东会议上给高管们说:

“你不要跟我扯那些乱七八糟的,你们这些管理层不要跟我说那么多花的、新理念的、新词,别跟我说这些,你们要回归常识,回归到商业本质的五个要素(产品,价格,服务,成本,效率)。”

工程行业树立品牌,打造精品工程,用价格,质量,服务去打动人心,这点都是相通的。

前面聊了那么多,回到建筑行业,如果像下图一样划分四个阶段的话,大部分企业都是在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而少部分企业第二阶段的信息化基础扎实,正从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

如果说互联网化是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变的桥梁,那智能建造,则是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变的桥梁。

智能建造

大部分企业还处在夯实信息化基础的阶段,行业的热点已经到了智能阶段。智能建造、智慧工地的概念似乎也是被拔高了不少,提出了一个很美好的未来,可惜建筑行业变化太缓慢,让他看起来又是一个大忽悠。

智能建造处于超意识状态,也就是不以人的主观判断来进行建造了,都是机器自发完成,在人还感知不到的程度自动进行数据分析,加工生产建造。

在制造业相似的例子就是“黑灯工厂”,大部分工作机器完成,人只要负责监督机器正常运转,一个工厂可能只有100个人,全是工程师,但一年可能实现600、700亿产值。

但在建筑行业,还远远做不到,跟天方夜谭一样,于是听起来就像是忽悠,特别大的忽悠。

嘉宾杨震卿在会上的演讲《BIM到智能建造的路径与思考》,一部分提到了智能建造,他是借鉴智能制造的定义来进行说明的。

借鉴智能制造的定义: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那智能建造的定义则是:智能建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建造技术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建造活动各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BIM和现实不产生关系,单纯在电脑上的BIM没有任何意义。但是BIM是在虚拟数据世界的一个承载体,类似于一个适合建筑工程行业的三维模型数据库。

那对应的现实世界的数据库就是高精度测量感知设备,“智慧工地”的一些设备就可以算在内。通过各类感知设备将物理世界的数据回传到虚拟世界。

虚拟与现实数据的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比如各类信息化平台、人工智能、5G、云)等作用到工业化的设备上面,让工业化的设备完成数据分析,自动去做人要做的工作,例如现在很火的造楼、粉刷、喷涂机器人,这样大概就是智能建造的样子。

简要一点就是以建造技术为核心,BIM在虚拟侧加上现实高精度测量感知,融合数据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作用于装备,实现工厂到现场,现场到工厂的融合。

其中标准化是基础,建造能力是核心(工序、工艺,项目管理、人机料法环测、精益建造)

工业化是主线(装配式,造楼机 、盾构机、钢筋集中加工厂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手段(人工智能、智慧工地、5G、各种云)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BIM中心在转变的原因,单纯的BIM不能起到作用,但BIM适合制造并承载数据,他的特征是数据承载能力强、数据三维可视化、数据能力可扩展、多源数据可交付。

BIM是以信息为核心的价值体现,任何BIM相关的工作都是对信息的处理与分析,都是信息辅助决策的步骤,结合前几章节说的,信息辅助手段对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有针对性的企业流程再造,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

杨震卿在会上对智能建造的另一种表述就是:建造能力+数字化思维+感知=建造能力的延展

BIM本质是信息化,没有BIM建筑一样可以完成,区别在于成本、效率、效果的差异。当作工具属性来看是信息化,当做思维模式来看的时候就是数字化。

搞智能建造倒不是说非要BIM的去弄,但目前阶段搞BIM搞的好的,是数字化思维比较强的一类人,而数字化思维是智能建造的重要部分。

最后杨震卿对智能建造做出了一个他理解的定义:

以创效为目标

(为什么干)

以工业化为主线、以标准化为基础、以建造技术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手段。

(指导思路)

通过BIM技术实现在虚拟侧的数据生成,并进行模拟和数据承载;

通过智慧工地实现高精度的测量和感知,实现联结虚拟和现实

通过智能装备,实现虚拟对现实的同步反馈,把施工作业现场转移到工厂完成,把工厂能力移植到施工现场;

(干什么)

从而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造技术深度融合,丰富、延展建造能力,提升建造产品品质的新型建造模式

(建造模式)

实现智能建造,是数字化继续向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一步,它能做成什么样,往下发展会怎样,我不知道。到这一步,行业的东西已经想得够多了。

个人的发展

这次去看展会,发现很多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成立的BIM中心或者数字化公司,研发了一些辅助工程管理的高效工具,甚至都开始对外提供产品跟服务。

从岗位的变化来看,不管产品是内部开发还是外部合作,数字化公司B端产品经理的影子肯定是有了,如果要往外推广,运营也在渐渐形成,这个趋势在加强。

这些数字化公司大部分还要同时承担集团内部的工作,甚至很多是首要任务,也就是会做前面说的信息化提质增效,数字化推动变革,智能建造那一套东西,根据不同公司所在阶段重心有所不同。

从行业变化来看,参照发达国家,建筑行业中小型的公司必然会倒闭或者被吞并,就如同现在的地产行业一样,大型公司垄断,垂直专业类的公司会加强,企业数字化赋能的需求也会越发强烈。

岗位和行业的变化,让之前处在夕阳产业中朝阳部分的BIMer,焦虑与日俱增。不可能人人都当领导,作为普通的一员,你必须设想整个建筑行业砍掉一半人员的情况下,你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一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建模这个事情总要回归价值本身,结合前面的智能建造可以看到,环节很多,数据价值变现太难,单纯的建模型似乎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作用不大,但它是产生价值的重要一环,行业对数据的价值变现需求一直存在,围绕这些环节,你的技能树应该点成什么样子才是最关键的。

职场核心竞争力——人脉资源壁垒、职业技能、底层逻辑,在大多数行业,人脉资源壁垒绝对排首位,建筑企业半垄断、低门槛的性质增强了这一点,但如果说人脉没有,人际关系处理、管理方面确实不擅长,那就在保证不拖后腿的情况下,专注在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打造上。

比如之前说的企业新成立数字公司的B端产品经理,它更看重业务知识的积累。而这种积累更多来源于业务现场,以及与用户的直接沟通,无法完全通过书本来学习,专业性更强,与业务的结合更紧密。

我在网上搜到别人分享的B端产品经理的技能树,可以对照一下。

产品的核心能力是:能抓住问题本质,可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并将之执行落地的能力。

相对应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新岗位,比如数据分析类的,运营类,甚至现场机械操作类型的等等,都是变革中的新机会。地产行业、教育行业的变革都是最近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问了之前地产的同事,感觉一个时代的转变,不是由个人能决定的,只能在这个时代下,提前做好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小吃店   人脉   行业   建筑行业   岗位   现实   概念   传统   大会   业务   智能   数据   产品   技术   公司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