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打开大门”与“不安全”之间不应简单划等号

□吴可瑶(西京学院)

近日,深圳一位父亲五一期间带着自家孩子去参观深圳大学时,被门口的保安拒之门外的视频在网上疯传,随之关于“大学校园能否对外开放”的话题再度引发网友热议。

对于大学究竟应不应该对外开放这个事情,似乎大家的观念仍停留在疫情阻隔的这三年里。但笔者认为,例外并不能成为常态,现如今的社会都在打着鼓励各行各业恢复到疫情前的口号,怎么大学要止步不前呢?享受着封闭式管理带来的便利,而不顾开放的需求是不可取的。好的大学应该是“没有围墙的”,要让外面的人进得来,也要里面的人出得去,开放包容的态度更能激发新鲜活跃的思想。

有序开放,逐步恢复。此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学府陆续发布通知:结合防疫政策调整及校园管理需求,校园开放期间,社会公众可通过学校指定网络预约通道进行实名免费预约。虽然开放的规模达不到疫情之前,但也起了一个带头示范作用,更是在高校对外开放上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其他高校的开放管理提供了借鉴意义。

在众多网友的评论中,笔者关注到了一个担忧——开放之后人员混杂恐怕会直接影响到师生们的安全。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如果一个大学因对外开放而产生了安全问题,应该引起思考的不是这个大学究竟应不应该对外开放,而是其管理能力的问题。安全隐患在社会上处处都存在,“高校打开大门”与“不安全”之间不应划上简单的等号。

更进一步说,大学的开放不仅包括公众的“走进来”,学生的“走出去”也同样重要。其核心要义不是要把校园变成一个社会性的公园,而是要创造多种互动交流的可能。现如今的“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刷爆网络,可以看到,大学生那股牟足了劲儿往外冲的激情,似乎是要把“被疫情偷走的那三年”狠狠地夺回来。

在笔者的印象里,过往的大学生活应该是没课的时候可以随意进出校门。但现在许多高校对学生外出的政策并不友好,繁琐的请假手续不说,还需要写各种保证书。笔者认为,外出是学生应有的权利,而学生作为一名成年人,明确自身所需承担外出风险的责任也是必要的,这种权利与责任的社会共识并不需要过多的保证书来管控。

实际上,大学开放的问题,是一个“内外联动”的问题。在处理外来人员入校上,笔者还是十分认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做法——通过实名制预约的方式入校。这一方面可以使学校了解入校人员基本信息及人数,方便掌控全局以调配校内资源,在促进交流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原本在校人员的影响;另一方面,实名的方式也为师生的安全提供了一定保障,发生问题时可以及时锁定人员进行处理。因此,关于“大学是否要开放”这一问题,还望各大高校对相关政策进行充分考量,毕竟“有进有出”才是一个良性循环。

总之面对开放时,我们应该抱有的态度是积极的。古话说得好:“事不避难,知难不难。”遇到问题要的不是一棒子打死,而是不断摸索、不断尝试,去寻求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西京   高校   保证书   现如今   疫情   深圳   对外开放   笔者   大门   事物   态度   权利   简单   人员   校园   学生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