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列举题

#大有学问#

列举题

1.二十四史有哪些?前四史是哪些?唐修八史是哪八史?

“二十四史”

1、《史记》(汉·司马迁)

2、《汉书》(汉·班固)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4、《三国志》(晋·陈寿)

5、《晋书》(唐·房玄龄等)

6、《宋书》(南朝梁·沈约)

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8、《梁书》(唐·姚思廉)

9、《陈书》(唐·姚思廉)

10、《魏书》(北齐·魏收)

11、《北齐书》(唐·李百药)

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唐·魏征等)

14、《南史》(唐·李延寿)

15、《北史》(唐·李延寿)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20、《宋史》(元·脱脱等)

21、《辽史》(元·脱脱等)

22、《金史》(元·脱脱等)

23、《元史》(明·宋濂等)

24、《明史》(清·张廷玉等)

前四史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

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唐修八史

唐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建立后,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提倡下设馆官修史书,令宰相监修。唐代先后修撰的正史有八部,习称“唐八史”,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以及李延寿私人编修但获得政府批准而列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

唐修“八史”具体指:姚思廉的《梁书》、《陈书》,是在其父姚察撰写的《梁史》、《陈史》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李百药《北齐书》,是在其父李德林《齐书》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令狐德棻《周书》,是在隋朝牛弘《周史》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李延寿《南史》、《北史》,是在其父李大师启迪下撰写而成。另外两部:《隋书》、《晋书》出自史馆官修。

2西方的史学流派有哪些?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西方的史学流派有哪些?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史学流派:

  ① 新社会史学派: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现的史学流派,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哈佛大学塞恩斯特鲁姆教授,著有《贫困与进步》,该派用社会科学概念和计量方法,把社会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对象并以此为研究的组织原则,80年代中期趋于衰落,批评它的议论也日渐增多,认为该派缺乏完整的方法论。

  ② 年鉴学派:20世界20年代西方史学的重要学派。1929年,法国史学家马可·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创办《经济和社会史年鉴》(1946年,刊物更名《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反对传统史学,主张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为半个多世纪持相同主张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因此得名。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史学家布洛赫和弗基尔,第二代史学家布罗代尔。年鉴学派提出的理论,方法及史学编纂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 计量史学:作为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大致包括三种:制作反映计算模型,制作反事实模型,广泛使用计量分析方法,目的是求的历史结论的科学化,精密化。60至80年代,欧美史学界采用计量史学方法所出的成果明显成为史学研究成果的多数与主流。促进了史学研究精密化,拓展了研究流域,有利于集体合作项目的开展和完整,但学的错误使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的史学成果不免贻笑大方,这应值得我们借鉴。




①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德国海德格尔,法国萨特,存在主义是从,揭示和探寻主观与客观即人与环境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中的人的自由本质属性。

② 结构主义:一种包括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学理论等在内的思潮,基本特征是用结构主义这样一种方法论来表述不同领域内德问题,法国的福柯·巴尔特等人历史,文艺各方便广泛的综合研究,提出系统的结构主义理论,使其哲学性突显出来。

③ 法兰克福学派:属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一个立的哲学派别,着重研究和分析现实的社会和个人问题,批判资本主义。

④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思潮概念,反对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早期与晚期的矛盾,特别重视阐述异化学说和人道主义,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等持怀疑 或否定的立场观点。

1.列举十种史学体裁及代表作。

一、编年体

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二、国别体

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代表作主要有《国语》、《战国策》以及《三国志》。其中,《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三、纪传体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四、断代史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记述了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五、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代表作为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1.编年体: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能够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所著

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左传》——左丘明所著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所著

2.纪传体:以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

本纪:帝王的传记,例如秦始皇本纪

世家:诸侯和贵族的人物历史事迹,例如越王勾践世家

列传:其他英雄人物代表的传记,例如屈原列传

书: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内容的体裁

表:用表格排列历史大事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所著

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陈寿所著

二十四史(正史)均采用纪传体。

3.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春秋时期国别体史书《国语》——左丘明所著

战国时期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作者不明,刘向编订

4.典志体:又称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

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书《通典》——杜佑所著

5.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史记》、《资治通鉴》都是通史代表作。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历史,《史记》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

6.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始创于中国汉朝东汉时期班固所著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属此体。

总结:

编年体: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什么事

国别体:某个国家发生了什么事

纪传体:某个人物做了什么事

典志体:某个典章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通史:时间连续相通不间断

断代史:某一时期为断限,不连续

2.列举新石器时期黄河上中下游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9

标签:史记   纪传体   断代史   编年体   国别   通史   体裁   史学   史书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