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黄帝神话传说:天降大火,海水上腾,民皆苦热

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前言

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与炎帝、蚩尤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部落联盟首领。

相传黄帝出生在河南新郑,所以后人把他称为“新郑人”,他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就是黄帝的正妻,她帮助黄帝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黄帝在位期间,先后发明了指南车、地心车、网罟车、造纸术、钻木取火、制陶术,还发明了战车。

先秦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形成

先秦时期,我国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十分丰富,但这一时期的神话传说基本上都是口头流传下来的,缺乏文字记载,因此人们对上古神话传说的了解并不多。

《淮南子·原道训》中记载:“黄帝之时,天降大火,海水上腾,民皆苦热。”《国语·鲁语下》中记载:“昔者帝俊生后稷,而相之于农,以功齐于诸侯。”从这些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上古时期人们对当时的天空、海水以及农业生产都充满着想象和神奇色彩。

除了这些之外,先秦时期还有一些人对于黄帝的传说进行了整理和描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黄帝神话传说。

《楚辞·远游》中记载:“神之来自兮,何世无之”。这里的“神之来自”表明黄帝是来自于天上的神,“何世无之”说明黄帝并不是从大地上来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天有十日,日有十星。日有九光。日食、月蚀、地震、山崩。此皆上天之灾也”。

《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黄帝使岐伯数岁治乐,以教百姓”。这里所说的“数岁”表明黄帝是在负责音乐方面的工作;“岐伯”说明黄帝和岐伯是一个人;“治乐”说明黄帝和岐伯是一个人;“教百姓”说明黄帝和岐伯是一个人。

在《庄子·天下》中记载:“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这里所说的黄帝生下来就有神灵,这一点与《山海经》中记载的黄帝出生时神灵附身一样。

除了上面这些之外还有一些关于黄帝神话传说的记载和描述,比如《庄子·天地》中记载:轩辕之时,有大帝焉。

两汉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繁荣发展

到了汉代,关于黄帝的传说越来越多,并形成了一个体系。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记载:“昔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又尝有神降而生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帝喾,帝喾生帝尧。

尧见帝居上公之位,是以命之曰:‘我其继天而王’。于是乃命有熊国君之子昌意之子高阳为帝,号曰颛顼,以国位居东方。立其弟位曰昌仆,号曰帝喾。”在这个故事中黄帝、颛顼、帝喾三个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也存在许多矛盾和错误。

《史记》中记载黄帝在“以国为姓”,也就是说黄帝姓公孙而不是姓姬。另外,《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这里的十四人不包括公孙在内。所以司马迁在记载黄帝的时候将黄帝的姓氏放在了人名后面。因为古代“名”和“姓”是同义语,所以司马迁在这里将姓氏放在了人名后面也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写作手法。

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史记·封禅书》中提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之,弱而能言,幼而徇齐……”这里的“少典”指的就是黄帝。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于黄帝的出身和母亲并没有具体说明(“少典”指的是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中有熊国君主之子),而是仅仅说他是一个神明一样的人物。

司马迁在写到黄帝的时候非常有感情地说:“余尝西至空桐、方城;北至无极、房陵;南至交趾、长沙;东至海岱、琅琊;西至巴蜀、敦煌……皆问所从来”,意思是说黄帝从西部向东部迁移。

道教信仰与黄帝神话传说的道教化

从汉代起,道家思想开始流行,“黄帝”和“黄帝神话”逐渐成为道教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道教经典《太平经》中,黄帝被称为“圣王”、“真君”。

汉代统治者推崇黄老学说,强调老子的“道法自然”和清静无为,黄老之术成为汉初统治思想。黄老之学以黄帝为始祖,《汉书·艺文志》记载:“黄帝之书八十一篇,太上老君所著也。

汉武帝时,以道家思想治国的董仲舒更是明确提出:“《老子》一书者,上通于天,下通于地,动静以道为本”。

这一时期的黄帝神话传说中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在《山海经》中有不少黄帝与神仙的传说故事。《海外西经》说:“汤谷上有扶木,一名高阳氏之国,一名鬼方之国。有三女子居之:一曰华胥,二曰季连,三曰女丑。

华胥因按其下,则足不履肿;季连因按其上,则足肿而死;女丑因按者下陷而死。黄帝乃征师于华胥之所居而问之曰:‘何谓也?’华胥氏曰:‘夫天所以能长久者,以有德也;故能久者以德合也。

今吾欲去子之恶声而好善曰:‘华胥由子仆也’”。《淮南子》也记载了黄帝与两位女仙的故事。黄帝的传说故事主要是以《山海经》为蓝本而创作的。《大荒西经》说:“有轩辕之丘,有黄帝之子……皆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黄帝战于坂泉之野”。

《史记》记载:“昔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胡伏案上。是日龙飞,帝告孔子曰:‘吾闻之,良工琢为器,君子执而玩之。吾闻之,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俗文学的发展与黄帝神话传说的由雅至俗

黄帝神话传说经历了一个由“神”到“人”的变化过程,这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黄帝神话传说的演变正是这一变化过程的一个缩影。当黄帝被作为神来看待时,其形象比较模糊,其生活和传说也比较模糊。

当他成为人时,他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和劳作,其形象变得具体而鲜活。汉代刘向《列仙传》记载了一则黄帝神话: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及长,明历有道,能知千里之外。黄帝之时,天降异象,黄炎二帝争位。

有熊之国有黄龙见于西陵泽中,见人杀之。炎帝欲伐黄帝。黄帝惧而问于岐伯曰:‘天下将乱乎?’岐伯曰:‘百姓毒虐已极,故天降灾疫。’

黄帝乃作礼乐以教百姓;然后妖孽灭而黎民悦,天下咸用宁息;又作《云门》《大章》《风后》等乐。”从这则神话中可以看出两点:一是黄帝“明历数之学”;二是黄帝在治世的同时还非常注重教化黎民。

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民间传说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汉代之前,黄帝神话传说大多是与部落首领、战争、天象等有关的传说故事;汉代以后,神话传说逐渐向民俗故事转变。

到了宋代以后,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人们更注重神话传说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对未来世界的展望。这就为黄帝神话传说由“神”到“人”的转变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

在黄帝神话传说中有一则《轩辕化鹤》的故事:昔轩辕帝之时有神鹤一只,名曰轩辕化。

黄帝神话传说中的主流叙事

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宇宙起源、自然崇拜、动物图腾、自然现象的传说;另一类则是有关人类起源、图腾崇拜、图腾仪式等的传说。

《说文解字》释“黄帝”曰:“黄帝,帝名,姓公孙,名曰轩辕。”《后汉书·西羌传》:“(黄帝)名轩辕,亦曰有熊氏,姓公孙。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

其神名曰轩辕氏,是始为氏也。”《国语·鲁语下》:“昔少典娶于有熊,曰帝颛顼,颛顼生黄帝、炎帝。”《后汉书·西羌传》:“昔少典娶于有熊,生颛顼、帝喾、尧、舜。”《山海经》云:“轩辕之时,有熊之国在其北。”

神话传说的核心是对原始宗教信仰的继承与发扬,是原始宗教信仰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体现,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自身起源的认识。

我国神话传说的叙事方式多采用以第一人称叙述为主的方式,即对故事主人公的称谓一般以“我”“吾”等词开头,故事情节以主人公对自然现象与自身经历的描述为主。这一叙事方式与《诗经》中以第一人称叙述为主的诗歌形式一脉相承,具有原始文学特征。

黄帝神话传说是人类早期神话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在黄帝神话传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山海经》和《淮南子·天文》两部著作。

《山海经》是战国时楚国人所作的一部地理志书,所记内容多与神话传说相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世界及自身起源的认识。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西山经》中记载: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身黑尾,一角。

笔者观点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黄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但是三皇五帝之首,也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之一。

黄帝之所以能够被历代帝王尊为“人文初祖”,除了他自身的政治抱负之外,还与其卓越的历史功绩密不可分。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氏以昌意为子。在中国上古时期有“五帝”之称。因为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部落首领,所以也被称为“轩辕氏”或“黄帝”。

参考文献

1、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35。

2、沈约.竹书纪年集解.上海,广益书局,1936。

3、佚名.琱玉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叶昀校.淮南子集解.上海,广益书局,1936。

5、(汉)袁康.越绝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神话传说   淮南子   黄帝   公孙   道教   史记   轩辕   之子   山海经   先秦   神灵   大火   海水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