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灭亡,竟与一场地震有关?



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NO.81 夏末异象

文/图/辑|寒山忆雪


话接上回,夏王国「平定」了关中西部畎夷(犬戎)的「叛乱」后,本可以再次集中力量对付商国,但是没过几年,却发生了一件决定夏商国运的事情。

公元前1572年左右,夏王癸在位的第十年,东亚地区出现了罕见的天文现象,《竹书纪年》记载为「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

也就是说,在这一年的某天夜晚,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同时出现在一片天空。这一天文现象,又被称作「五星连珠」。



五星连珠并不十分罕见,大约每十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而星陨如雨,也就是流星雨,也不是十分罕见,每隔十几年或几十年不等,也会出现一次。

比较罕见的是,五星连珠、流星雨同时出现。更为罕见的是,它与另外一件地质现象联系到了一起,史载为「地震,伊洛竭」。



史书没有交代地震的时间是否与流星雨同时,也没有交代地震是否是陨石引起的。不过,考古可以给出靠谱的解释。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资料发现,距今11万年以来,300多个古地震数据中,有多个地震活跃期。其中一个活跃期正处在夏王国时代,共由24次古地震组成,分布在公元前1766年前后212年的范围内,被称作「夏禹地震活跃期」。

对应史料记载,夏王癸十年的地震,恰好处在这个范围内。

无独有偶,同时期的世界各地,也都发生了地震现象。

根据美国媒体报道,南美秘鲁首都利马以北约200公里处,曾有过「苏培河谷文化」,历史有5800多年,但在3600年前左右,这个文化突然消失。佛罗里达大学教授迈克·莫利斯与秘鲁研究人员考察发现,该文化毁于一场8级以上的大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洪水。



中东文明圈唯一的海岛文明——克里特文明,也在3600年前左右突然消失。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瓦特尔·弗里德里希和他的同事发现,在这一阶段,克里特岛附近海域的锡拉岛火山突然喷发,伴随超强地震,并引发海啸。这场地震可能是公元前1750年费斯图斯、公元前1650年和前1570年克诺索斯克这3次地震中的最后一次。



海啸摧毁了海港渔村,而超多的火山灰隐天蔽日,造成这一地区连续几年时间农作物歉收,最终导致克里特文明迅速衰亡。

两河流域最东端、扎格罗斯山脉南麓的古埃兰文明,在3600年前左右有一段「黑暗时期」。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考古学家杨格发掘埃兰果丁遗址,发现此处的文化在3600年前左右,毁于地震。




印度河流域,古老的哈拉巴文明(古印度文明)在3700年前左右开始逐渐消亡。其中最大的古城摩亨佐达罗,在3600年前左右的某一天,城内的四五万居民几乎突然全体死亡,而且骨架姿势表明,当时的居民正在散步、休息和劳作。




罗马大学和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的实验证明,古城中留下了明显的爆炸痕迹。爆炸中心的建筑全部被夷为平地,爆炸的破坏程度由近到远逐渐减弱,只有最边缘的建筑得以幸存。而爆炸中心的温度,高达1400-1500摄氏度。

在没有火药和核武器的上古时代,这样的爆炸只能解释为没有被大气层烧尽的陨石,在摩亨佐达罗古城的上空发生了爆炸,通俗来说,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



印度的古史传说中,也有流传上古时期发生过一次奇特的大爆炸,其中有许多形容,比如「耀眼的光芒」「无烟的大火」「紫白色的极光」「黑夜中的白昼」等等。

联系到世界同时期发生的奇特天文和地质现象,再回到同时期的东亚核心——中原地区的夏王国晚期,地震和流星雨的记载就比较靠谱了。

这场地震,给夏王国带来的影响是,王畿地区——洛阳盆地的两条主要河流,洛水和伊水为此而断流。



而对地质稍有了解的人应该知道,断流的原因多数是山体滑坡,堵塞河谷,拦截河水形成堰塞湖。除此以外,地震很可能破坏地下水的分布,造成洛阳盆地内的水井大量枯竭。

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王畿内遍地的旱灾,粮食绝收以及严重的水荒,直接将夏王国的核心「掏空」,富庶而强大的夏王国,几乎瞬间休克。

但是,毕竟不像克里特的火山灰和海啸,也不像古印度的陨石大爆炸,夏王畿内的灾难并没有导致绝对毁灭性。

夏王国「广大」的疆域可以提供粮食援助,洛阳盆地以外的河流还可以提供水源,上天也会照常送来降雨,缓解夏王国的灾荒。

不过这场灾难还是让夏王国的实力被削弱。灾后第二年,夏王国在姻亲之国——古任国的地盘上主持的方国会盟中,有緍氏就对夏王国的权位提出质疑,并以退出会盟,不再搭理夏王国来证明他的质疑。

夏王国虽然实力遭到削弱,但还没有衰落到不能维持自身权威的地步。所以在有緍氏「叛离」之后,夏王国便组建联军,攻灭了有緍氏。

打败犬戎、对抗地震、攻灭有緍氏,夏王国忙完西方的事情,又忙王畿的抗灾,抗灾刚结束,有忙着压制东方不臣服的夷人方国,夏王国疲于奔命的姿态已经开始显露。

而因此赢得了足够喘息时间的商王国,又满血复活,并趁着夏王国无力顾及商国的机会,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



夏王癸(夏桀)十五年,公元前1576年前左右,新即位的商王大乙(商王示壬之孙、示癸之子),率领河济平原的商族军队,自帝丘南下,渡过济水,占领了夏王国领地的东部边陲,现在的河南开封市杞县一带。

在考古学上,杞县所属的豫东地区,属于夷夏文化的交界区域。在二里头文化二期之前(3850年前-3680年前之间),也就是夏王泄之前,这里属于岳石文化的覆盖区。而到了二里头文化二期(3680年前-3610年前之间),从夏王不降开始,这里的岳石文化向东退缩,夏文化从郑州许昌一带,向东扩张到杞县、太康、淮阳、沈丘一线。



而到二里头文化三期(3610年前-3550年前之间)的末尾,杞县一带的夏文化向西退缩,济水以北的先商文化(下七垣文化漳河类型)扩张到了这里。因为掺杂了少量东夷人岳石文化的因素,杞县的先商文化,又一度被称为「下七垣文化鹿台岗类型」。



这段考古学上文化的扩张,与史书上「商侯履迁于亳」的记载互相吻合。

侵占豫东杞县一带后,商王国下一步又将会如何呢?而损失了领地的夏王国,又将给与商族人以怎样的反击呢?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寒山喷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豫东   寒山   杞县   夏朝   王国   洛阳   流星雨   公元前   罕见   年前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