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记忆 - 远去的乡村剃头匠

铜陵市义安区老洲乡,是我的家乡。老家人大都称理发师傅为剃头匠。

记得小时候,我们合作八队没有剃头匠。每回剃头,都是从老洲公社和平大队第一生产队来的剃头匠肖师傅给剃的。

肖师傅大名肖平兴。那会儿,肖师傅才三十出头,只因身子骨瘦弱,干农活不行,生产队照顾他,让他学了剃头的手艺。

平日里,肖师傅以给本生产队的人剃头为主,兼顾外生产队的人。

肖师傅给我们队的人剃头,不给现钱,记工分。那年头,我们队一个男劳力干一天的活,记10分工,就是一个整工。女劳力干一天的活,记8分工。到年终生产队决算分红时,一个整工也就值2毛8分钱,当时一包“东海”牌香烟的钱。肖师傅剃个大人头,记2分工,剃个小人头,记1分工。

我们队的男人们都夸肖师傅手艺好。但女人们大都不喜欢他,因为他从不给女人们剪发。他觉得一个大老爷们在女人头上翻来弄去,不成体统。

肖师傅每回来我们队剃头,都是早上来。剃一上午头,中午喝酒后,下午就不剃头了。

肖师傅中午到哪家吃饭,是有选择的。往往临近吃中饭时间,他就拎着剃头箱子,到一户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家剃头。主家心知肚明,女主人就比平时多炒二、三个下酒的菜。不管在哪家吃饭,肖师傅都不需要掏腰包的,白吃白喝,这是生产队里不成文的规定。

肖师傅好喝酒,酒量不大,超过四两,就高了。他是那种每回喝酒必须喝得晕乎乎的,否则就觉得不痛快的酒鬼。

当年,我家经济条件不算好的,但肖师傅每年要到我家吃二三回饭。父母亲人缘好,又古怪好客,特别是母亲烧得一手好菜。

肖师傅每回到我家吃饭之前,先是给我兄弟三人剃头,后给父亲剃。因为中饭是免费的,肖师傅剃头时,就格外精心,几乎使出浑身解数。

每回给我剃头的时候,肖师傅总是先问我学习成绩怎么样,然后说些诸如“要好好学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此类励志的话。

小时候我额前头发自然卷,加上营养不良,小伙伴们给我起了两个外号,一个叫“狂头毛”,另一个叫“黄毛”。不像现在,故意把黑发染黄烫卷,是时尚。在那个年代,被人喊“狂头毛”“黄毛”是丑事哩。

每回剃头时,我总是很认真地问肖师傅,能不能把我的卷发变直,把黄发变黑?他也总是笑容可掬地很认真地回答:“加强营养,黄发能变黑发。剃个光头,卷发能变直,否则别无他法。”他还安慰我说:“头发是爸妈给的,改变不了,别人喊你‘狂头毛’‘黄毛’,你身上也不会掉一块肉,不要在乎别人喊你什么……”

中午喝酒是肖师傅最开心最快活的事。父亲滴酒不沾,一斤山芋干子酿造的酒,肖师傅自斟自饮。

不管在哪家喝酒,肖师傅每回都是喝到有八、九分醉意的时候,才肯回家。

回家途中,路过我们老洲公社广场时,肖师傅总是停下脚步,扯起嗓子,唱起歌来。先是高唱“东方红,太阳升……”,引得众人围观后,便来了兴致。接着,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一首接一首,直唱到没了观众,才扫兴地回家去。有时,醉酒后,肖师傅也会哭。1976年毛主席逝世一个月后的一天,肖师傅酒后在公社广场放声高歌《东方红》,还没唱两句,就不禁痛哭起来。哭够了,就直接回家了。人们都以为是他酒喝多了。后来,肖师傅说他那天突然想起毛主席走了,才痛哭的。他对毛主席的感情很深。

我家门前有一口水塘,叫王家塘,挺大的,塘里养着鱼。

那个年代,我们农村社会治安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我们队根本不需要安排人手看护鱼塘,白天无人钓鱼,夜晚更无人偷鱼。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几,生产队就把塘水抽干,把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鱼打捞上来,然后按人头分。

当年,社员们最开心的事,除了年终分红之外,就是分鱼了。那时候,家家穷,平时极少能吃到鱼。分了鱼,家家户户就不用买鱼过年了。
有一年分鱼,肖师傅不是我们队的人,本来分鱼没他的份。但肖师傅人缘好,为人谦和,社员们大多乐意分一份鱼给他。有那心胸狭窄格局小的社员表示反对:“肖师傅不是我们队的人,不应该也没必要分鱼给他。分一份给他,大伙儿就少分一点了……”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大队书记、大队长那可是家喻户晓、孺妇皆知的人物,在社员中的威望威信极高,说一不二,一呼百应。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不敢说大队书记、大队长一声吼,整个大队的地也要抖三抖,这也太夸张了。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队书记、大队长一跺脚,整个生产队的地也要摇三摇。而生产队长呢,跟大队书记、大队长相比,就好比小家伙晒太阳——没影子。虽如此,但生产队长的权力也不小,在社员中的威信也很高,做不到一跺脚,整个生产队的地也要摇三摇,但说一不二,一呼百应还是能做到的。有的生产队长早上吹哨子,通知社员们到庄稼地里干活。社员们到齐了,开始干活的时候,他自己却跑回家睡“回笼觉”。社员们敢怒不敢言。当然了,这只是极少数现象。大多数生产队长能够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廉洁自律。
我们生产队长见有社员反对分鱼给肖师傅,立马沉下脸来,训斥道:“你这是什么阶级觉悟?一点阶级感情都没有!肖师傅一年到头,为社员们剃头,辛辛苦苦,对我们生产队是有贡献的。他家人口多,很困难,他们生产队没有鱼塘,我们分点鱼给他带回家过年吃,是应该的必须的!只要是我当队长,每年分鱼时,就把最大的两条胖头鱼给肖师傅,让他全家人感到暖心舒心……”

起初,肖师傅死活不要分给他的鱼。后来,经社员们再三劝说,才千恩万谢地收下了。

谁知,肖师傅拎着两条20多斤重的胖头鱼,没有回家,却直接送到了他们生产队的五保户家。五保户感动得老泪纵横。

回到家,肖师傅把分鱼送鱼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老婆。肖师傅说:“无儿无女的人苦啊!五保户需要社员们关照,五保户比我家更需要年鱼……”肖师傅的老婆没有埋怨他,反而给他一顶“高帽子”戴上:“平兴好样的!”

喝一辈子酒,丢一辈子丑。肖师傅不怕酒后出丑,就怕酒后出事。

有一回,肖师傅酒后差点丢了性命。

那是一个隆冬的中午,肖师傅醉熏熏地路过我们队王家塘边的时候,看见两个小孩在对岸哭喊着救人。酒醉心里明,肖师傅飞奔到那里一瞧,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正在水中挣扎。肖师傅连衣服都没脱,就跳进水中。水有小两米深,肖师傅忘了自己不会游泳,奋力托起小男孩推上了岸,自己却上不了岸。幸亏有几个男劳力陆续赶到,肖师傅才捡回一条命。从此,肖师傅戒酒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肖师傅不再给本生产队和外生产队的人剃头,开了一家理发店,养家糊口。

肖师傅手艺好,经营之道也很文明,童叟无欺。

一天,乡长到肖师傅的理发店剃头。乡长一进门,肖师傅满脸堆笑迎上前:“乡长,您来啦!”边说边用围布拂了拂椅子,请乡长坐下。

剃头的时候,乡长感觉到肖师傅的手在微微发抖,心想:“我是一乡之长,平日里我尽量使自己显得平易近人,可群众还是跟我有距离啊……”于是,乡长就跟肖师傅聊天,想使气氛融洽些。“肖师傅,如今改革开放了,党的富民政策好!你开理发店,是一条发家致富的好路子,放开手脚大胆干,我支持你……”

肖师傅小心翼翼地为乡长剃头,对着镜子躬了躬身子,陪着笑,算是表示赞同乡长的高见和对乡长的感谢!

肖师傅打了小半桶水,然后将水倒进脸盆里,就把乡长的头摁入其中。洗净后,又用手巾给乡长擦干了头脸,让乡长坐在椅子上,围上了白围巾。把剃头刀在那满是油污、乌黑锃亮的刀布上“啪啪”篦了几个来回,便开始刮头脸。肖师傅刮得很仔细,从嘴边到腮旁,然后转到脖子上。乡长感觉到肖师傅的指尖仍在微微发抖。当剃头刀游动到乡长的耳根时,乡长突然微微感到有点疼,又见肖师傅不停地用手指抹那地方,乡长明白是“见红”了。

刮完头脸,乡长重新坐正了身子。肖师傅满脸歉意地说:“乡长,对不起!带破了点皮……”乡长微微一笑:“没事,没事!肖师傅,多少钱?”

肖师傅内疚地嘿嘿地笑:“乡长!我失手了,按老行规,不应该收钱。”

乡长掏出一块钱,放到条桌上:“肖师傅,你不收钱,下回我就不好意思来你店剃头。一块钱,想必够了。”说完,乡长便转身出了门。

肖师傅追出门,喊道:“乡长,还要找您五毛钱!”乡长好像没听见似的,很快就走远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有一回,肖师傅的父亲得了重病,需动手术,肖师傅便请邻村老孙的儿子小孙主刀。小孙在一家医院当外科医生,医术精湛,人称“孙一刀”。小孙笑着对肖师傅说:“要我动刀,行!但打开窗户说亮话,要我动刀,得给一千块辛苦费……”肖师傅大惊:“你的胃口也太大了!你这是趁人之危敲竹杠!别忘了,好歹我俩是老乡啊……”小孙觉得好笑:“肖师傅,你好天真哟!你说的话早就过时了。这年头,在我眼里除了病人还是病人。你觉得我付出的劳动值一千块,你就给,不值,另请高明……”无奈,肖师傅就给了小孙一千块钱。后来,手术很成功。

真是芝麻掉在针眼里——巧极了。不久,久病在床的老孙走了。临走前,老孙对小孙说:“儿啊,速请肖师傅给我剃个头,为父想干干净净地走……”

小孙一想到曾向肖师傅索要辛苦费的事,就觉得为难了,劝说老孙:“肖师傅手艺早就落伍了,还是换个剃头匠吧……”老孙死活不同意:“肖师傅不仅手艺好,人也好。给我剃了几十年的头,我喜欢他剃头。换别人,就不剃头了……”小孙拗不过老孙,只得硬着头皮去请肖师傅。肖师傅淡淡一笑:“要我动手,可以!但丑话说在先,要我动手,你得给一千五百块辛苦费。”小孙火了:“什么?一千五?你真敢说啊!你这人还有人味么?剃个头居然要一千五,你这是想发快要死的人之财啊!”“在我眼里死人头和活人头都一样,你觉得我付出的劳动值一千五,你就给,不值,另请他人……”小孙气得浑身发抖,但不得不照肖师傅的话做了。后来,剃了头的老孙满意地走了。

不料,小孙办完丧事后,肖师傅竟把一千五百块钱还给了他。肖师傅语重心长地说:“大侄子,我们是老乡,亲不亲,家乡人!给你爸剃头,我不收钱。但请记住,这年头,不能为了钱就忘了本忘了德,世上有许多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小孙羞愧难当,当即就把曾向肖师傅索要的一千块钱还给了他……

肖师傅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乡村剃头匠,身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他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范,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在乡村,挑着剃头挑子,或拎着剃头箱子,走村串户的剃头匠,早已远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作为一种难以忘却的记忆,深深刻印在人们的脑海里。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作者:王先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剃头刀   上个世纪   头脸   生产队   乡长   大队长   社员   理发店   块钱   手艺   酒后   大队   队长   乡村   师傅   我家   记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