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汗水,播洒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扎根于炊烟乡野间,给百姓带来真真正正的实惠。

青春的汗水,播洒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整理-本刊记者 刘善伟


在充满甜美空气的田野里,在蜿蜒的乡村道路间,共青团组织和团员青年们,展开乡村振兴的时代问卷,书写自己的答案。他们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别样的青春之歌。

近日,共青团中央作出表彰决定,授予福建省宁德福安市下白石镇下歧村团支部、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9级本硕博一体化临床天元创新班团支部等多个团支部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称号,授予张一驰、陈一帆等多名共青团员以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表彰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作出的奉献,他们是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员在乡村振兴征程中涌现出的优秀代表。

“95后”新农民的水果玉米之路

江苏省苏州市“95后”现代农民陈一帆不断尝试农业发展的不同路径,成功培育出免煮即可食用的水果玉米,为产品设计LOGO和卡通人物,将太仓水果玉米品牌传播到更广阔的市场。他运用套种技术,把三年的翠冠梨树搬入大棚种植,在梨树旁种植水果玉米,玉米成熟后又可种植草莓,而玉米的秸秆可作肥料,充分循环利用现有农业资源。

陈一帆在做水果型甜玉米试验

陈一帆还创新订单种植经营模式,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让城市居民认领梨树,体验种植过程的乐趣,为梨园的梨树找到认养者。

对来合作社、农场参观的青少年及家长,陈一帆以生动的语言普及现代农业技术。闲暇时,他主动上门为周边农户传授用药、施肥等技术知识,还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启视频种植教学。

驻村帮扶,带动村民致富

2020年10月,大学毕业的张一驰,主动参加驻村帮扶。在山东省郓城县潘渡镇西王庄村,他扎进地头当起“农民”,一干便已到了第三个年头。


张一驰(左)在潘渡镇西王庄村了解困难群众生活状况

西王庄村是一个压煤搬迁村,基础设施建设因搬迁中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一个以中老年人为主的“穷村”。“尽我所能,让村子变个样”,是张一驰给乡亲们的承诺。群众出行难,他便协调多方,先后两次用煤矸石铺垫起乡道。卫生脏乱差,他便同村委逐一排查,建起排污处、沼气池。用电有隐患,他便自费买来电线,扛着梯子走街串巷,给乡亲们当“电工”。群众骨科病多发,他便请来市里的专家“送医下乡”,在麦收前给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平时的节庆假日,他敞开大门和乡亲们一起包粽子,煮汤圆,成了亲密无间的“一家人”。

看着寥寥几处养殖大棚,张一驰汇聚村内产业带头人,积极研究青年创业政策,多次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赴开发区、莘县等地考察蔬菜大棚、瓶盖加工等项目,探索“村支部+公司+专业合作社”的新模式。2021年,西王庄村建起占地2万平方米的14座温室大棚,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带动当地村民再就业、学技术,给百姓带来了真真正正的实惠。

“连家船民上岸”的家园梦

福建省宁德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是福建省“连家船民上岸”的典型代表,“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是曾经的真实写照。

下岐村辖2个渔民新村、6个渔民安置点,全村782户3571人,党员49名。自1997年实施“连家船民造福工程”搬迁上岸以来,实现了祖祖辈辈渔民“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的美丽家园梦。

福建省宁德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团支部开展“小小讲解员”系列小组活动

下岐村团支部现有书记1名,委员3名,团员26人,团支部与相邻的亨里村和通湾洋村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了“民族大团结”的良好氛围。

周一到周五放学后,在下岐村委楼的一间儿童活动室里,会自动聚集二十多名小学生在这里完成课后作业。下岐村团支部组织的社工和志愿者们充当“临时小老师”,为同学们辅导作业,教他们阅读、做手工和朗诵等等。为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孩子知识面,促进文化交流,他们还多次邀请亨里村和通湾洋村的畲族少年,共同参与益岐环保小分队和艺术、手工、阅读等活动。

宁德是“大黄鱼之乡”,下岐村团支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下白石镇“海鲜一条街”为平台,建设和扶持创业孵化基地,为返乡创业的青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我的祖辈、父辈都是渔民,他们的辛苦我最了解,希望可以通过我的努力给他们减轻负担。”1997年出生的江建斌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从事直播行业,2021年,他放弃厦门的工作,带着自己在外的直播经验返乡,在团支部的带领支持下组建了自己的直播团队。

2022年11月,在受邀参加宁德市大黄鱼文化节时,下岐村团支部积极响应,带领直播团队前往现场,向宾客们展示下岐品质极佳的黄鱼干、鳗鱼干、蛏干、虾干以及鱿鱼干等等。“我们这些海产品干货都是由渔民打捞后,直接在渔船上通过海风自然晾晒而成,纯天然无添加,顾客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江建斌很自信地向大家介绍着“下岐鲜”海产品。在大黄鱼文化节现场,江建斌还与其他团队互相交流沟通,了解不同海产品的加工方式与烹饪方法,打开未来发展的新思路,为自己和家乡父老开辟增收致富新渠道。

“热血”医学生,成为百姓“医靠”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9级本硕博一体化临床天元创新班团支部,有共青团员30名,团干部4名。他们走进乡村开展老年人房颤筛查,累计已筛查近两万人,同时开创“村医网”诊疗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该支部成员于姜已经累计献血26次51单位,约合10200毫升。团支部同学在他的影响下,纷纷加入无偿献血行列,三年来累计献血约合24000毫升。血液中心的老师这样评价:“这群医学生默默地做着流动血库中的‘热血’青年,支持着一个个生命,让更多的患者和家庭燃起希望。”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9级天元班团支部开展抗疫志愿工作时留影

团支部宣传委员虞永凯在乡村“一日游”的时候关注到因技术和设备存在不足,村医群体在疾病的筛查、诊治、管理中所处的困境。他和团支部的同学们成立“白衣护心”公益社团,配合专业团队对扬州市江都区开展房颤筛查。团队深入2个乡镇、69座村庄,入村筛查19120人,纳入管理1054名房颤病人。他们赋能村医,将房颤管理的主体从县区医院延伸到村卫生室,建设心电智能化村医务室30间,辐射服务村庄100余个,持续完成2年心源性卒中风险因素评估。他们开展“村医网”诊疗模式,获得8项软件著作权和1项专利权,在江都区建设了基层医院示范点,与多地乡镇政府展开长期合作。团队成员在不断增加,而“村医网”也在不断向泰州、淮安等地铺设。2022年暑假,该支部组织4支分队共计访谈26位村医,访谈时长约20小时,整理访谈记录近2万字,走访了48户老年人,对老年人健康生活做了指导,赠送医学科普书籍60余套。看着团队的成长,虞永凯说:“身着白衣,我们立志扎根于炊烟乡野间,做农村老年人的心房守护者!”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埋首在医学海洋里,出没在“流动血车”间,致力于疫情防控中,行走于乡村田野内,天元创新班团支部这群“热血”青年正秉持医者仁心,立志做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做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医靠”。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申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西王   福安市   团支部   江都   宁德   天元   船民   乡村   大黄鱼   福建省   梨树   共青团员   渔民   汗水   玉米   路上   团队   青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