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头蓝,染做岭南山水色

乡土

吴双 澳门 大学生

一块蓝布,值得花多久时间去等待?

早在秦汉时期,古人就开始用蓝草染色。《诗经·小雅》中就有“终朝采蓝,不盈一檐”的记载。战国时期荀子曰:“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也描绘了蓝染工艺。

后来,从中原迁居到岭南的客家人将蓝染、织布技术与岭南少数民族的特色工艺相结合,产生了岭南文化中所特有“墩头蓝”纺织技艺。

在广东和平县彭寨镇,九连山下、东江流域附近,有一个已存在千年的古老村落,名为墩头村,被誉为“墩头蓝”织染之乡。

明、清至民国初期,村落中曾姓族人,在村落“梅园书屋”中建立印染坊。使用当地种植的棉花、苎麻等织造布料,再用板蓝、大青叶、决明子等天然植物染料进行染色,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布料,名为“墩头蓝”。

布料顺着水路畅销于整个岭南区域,“墩头蓝”也成为旧时客家人日常最常见的服饰之一。至今,村落还能听到“嫁郎爱嫁墩头郎,又会织布开染坊……”的客家歌谣。

在婉转悦耳的客家歌声中,依稀能看到当年的墩头村,村内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的繁忙场景。2018年,墩头蓝纺织技艺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蓝色,古代被称呼为“青”,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的“五正色”之一,也是传统染色中出现的最早色彩之一。水汽氤氲的青空、缓缓流淌的江水、隐于云雾的青山,天地山川草木皆为青色。将这一抹天地草木之色穿着于身,也正是热爱家乡,敬畏土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客家人们独有的一份专属浪漫。

古老的墩头蓝纺织技艺,古时有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训。

制作一件墩头蓝,融合了纺织与印染两部分工艺,费时而复杂。主要包括煮浆、浆纱、晒纱、撑纱(搓纱)、打纱筒、打纱碌、耕纱、过厚、梳布、上机、过纵、调机、调掉宾绳、织布、下布、蒸布、晒布染布、再晒布、踹布等十几道工序。

经历过这一道道工序,墩头蓝布再在太阳底下高温晾晒后,一块素色、漂亮的墩头蓝布就完成了,蓝白相间、青里带翠,凝重素雅,颜色与天地江水融合,古朴素雅。

至今,每年九月初九,在墩头村依然保留着古老的节日习俗——采蓝节。当天,染织师傅带徒弟祭拜染布神梅、葛二仙与纺织专家黄道婆,祈求来年染料、布料都有好收成,织、染都出好颜色,这是客家人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也是对先人的敬畏。

墩头蓝布料曾经被广泛运用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再结合刺绣、服饰等传统工艺,成为岭南服饰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充满浓浓的客家风情。一代又一代的墩头蓝匠人,就这样传承着先祖的技艺。如今的墩头蓝也在发展中,开始与日常生活、现代服装等相结合,呈现出新的魅力。来到墩头村,别忘了领略墩头蓝的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和平县   岭南   荀子   染布   蓝布   客家人   素雅   客家   村落   敬畏   工序   技艺   布料   山水   古老   工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