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国的崛起-因为傲慢而引发的血案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远

在金庸先生《天龙八部》中,段誉被塑造成了情商极高但武力飘忽的大理王子。虽然贵为王子,但在小说中,段誉的口头禅却是:我大理,国小兵弱……

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相信都会有疑问:这国小兵弱的大理,是怎么从弱肉强食的五代十国时代生存下来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溯大理国的前身——与大唐“相伴存亡”的南诏!

一、天南六诏

首先得解释下这个“诏”字,在傣泰语系中,“诏”是“主人”或者“王”的意思,顾名思义,南诏就是南部的王族。

就版图而言,整个南诏的地盘也就中原王朝的一个郡,但即便如此,在公元8世纪之初,南诏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六个: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而这其中的蒙舍诏又在其他五诏的南方,所以它又被称为南诏。

这六诏一度各拉山头、各自为政,谁也不服谁,颇有点当年战国七雄争霸的味道。而在当时大唐、吐蕃争雄的地缘环境下,最强的南诏站队大唐,其他五诏稍弱且靠北——都选择站队吐蕃!既然涉及战略安全,大唐当然是支持南诏:给钱、给政策、给顾问,尤其南诏还出了个猛人——皮逻阁,在他的“一通操作猛如虎”之下,公元738年,彩云之南“六诏归一”,形成了依附大唐的南诏国。

二、第一颗老鼠屎

大唐南诏,一东一南,两面钳制吐蕃,这个战略形势多好啊!可接下来,却画风突变!而主要原因是,大唐内部出了几坨老鼠屎!

这第一坨老鼠屎叫章仇兼琼(复姓章仇),据说是秦末名将章邯的后代,改姓的“章仇”。这哥们按说也是个能臣:不但曾经攻取吐蕃安戎城,而且在治理蜀郡时政绩斐然,此外还捐资助建乐山大佛。可无论《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都坚决不给这哥们立传!

为啥?因为这哥们一生办了两件大烂事!其中一件就发生在南诏:公元745年,章仇兼琼出任剑南节度使,处在这位置,他就要和周围的少数民族兄弟搞好关系,一致对抗吐蕃,可偏偏他对南诏皮逻阁傲慢无礼,让老皮满肚子窝火(史载:与皮逻阁言语不相得)。

有道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正是老章对老皮的态度,埋下了日后的大隐患!

而就在同一年,章仇兼琼办了另一件烂事——为了讨好杨玉环姐妹,他举荐了杨国忠!而杨国忠,正是南诏事件中的第二颗老鼠屎,也是最大一坨老鼠屎!但说他之前,咱还得说俩老鼠屎。

三、第三、第四颗老鼠屎

时间转眼来到公元750年,此时老章和老皮都已经成为过去时:章仇兼琼调任并去世,皮逻阁则在公元748年病逝。此时的南诏,进入皮逻阁养子阁逻凤的时代,大唐一边则进入云南太守张虔陀、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的时代。

而对于南诏,张虔陀、鲜于仲通则是两颗更臭的老鼠屎:

首先是张虔陀,作为镇守西南边陲的云南太守,这哥们学坏不学好,居然变本加厉地奉行了章仇兼琼的策略——不但对阁逻凤无礼索贿,甚至对人家阁逻凤的媳妇动手动脚!真不知道这流氓本色哪来的——难道学的唐玄宗?

如果仅仅这样,那也是张虔陀和阁逻凤之间的私怨,可偏偏,眼瞅阁逻凤不接受“潜规则”,张虔陀直接报告中央政府:这南诏的阁逻凤想造反,不如咱把他换了吧?这可就触了阁逻凤的底线!被逼无奈,阁逻凤只能起兵,围杀了张虔陀!这就叫“兔子急了会咬人”,“阁罗凤急了会杀人!”

眼看事情闹大了,阁逻凤心里其实很虚:毕竟南诏太小,也就巴掌大的地方,别说和大唐分庭抗礼,连毗邻的蜀郡都比自己大不少!怎么办?阁逻凤无奈之下只能给鲜于仲通写信请罪:不是宝宝想谋反,实在是宝宝心里苦!如果你们把宝宝逼急了,宝宝只能跳槽到隔壁吐蕃(“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

但可惜,对阁逻凤这封信,鲜于仲通理都不理,直接起兵8万,挥师南诏!这种情况下,南诏怎么办?阁逻凤只能向吐蕃求救!吐蕃什么态度?当然是热情洋溢!以前怎么都争取不到的盟友,现在主动求援,能不欢迎吗?

在这里得简单说下这条“老咸鱼”,这兄弟是进士出身,颇有文才,还有本《鲜于文集》,和杜甫、颜真卿等文化名流也是朋友,可是对于行军打仗、治国安邦,他是外行中的外行!

公元751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和他的8万大军,兵临南诏太和城,他满以为这次就是搂草打兔子、轻松赚军功,但他不知道的是吐蕃已经摸到他的背后磨刀霍霍!毫不意外,鲜于仲通的8万大军,被吐蕃和南诏联军包了饺子,全军覆没!“老咸鱼”仅以身免!

8万大军全军覆没!这罪责,怎么着也够“老咸鱼”一辈子翻不了身吧?诶,不,人家上头有人——超级老鼠屎杨国忠!在杨国忠的文过饰非之下,这么惨重的失败居然还成了政治资本,“老咸鱼”不但没吃牢饭,还成功晋级京兆尹——摇身一变成了京官!

读史至此,不得不感慨,大唐的信息系统和政治生态,真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内卷”程度!

四、利济将军李宓

尽管杨国忠掩盖了“老咸鱼”战败的事实,但他也知道纸终究包不住火,南诏的事必须有个交代,怎么办?这一次他启用了一支大唐梦之队:李宓、何履光。

何履光,海南人,史称其“有谋赞之能,明恤之量”,是唯一见于经传的海南岛籍唐朝高级官员,在《新唐书》、《资治通鉴》、《太平广记》中都有他的记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宓,这个未列经传的将军,他的结局实在悲情得令人同情!杨国忠之所以选择李宓,是因为李宓太熟悉南诏,他曾经与阁罗凤一起为南诏的立国并肩作战,他和阁罗凤是战友、是朋友,甚至是兄弟!所以,接到出征南诏的命令,李宓无比痛苦:“自古征战无情,知交对垒,弟兄仇杀,血染沙场,天理良心何在!”

但李宓毕竟是军人,即便万般不愿也得上马出征,或许这便是军人的无奈!但,师出无名外加劳师远征,唐军可以说未战已败!

公元754年,李宓将军怀着不得已而为之的矛盾心情,率领7万大军,踏上了万里征途。

而南诏也早已做好了准备:一方面深沟高垒,构筑军事要塞;另一方面求援吐蕃,毕竟此时南诏和吐蕃已经成了“兄弟”。

只是,对于李宓的到来,阁罗凤的心理一点都不比李宓轻松,他对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也是无比反感。如何既能结束战争,又能保全兄弟情谊呢?这是一道无解的难题!

怎么办?阁罗凤给出了一种解题思路:他修筑了龙首、龙尾两关,又在龙尾关前开挖了子河,再筑玉龙关为前沿阵地,层层设防。对阁罗凤来说,这种层层防御既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也能不断消耗唐军,最好是李宓将军会因久攻不克,粮饷耗尽而自动退兵。

阁罗凤的想法很理想,但他忽视了李宓的个性:确实,唐军一路吃苦不少,水土不服,加上疾疫流行,远征军战力已经大打折扣。但身经百战的李宓,他的信念却非比寻常“一日为将上马,只有马革裹尸而还”。

李宓指挥大军三路出击:副帅何履光率水师渡海出击,长子李贞元从江尾攻打龙首关,本人自率中军攻打龙尾关。但是,何履光的水师被南诏趁夜偷袭,未及下海即已溃败;李贞元部又被南下的吐蕃兵和凤伽异部两面夹击,也遭惨败!

转眼间,三路大军就只剩下李宓一支孤军。而在龙尾关,两个老朋友兵戎相见:阁罗凤亲自指挥面对李将军的强攻。面对李宓,阁罗凤多么希望李宓和他的孤军回撤,这样既能结束战争,也能保全兄弟性命!

在玉龙关前的子河对岸,李宓的马却突然止步不前:常年征战的宝马发现这过河的木板吊桥已经被撤换成了朽木,根本不堪重负。看到此情此景,南诏玉龙关上的守将说道:“马不前行、惧我南诏神威,何不就此退兵,免遭灭顶之灾!”或许,这句话是劝诫,但也可以理解为挑衅,被激怒的李将军,不顾一切地策马登桥,刚到桥心,“轰隆”一声人马皆坠入河心淤泥之中,群龙无首的唐军,再次战败。

战后,面对损失惨重的失败,李宓更是悲痛欲绝,投入洱海、自绝身亡!后来,阁罗凤命令南诏军民将李将军遗体葬于苍山斜阳峰麓的仙鹤塘,并建李将军祠,供奉神位。

再后来,公元755年,大唐爆发了安史之乱,再也无力兼顾南诏。而经历两次大战的南诏,已然在大唐、吐蕃两强并存的夹缝中顽强成长了起来。直到公元902年,南诏灭国,而5年之后的907年,大唐也覆灭了。

结语

我们回看南诏的崛起与抗争,更多的是大唐的压迫与傲慢。表面看是大唐的几颗老鼠屎搅乱了大唐与南诏的国际关系,但大唐当时的穷兵黩武和欺上瞒下,表现出了大唐朝堂的严重“内卷化”,或许也正是为此,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百度百科

古代被父母放弃的婴儿,最后都怎么样了?

“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私藏甲胄为何被历代王朝冠以重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南诏   吐蕃   大理   大唐   节度使   咸鱼   血案   傲慢   公元   将军   老鼠   兄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