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有关名字的故事

灯火辉煌的大厅中,美酒佳肴,鼓瑟吹笙,酒席上坐满了当朝的卿大夫们,他们都是来自于这个国家的贵族精英,应邀参加宫里的宴会。今晚他们纵情畅饮,祝贺国君从战场上得胜归来。国君脸上泛起红光,已有些微醺。

他举起羽觞:“寡人即位十年了,今日取得大捷,终于可以一雪三年前伐条之役战败的耻辱......”

这是公元前802年的一天,晋穆侯费王大宴群臣,刚刚在千亩之战中,他率领晋军一举击败北戎。北戎是一支生活在北部山区的蛮族,不时地侵扰晋国领土,击败北戎可以暂时获得北部边疆的战略安全。

酒桌上持续弥漫着狂欢的气氛,众人频频举起羽觞。

门突然开了,一个宫人匆匆进来:“君上,夫人生了,是个公子。”

出征之时,夫人姜氏再次怀孕,没想到在凯旋之日为他诞下少子。

穆侯大喜:“伐条之役,战败归来,正赶上太子出生,当时为了不忘国耻,就给他起名字叫仇;而今小儿子的出生赶上大捷,就叫他成师吧。”

宴席上一阵骚动,众人纷纷为小公子的名字点赞。角落里的大夫师服坐不住了,他语出惊人:“君上给孩子取的名,真奇怪呀!太子叫仇,仇是仇恨的意思。小儿子却叫成师,成师是大名号,是成就他的意思。名字是自己命名的,然而,事物却自有规律。现在,嫡子与庶子取的名字意义正相反,以后晋国还能不乱吗?”(《史记》)

穆侯没有理会师服,他只是再一次举起羽觞,长夜未央,酒宴未央......

半个多世纪后,公元前746年,当年的太子仇去世(此时他已任国君35年,死后谥号为“文”),文侯的儿子伯(昭侯)继位,将叔叔成师封到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当时曲沃比晋国的都城翼城还大,违背周礼规定的等级制度。师服再一次站出来反对:“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根本繁茂而枝叶略小,本末倒置是不能稳定的,曲沃日后必为祸乱。”昭侯和他的祖父一样,没有听取师服的意见。

不料师服一语成谶。

这里面有个悬案,昭侯为啥一上台就执意分封自己的叔叔,他不知道把强大的曲沃城封出去是一种威胁,还用师服来给他分析?

这要从三十九年前的一场政变说起。当时穆侯去世,本来应该太子仇即位,但是穆侯的弟弟殇叔却突然杀了出来。殇叔应该在其兄时代担任卿士、参与朝政,有一定的势力,兄长死后再也没人能制约他,于是发动政变,篡夺了君位。太子仇兄弟被迫出奔。晋国的君位继承一直严格执行传统制度——周礼,实行父子相传。自唐叔虞至穆侯共九代国君,经历了八次君位更迭,均是父死子继。而今,殇叔以弟弟的身份篡位,在晋国历史上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四年后,流浪者太子仇经过多年的策划,与弟弟返回国中,在众多党徒的支持下击败殇叔,夺回君位,是为文侯。

成师跟从兄长经历了流浪,又助兄长夺回了君位。兄长即位后,当然要对有功劳又最亲密的同母弟弟予以重用。从殇叔具备实力篡位,以及后来成师的曾孙晋献公在位初期桓庄之族群公子强盛来看,晋国的传统就是公族执政。成师应当在漫长的文侯时代,出将入相,手握重权。

所以,昭侯的父亲去世之际,他的叔叔成师就成为了当年他父亲的叔叔一样的危险人物。直接干掉作为潜在篡位者的叔叔当然最好,但叔叔一向德高望重,在朝中经营多年,手握大权,党羽众多,而自己威望尚浅,根基不稳,羽翼未丰,直接动手的话毫无胜算,弄不好自己也可能落个出奔的下场。而将叔叔封到大邑曲沃,一方面是送他一个大礼包,换取其放弃对君位的觊觎;另一方面也借此让他远离都城,将他的影响力从朝中清除。对于年轻的新君来说,这是无奈的妥协。这次妥协显然不能彻底解决危机,它只是暂时按下了危机,换来的却是一场长达近七十年的内乱。

成师受封曲沃时,已经五十七岁。这个年纪,在那个时代,基本上就是高龄了,很多人都活不过四五十岁。但五十七岁,对于拥有健康体魄的成师来说,正是焕发第二春的年纪,此后他统治曲沃十五年,活到七十二岁。如果成师没有这么高寿,那他就等不到受封曲沃,也就没有了后来曲沃代翼的故事。

曲沃位于国都翼城西部,地处临汾盆地中部,北有崇山(塔儿山),南有绛山(紫金山),浍河自东向西流过,西临汾河——这里真是一块膏腴之地。

成师德高望重,追随者众多,有人留在翼城充当内应,后来的潘父当属此类;有人跟他来到曲沃,其中就有公族栾宾。

栾宾是靖侯庶孙,成师的长辈。栾宾看好成师,跟随他来到曲沃。从此栾宾衷心辅佐成师,押宝曲沃一系。曲沃系后来取代大宗,栾氏也跟着水涨船高,长期活跃于后来的晋国政坛,栾氏也成为晋国十一家族之一。

成师在栾宾等追随者的辅佐下,用心经营封地,不久曲沃就成为晋国第二个政治、经济中心,实力和影响超过翼城。

野心勃勃的成师没有偏安于曲沃,他一直与翼城的党羽暗中来往,关注朝中动向。昭侯将叔叔支到曲沃,就是为了让他安分守己。但是种种迹象表明,他不仅在曲沃厉兵秣马,而且与其朝中旧部也藕断丝连。

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双方的矛盾激化,只有刀兵相见。翼城的成师党人率先发难,大臣潘父弑杀昭侯,准备迎立成师。但成师在开进翼城的过程中,遭遇昭侯支持者的激烈抵抗。昭侯虽死,但忠于他父亲文侯的老臣,再加上他这些年的苦心经营,也培养了一批死党,这些大宗党人的势力相当强大,成师不敌,只好暂时退回曲沃,等待东山再起。与此同时,大宗党人立昭侯之子平为君,是为孝侯。同时诛杀潘父,清除成师在朝中的势力。 是为“曲沃代翼第一战”。

至此,曲沃与翼形同水火,两城从此俨然两国,开始长期对立。

在成师的余生中,他始终未能再次问鼎翼城。公元前731年,成师带着遗憾离开了,谥号“桓”,是为桓叔。桓叔的儿子鳝继位,是为庄伯。桓叔生前虽然没有如愿,但他的儿子和孙子都与他一样英武,继承了他的遗志。曲沃系数十年如一日,始终追求拿下翼城、夺取君位。

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终于等来了机会,翼城遭到了东部山区赤狄部落的侵扰,晋国公室无暇西顾,曲沃庄伯率军攻进翼城,弑杀孝侯。但是大宗的力量依然强大,大宗党人击败曲沃庄伯,庄伯只好回到曲沃。大宗党人拥立孝侯的弟弟郄(公子郄是孝侯的弟弟还是儿子,《左传》与《史记》记载不一,此从《左传》)为国君,是为鄂侯。是为“曲沃代翼第二战”。

失败后,曲沃庄伯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反思,父亲和自己的曲沃系势力肯定要强于翼城,但是为啥翼城的大宗党人始终誓死抵抗呢,主要还是因为受传统制度周礼的影响,小宗取代大宗仍然是不被接受的。当年殇叔以小宗(庶子)的身份篡位,最终还是被作为大宗的太子仇夺回。想要破这个死结,只有搬出代表最高权威的周天子。于是他开始全力公关当朝天子周桓王。只有天子的认可,曲沃才能扭转小宗的政治劣势。同时庄伯又积极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成功地拉拢到了郑国和邢国。

天子哪会自废祖宗家法而支持小宗。老谋深算的庄伯自有办法,他采取的是金钱攻势。桓王是东周的第二任天子,当年他祖父平王身陷犬戎之乱,幽王被杀,镐京沦陷,王室攒了二百余年的家底被洗劫一空。平王东迁洛阳后,王室直接控制的采邑少的可怜,采邑少,财政收入就少,没有钱,自己过的不好,手下的诸侯们也不听话,总之就是啥也玩不转。曲沃庄伯深知天子的软肋,他先是献上不菲的见面礼,同时承诺拿下翼城之后将有更丰厚的“贡品”。面对巨大的诱惑,囊中羞涩的天子哪能不动心,当即表示曲沃才是晋国的正统,尽管去拿下翼城的“伪政权”。

公元前718年春天,曲沃与郑国、邢国组成联军攻打翼城,天子也派大夫尹氏和武氏率领王军加入伐翼联军。有了王军的加持,就相当于以天子的名义讨伐翼城。面对这样势力强大的“正义之军”,晋鄂侯肯定招架不住,撒腿就跑,一口气逃奔大北方的随邑 (今介休市东南),随邑再往北就是戎狄的势力范围了,可见鄂侯跑的有多远。然而不知道是在战争中受了伤,还是逃跑中受了惊吓,反正不久之后可怜的鄂侯就死了。曲沃庄伯得知消息后,又来攻打翼城。

秋天时,翼城眼瞅着就要被攻破了。此时风云突变,虢公突然率领王军加入战场,但这一次王军不是来帮曲沃而是来支援翼城的。《左传》只说了四个字“曲沃叛王”,可是春天还给人家送礼呢,这咋到秋天就背叛了呢?唯一合理的可能就是庄伯答应给天子的第二批“贡品”没有到位。天子心想春天刚帮你平完事,你不交保护费,那好使吗,于是决定反水,即派虢公火速赶往前线进行“讨逆”。王军逆转战局,庄伯兵败,再次回到曲沃。大宗党人立鄂侯的儿子光为国君,是为哀侯。是为“曲沃代翼第三战”。

这一年,曲沃庄伯本来通过贿赂桓王,开局就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不想后来得罪了桓王,导致功败垂成。被羞辱的桓王,在余生中始终站在晋国大宗一方。

两年后 (公元前716年),曲沃庄伯与其父一样带着遗憾离开,其子称继位,是为曲沃武公。

公元前710年,哀侯不知何故侵占了陉庭的土地,他的这次贪婪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所谓不作不死。陉庭为了复仇,便串通曲沃共谋翼城,这给了曲沃一次绝佳的机会。

次年(公元前709年)春天,曲沃武公进军驻扎在陉庭,韩万(桓叔之子,庄伯之弟)给他驾车,梁弘担任车右。此战翼城军队大败,武公乘胜追击哀侯,一直追到汾水边的低洼地,由于骖马被绊住才停下来。当天夜里,俘获哀侯和栾共叔(不知为何,栾宾之子此时站队于翼城大宗)。国君被俘,翼城不能一日无主,大宗党人遂立哀侯的儿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是为“曲沃代翼第四战”。

此战中,韩万很出彩。他作为武公的叔叔,为侄子驾驭战车,冲锋陷阵,追击并俘获哀侯,立下大功。战后,韩万又受武公指派,不惜背下弑君恶名,亲自杀死哀侯,为侄子清除政敌。韩氏出于曲沃系,自然押宝曲沃,曲沃系后来取代大宗,韩氏就成了新的大宗中的小宗,长期活跃于后来的晋国政坛,成为晋国十一家族之一。

公元前705年冬天,曲沃武公诱骗小子侯前来并将他杀死。武公是怎么诱骗小子侯的,史无记载,推测是哄他来签订和平协议的。武公遂于转年(公元前704年)开春之后趁城中无主将翼城攻灭,大有一统晋国之势。然而到了秋天,被晋武公父亲伤透了心的桓王又来主持“正义”了,他派虢仲讨伐武公,武公抵挡不住,退回曲沃。大宗党人立小子侯的叔叔缗为国君,是为晋侯缗。 是为“曲沃代翼第五战”。

公元前703年秋天,虢国、芮国、梁国、荀国、贾国共同出兵攻打曲沃武公。五国显然不可能自发组织这场“正义之战”,看看带头的是虢,而虢公一向代表天子出征,所以背后大哥肯定又是桓王。

公元前678年,经过25年的修整,曲沃武公发出致命一击,攻打并杀死晋侯缗,完全兼并了大宗的土地。这一次,天子是否会像以往一样出面力挺晋国大宗?此时,深恨曲沃小宗的桓王早已驾崩多年,当朝天子是桓王的孙子釐王。为了取得釐王的支持,以便一劳永逸地解决掉大宗,武公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手腕,他将接管的翼城宫中所有宝器“献”给釐王。这些宝器可是晋国大宗攒了三百多年的家底,天子当场就被砸晕了,什么小宗大宗、什么弑君篡位、什么传统礼制统统都不是事儿,当即命曲沃武公为晋国国君,列为诸侯,是为晋武公。

自穆侯少子被命名为成师,师服发表异见,至成师孙子灭太子仇系大宗,代为晋侯,这一场嫡庶名字之争(即名分之争)绵延一百二十四年。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曲沃系共弑杀五个国君(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晋侯缗)、打跑一个国君(鄂侯)。小宗为了夺取君位,肆意摧残大宗,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自此之后,太子系仇的子孙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少子系成师的子孙开始走上晋国权力的顶峰,以后的历代晋侯都出自成师这一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翼城   晋国   国君   曲沃   党人   大宗   公元前   天子   太子   叔叔   名字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