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区鮀江街道:打造西区城乡区域融合标杆 - 竞跑“百千万” 再造“镇能量”③

【编者按】

作为高质量发展主战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全局。当前,汕头发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聚焦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将大力推进强县联镇带村,并提出重点培育20个中心镇(街道),打造县域经济的“支点”和增长极。

乡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富县、兴村,必先强镇。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竞跑“百千万” 再造“镇能量”》栏目,聚焦汕头镇街一线奋进故事和亮点举措,凝聚更多更精彩的“镇能量”。敬请垂注。

走进鮀东古村落,宗祠、庙宇、古院落等各式潮汕传统特色古建筑点缀其间,巷道内有百年历史的斑驳石头裸露在外,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扑面而来。另一边,在木坑文化广场,社区老人在大榕树下弹奏起民俗乐器,居民们三五成群,或跳起广场舞,或喝茶下棋,呈现一派其乐融融景象。

这是汕头市金平区鮀江街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传统村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绵长的乡愁记忆。当前,鮀江街道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鮀东古村文化旅游连片改造项目建设。当深厚积淀的人文历史与现代整洁的村庄构成一幅和美画卷,将共同描绘出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新图景。

鮀江街道地处汕头、揭阳、潮州三市交界处,属城乡接合部的涉农街道,因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辖内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日前,金平区首场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鮀江街道召开,推动全区比学赶超、争先示范。抢抓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机遇,鮀江街道在拓空间强产业、夯基建美乡村、聚资源建商圈等方面定目标、下功夫,致力打造金平西区城乡区域融合标杆。

在木坑文化广场,社区老人在古榕树下弹奏起民俗乐器。受访者供图

● 古村落焕发文旅新活力

“原来这里是个臭水沟,现在池子里水很清,环境很美,我们都常来这散步。”在鮀江街道木坑社区,居民余阿姨所说的这个池子,叫做宫前池。

据悉,宫前池曾经存在水体淤积、黑臭,周边乱搭建等问题。木坑社区被列入金平区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后,集中力量对这一片区域进行整治,全面拆除违建,引进净化设备,对水质进行改善,并建设亲水平台,维护百年古榕树,把文化广场和宫前池生态公园连成一条线,形成共享形式,成为村民休闲健身、亲水纳凉的好去处。

宫前池有了新面貌,木坑社区也越来越有美丽乡村的味道。记者走访发现,木坑社区乡风淳朴,老村落肌理依然保存完好,乡村传统文化底蕴较为浓厚。辖区内所在地原鮀东村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现区域内设云露、桥头、木坑、夏趾4个社区。

据资料记载,鮀东古村聚落形成于宋代,于清朝年间开始有商业聚集,鼎盛时有近50个商号分布在鮀浦直街上。如今,这里仍有商业聚集的优势,民俗文化资源、特色建筑和名人故居资源丰富,而且随着人居环境完成整治,老村落逐渐焕发新的光彩。

鮀江街道深挖鮀东古村落非遗项目和文化古民居资源,按照“一街三区”的总体规划,落实“七大工程”具体项目,建成资源共享、环境优化、商业聚集、文化展示、综合管理的连片示范点,全面提升当地人居生活品质,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

“一街”,是指在鮀浦直街原有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形成商贸业、餐饮业、民宿业、文创业融合的多业态发展模式。“三区”涵盖古民居活化保护区、文化活动区和生态休闲区。

记者关注到,鮀东古村向来有着赛龙舟、骆驼舞等非遗项目的民俗特色文化。在今年元宵节期间,鮀东四居委会联合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元宵文艺巡游活动,以鮀东灯谜、鮀东骆驼舞、醒狮巡游、英歌舞、锣鼓标旗等活动迎春祈福,巡游路线长达五公里,吸引众多居民群众观看,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鮀江街道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持续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将14个涉农社区划分为三大振兴发展板块,分类打造乡村特色品牌,促进城乡融合建设。

除全面推进鮀东古村文化旅游连片改造项目建设外,鮀江街道还以蓬洲片区“大党委”为引领,深挖蓬洲古城历史人文资源,深化与汕大校地合作行动,推出“蓬洲古城”活化系列活动,强化古城保育活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打造“蓬洲古城”文旅品牌。

此外,立足其他涉农社区优势与潜力,鮀江街道分类施策,科学谋划“一村一品”。比如,推动溪东社区创建社会综合治理样板村,港美社区党建引领校地协助文明实践阵地建设,金陇社区与工业园区“金厝边”联动发展及协同治理,举登社区现代产业集聚区核心地带见发展,山兜社区农民公寓试点建设等特色项目等,差异化发展乡村经济;同时,持续推进社区“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园”,以边角之景提升村容村貌。

安居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受访者供图

“工改工”腾出产业发展新空间

作为土地资源有限的中心老城区,金平区寸土寸金。如何唤醒土地“沉睡”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工改工”成为破局之法。而在此之中,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尤是一场“攻坚战”。

位于大学路的同建工业区,是鮀江街道“工改工”的试点项目。过去,同建工业区存在布局分散、形态破旧、效益低下等问题,不仅无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还隐藏着许多安全隐患。对此,金平区结合实际,从加快集体土地流转、推动村级工业区连片改造升级等方面入手,推动同建工业区以“三旧改造”落地“工改工”。

据鮀江街道党工委书记林泽峰介绍,“项目规划建设7栋标准厂房,容积率从0.75提升至3.5.建成后,将按照市委‘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布局和金平区重点产业规划开展招商引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型工业园区。”

事实上,集体建设用地能否有效利用,尤其是村级工业园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制约金平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笔者获悉,金平区不少村镇连片工业区建筑物以单层或两层为主,厂房结构以钢结构为主,容积率普遍小于1.0.

然而,面对有一定改造周期的“工改工”,是选择“放长线钓大鱼”,还是保持现有的集体收入,村民们也有自己的考量。但随着政策落地和解读宣传的逐步到位,村民间也慢慢达成共识,提高“工改工”意愿。由此可见,同建工业区“工改工”的落地实施,将对周边其他低效或分散的集体建设用地,带来更多的示范带动效益。

阶段来,鮀江街道积极探索以“街道主导、社区配合、企业改造”的“工改工”发展模式,除同建工业区外,还成功落地了山兜社区“工改工”试点项目、鮀东“工改工”项目,并着力培育、推进更多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工改工”改造。

鮀江街道提出,要着力打造鮀江工业“大”园区。对此,街道将积极依托区域内现代产业集聚区、中以科创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等平台的辐射优势,着力引导辖区叠金工业区、长荣工业区、西埕路工业区、鮀岛工业园区、同建工业园区、下廊工业区、红狮工业园区等7个村级工业园区的土地集约、升级改造、产业转型,构建“多元”产业集聚圈,形成鮀江工业发展新格局。

此外,以打造中以科创小镇为重要抓手,鮀江街道将依托省实验室、广以、汕大等科研教育资源,密切联动健全校企合作的机制,引导辖内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驱动科技、高校、产业资源等要素在区域内不断聚集和优化。

以带促点打造文商旅融合带

“以前金凤半岛一下雨就积水,上班、买菜、接送孩子都成问题。现在不一样了,道路和市政配套都做了很大提升,我们出行方便,这里发展很迅速!”家住安居西路附近的陈女士告诉记者,近年来,得益于片区利好加持,金凤半岛路网越发完善,大项目络绎不绝,宜居属性也越来越强。

提及金凤半岛,近年来热度一直不减。优化提升金凤半岛功能定位,成为金平区乃至全市谋划工作中的一项内容。其中,金凤半岛文化商业综合城是鮀江街道正大力推进的项目之一,总投资近1.6亿元,建成后将有利于改善片区人居环境品质,增强片区服务功能,为周边区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林泽峰表示,以粤东城际铁路金凤半岛站建设为契机,街道全力扶持金凤半岛商业服务中心项目在2023年上半年启动建设,助推骏骅五星级酒店、国际会展中心共同建设,以三大商贸项目带动完善周边公共服务、生活、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与东牛田洋产城融合示范区接轨发展,激发片区商业商务商贸活力,打造集居住、商业、休闲、服务于一体的宜居片区。

桑浦山下,有一座纪念解放战斗辉煌历史的七日红公园,为缅怀爱国侨领而建设的蚁光炎纪念亭正坐落于此,吸引着党员干部和群众前来瞻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始终鼓舞着一代代的鮀江人。

近年来,鮀江街道充分发挥红、侨资源,全域打造商旅引流新地标。其中,依托桑浦山绿道,鮀江街道积极谋划以清云禅寺为起点,串联铁林寺、龙泉禅寺、七日红公园、汕头大学等自然人文资源,形成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休闲长廊和镇域经济新兴产业带。

同时,林泽峰认为,地标引流更要以“带”促“点”,通过联通汕大、广以两座学府、汕大东门美食街等点位,进一步打造集旅游、美食、休闲、民宿、商业为一体的文商旅融合带。

商贸要发展,交通需先行。近年来,鮀江街道积极响应上级工作部署,主动配合推进“五路五桥”“牛田洋快速通道”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区域“四横三纵”立体交通主骨架,着手谋划鮀济北路拓通项目,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

据悉,鮀济北路拓通工程将进一步完善片区交通路网,打通“断头路”、连通“群众心”,为高质量发展“舒筋活络”。此外,鮀江街道积极申报农村“四好公路”,引导各社区村道升级改造,打通各社区与各重点平台区域交通联线,提升辖区发展能级。

校地共建促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日前,鮀江街道党工委、汕头大学法学院党委在街道党校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以校地青年干部“育苗固基”读书交流会的形式,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

活动中,汕头大学法学院专任教师、法学博士向嘉晨面向街道青年干部、农村青年人才、社区“两委”干部、引进博(硕)士研究生及街居两级党员干部,用通俗活泼的语言、真实鲜活的事例开展主题宣讲,让理论具有现实深度和情感温度。

这一幕,正是鮀江街道校地共建的生动实践。今年来,鮀江街道以打造“校地党建共建助力乡村振兴”党建品牌为契机,积极探索校地和青年人才“双向奔赴”新模式,加快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用双方党建互促互进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不仅让高校教师助力乡村人才培育,鮀江街道还对外输出,让乡村人才走进大学校园,共享基层实践经验。就在上月,鮀江街道港美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青年农民吴汉明走进大学课堂,为汕头大学不同学院的40名学生带来一堂农业种植宣教课。

课上,吴汉明为汕头大学学生讲解了农业种植的基础知识,包括各类种植因素及其对应产生的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及其耕作方式、日常管养的思路方法及生物防治等。据悉,学生将到港美社区下芦片大学生劳动实习基地开展“耕读研学爱”劳动课程。

此次活动,也是基层青年人才向高校“反向输血”的一次大胆尝试,通过基层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加快高校理论探索落地的转换进程,为大学课堂注入新能量。

接下来,鮀江街道将继续推进“大工委”工作机制落地落实,做细做实与汕头大学法学院党委的共建工作,定期举办校地青年干部“育苗固基”读书交流会,让校地双方青年人才“双向奔赴”,进一步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凝聚和培育青年人才力量。

■ 一线案例

打造标杆社工站点

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翁伯,您最近身体怎么样?”敲开一扇门,鮀江街道“双百”社工和志愿者们又去看望翁伯了。翁伯原是一位社区低保残疾人,在患病情况下,生活难以维系,身心健康每况愈下。

在一次“敲门行动”中,社工们发现了翁伯的情况,立即当面了解翁伯的生活、健康等现状,及时上报,并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最终为翁伯申请办理了养护院手续,让翁伯过上了稳定的日子。

“敲开一扇门”,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却在不经意中帮助了许多人。近年来,鮀江街道“双百”社工开展“敲门行动”社区探访服务,结合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入户探访活动,给予社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重点关注和帮扶,搭建“为民服务”的“信号塔”,多方联动发力,切实做好民政兜底服务“最后一米”。

翁伯的案例只是“敲门行动”众多个案中的一个。作为标杆社工站,鮀江街道“双百”社工与社区志愿者在探访过程中,及时识别服务对象的需求,并积极开展专业帮扶行动,采用心理、社会相结合的服务策略,将服务对象的内部心理调适与外部资源链接整合在一起,针对服务对象的危机提供直接有效的介入服务,避免服务对象因生活危机而陷入困境。

据了解,鮀江街道的特殊困难群体较多,其中安居社区就有低保户120户、残障人士186人以及30多名孤寡老人。近年来,鮀江街道整合社区志愿服务资源,牵头街道“双百”社工站、社区党员、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等组成行动小组,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敲门行动”,及时解决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将暖心服务送到家门、心门。

未来,“双百”社工的入户走访仍将继续,每一次的敲门,带给社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不只是一次暖心服务,对于“双百”社工而言,更多的是对服务过程与服务方法的思考与总结。金平区鮀江街道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协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汤映漩表示:“‘双百社工’以‘政策找人’的服务理念开展服务,把政策送上门,送到家,打通民政服务‘最后一米’,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出一份微薄之力。”

【南方+记者】蔡沚彦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蔡沚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汕头大学   社工   城乡   街道   标杆   工业园区   半岛   乡村   能量   对象   区域   青年   项目   人才   商业   文化   资源   社区   金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