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安康的生活

原标题: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安康的生活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基层治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日益凸显。唯有把治理运用到服务之中,才能真正激活并释放基层活力,通过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来达到治理的有效目的。

人民至上: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改革创新活力蕴藏在基层,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基础性工程。

首先,完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公共文化、残疾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强化“一老一幼”服务等工作。其次,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搭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最后,明确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基本定位,包含“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基本职能;建立权责清单制度,明确职能划分,规范基层事权事项下放专项整治等;理顺综合党委、工作站、居委会三者职能,强化社区综合党委核心作用。

基层治理好,人民群众的生活就更有品质。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为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部署要求,率先探索诉源治理“无讼社区”,升级打造诉源治理“‘无讼社区’+跨域解纷”的新样态。将法律服务阵地建在群众身边,实现了及时性、交互式、普惠化的沟通,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理论问题:什么是好社会,怎么去建设好社会。我们对于社会治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社会生活、人民生活都发生在基层,保基层运转就是保社会稳定有序。

底层逻辑:深刻认识社会治理的根本

基层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领域。“个人的生活的确取决于他(她)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首先是他(她)的家庭、邻里(社区)、工作环境。”其中,工作环境也可以称作工作社区,这种工作社区实际上影响着工作效率: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会增加工作效率;反之,则会降低工作效率。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等亦是如此。由此可见,我们在基层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衣食住行的问题。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问题,就是基层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恩格斯曾表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

公共服务供给具有分散性、扁平化特征。家门口就是学校、商圈……这些是我们在生活中所追求的便利,它要求公共服务分散布局,并与居民点密切结合。如很多城市推出“15分钟生活圈”,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便捷生活需求。因此,每个居民点和与之相适应的公共服务的布局决定了这个社区的服务质量。同时,教育、医疗、老年人服务等的公共服务颇具人性化,亦是一种情感服务。

基层社会拥有“现实与虚拟”的特点。现实生活中的扁平网状化不是简单地将居民按户籍归置到自己所居住的社区,而是在现实空间基础上,依赖纵横交错的网络,形成网络中的虚拟社会互动,产生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各类服务供给。一些公共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网民在社交媒体上的激烈冲突,引发社会矛盾、心理冲突,也达成社会共识,形成虚拟空间的公共生活。

传统意义的基层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基”,是指“房屋墙壁的脚址”,以及“基,始也”“基,业也”,等等。基层与社区紧密相连,“社区”这个词在中国出现之前,有3个相关词汇:“基本社会”“地方社会”“共同社会”,它是由费孝通先生在学生时代与一些燕京大学学生从英文Community翻译而来的,后来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通用术语。

社会生活在基层。家庭在基层中属于基本的社会细胞,在同一片区域生活或拥有同一份记忆的一群人会自然地产生共同体意识。大家会因为共同的生活、环境、情感,而拥有归属感、信任感、安全感。例如,清江浦区的一座由老旧小区改造的化工厂历史博物馆,像这样的社区文化建筑,会唤起曾经并肩而行的工友们的共同回忆,这实际上就是为了培养社区的共同体意识,形成社区文化和内在机制,这也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它的价值基础。

完善智慧环境下的社会关系模式。当网络系统取得优势时,人们能够在一个或多个社交团体中互动,既在现实中跟邻里交往,也在虚拟空间里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形成不同的社会圈子。这种虚实结合的社会关系就构成了我们当代社会基层治理的基本特点。

坚持发展: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基层工作的核心是人,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知所想所盼、围绕基层生活特点来做好基层工作。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基层人力资源不足、基层组织与群众关系薄弱、个别社区成为摆政绩窗口、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供给不足、居民责任感有待提升等。要结合基层实际,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坚持党建引领。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战斗堡垒”,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协调作用,走出办公室到基层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把握阶段性特征。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舆情、了解人民群众所想所思;提高物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提升基层和社区治理境界。细节决定成败,通过细节、用心的服务来提升治理能力,是一种境界。在做事中提升基层的治理能力,在为群众服务中拓宽基层的治理范围,并积极发挥群众的自治作用,有些问题让群众自己解决。

“虚实结合”,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一是全面理解基层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关注居民的日常生活,提高居民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通过自治德治法治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深度融合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二是探索基层社会的社会生活逻辑。让基层的各种创新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为评价标准,统筹考虑在发展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改善民生,真正使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目标扎扎实实落实到位。三是加强居住环境公共空间的实用功能建设。合理美化老旧小区外部环境,优化其内部功能。解决社区居民日常交往、养老服务、健身康体、互动互助、车辆停放等问题已经摆在高质量基层社会建设的议程。四是强化新媒体宣传平台的灵活运用,把基层社会建设成为对冲互联网负面影响的主阵地。五是加大对基层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基于社区服务和治理数据、信息、智能平台前期的开发主要依托第三方这一现状,要加强基层技术人员培养工作。六是在“实与虚”结合中健全服务基层社会的信用机制。基层居民的面对面交流、密切的邻里关系、微信社群,客观上建立了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诚信基础。这是开展基层活动、满足个人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

统筹谋划基层人民的生活,实施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公共政策。基层的生活是综合的,在做基层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生活的综合性。各地的社区建设、社区文化不一样,因此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给基层和社区留有一定空间,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此外,要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的积极作用,把业主委员会纳入到信息管理中,严格把关,做好事中监管、事后评估。

加强社会社区工作队伍的建设。政府要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培养专业化的社区工作人员。同时,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敬业乐群的专业精神,坚守制度不动摇,以制度培育习惯,使其致力于社区建设;通过社区居民之间的乡规民约、良好的社会关系,形成良好的社区风气,组建基层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丁元竹,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安康   群众   目的   共同体   基础性   社会关系   基层党组织   基层   居民   机制   能力   环境   幸福   社会   文化   工作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