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女”田晓菲:不顾家人的反对却要嫁美国老头,如今怎样?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老鱼

编辑| 沈辰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国北大的学霸田晓菲,这名13岁就考上北大的天才在留学美国后,选择了嫁给她的老师,比她大25岁的美国人,不禁引发人们的思考。为什么那么多留学的天才都选择了留在国外生活,还和外国人结婚生子?

田晓菲在书香世家的熏陶

田晓菲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她出生于书香世家,母亲是一名老师,父亲是一名诗人。打在娘胎起,父母就每天给田晓菲朗读诗歌,3-4岁时,别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田晓菲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背诵古诗,写日记。

她家的书房里的书,听说有上千册,而田晓菲生活的小院子,读书的氛围也非常地浓厚,里面住的十几户人家,全都是天津文联的家属。

每天下午放学,田晓菲回到院子里,就会跟叔叔伯伯们一起下棋、画画,有时候累了,还会缠着那些饱读诗书的大文人们讲故事,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养成了田晓菲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一年级的时候,小院的人们就发现田晓菲有过人的天赋,院子里经常举行背诵比赛,往往别家的孩子需要两个小时才能背熟的诗词,田晓菲只用了十几分钟就能够倒背如流,而且里面大多数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她都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

父母看到女儿这么聪明,决定花更多的心思在培养女儿上面,他们开始尝试让女儿用文言文写日记,没想到田晓菲竟然已经可以在日记里自己作诗了。

在她9岁那年,在父亲的帮助下,将田晓菲日记里和平日所作的诗歌整理在一起,两年的时间,竟然出了数本诗集,还连续两年获得天津青少年诗歌创作大赛的冠军。

从那时候起,田晓菲的大名就在巷子里传开了,在学校里,田晓菲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明星。一开始老师尝试让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给同学们,后来发现,田晓菲的学习方法,根本就不适合普通人。因为她的基础太好了,悟性好,记性更是超强。

10岁那年,田晓菲就自修完了小学的所有课程,父亲想让她进入中学读书,可是跑了十几所学校,都没有人愿意接收,那些老师们都认为,拔苗助长不是好事,而且以田晓菲的学习速度,势必要打乱学校的教学计划。

但是有一个学校最后提出让田晓菲参加他们初一的考试,结果田晓菲几门科目都拿到了接近满分的成绩,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就这样,田晓菲顺利地进入了中学校园,此后田晓菲不再跳级,但是学校为了培养她,专门安排了两位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她开小灶。

让人惊讶的是,初三那年,田晓菲就已经修完了高中的课程,不仅如此,她还得到了进入北大少年班的机会。

北大少年班每年在全国只招收30名学生,而老师就有十几名,最后田晓菲以第2名的成绩成功地通过了招生考试,那一年,她才13岁。


田晓菲快速的成长

本来父亲是希望田晓菲去读汉语言文学的,但是田晓菲有自己的梦想。在过去的3年里,她阅读了无数的世界名著,知识是无国界的,她将来想要走出国门,去吸收那些不一样的文化,看一看跟我们不一样的世界。

于是田晓菲选择了英语专业,但在校期间,田晓菲也丝毫没有放松汉语言的学习。大二那年,田晓菲就加入了北京的一个文学社,在这里她认识了一名对她将来影响深远的老师海子。

当时海子年仅21岁,田晓菲14岁,但海子已经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名老师,他同样出自北大,19岁便毕业了。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海子作的《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就让他扬名全国。

虽然田晓菲才14岁,但海子对她的诗歌推崇备至,经常在私下指点她。不得不说,海子的眼光还是很独到的,谁也没想到,田晓菲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如此出众,两年后,她的《13岁的记忆》编进了中学的教材。

田晓菲在北大的几年里,没有几个朋友,但她和海子却相见恨晚。海子和田晓菲之间的感情不是男女之情,两人如同漂泊在大海上的两个孤独的幸存者一般,产生了一生“孤独”的碰撞,这种心灵的共鸣难以言述。

田晓菲平时画话语很少,但在海子面前她总是滔滔不绝,她觉得,海子是最能够理解自己的人。

这也许就是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海子无疑是我国在当时备受瞩目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就和梵高的《星空》一样,燃烧着生命的激情。

而他们在社交方面的困境也是相同的,因为大多数时候,他们的想法得不到共鸣,得不到人们的理解,所以会产生出一种很强烈的孤独感。

而在这些天才看来,如果要迎合大众,他们就会变得庸俗,我们在海子的作品中,就常常能够闻到这种孤独和矛盾的味道。

1989年,田晓菲硕士毕业,她选择了前往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继续深造。在临行前,田晓菲和海子秉烛夜谈,然而田晓菲没有想到,这竟是她和海子的最后一次见面。

刚到美国不久,田晓菲就收到了个噩梦般的消息,海子自杀了。海子的自杀对田晓菲冲击很大,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陷入悲伤中不能自拔,那段时间,田晓菲经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内,偶尔拿出海子的诗集发呆。

到美国深造遇到了爱情

田晓菲的导师欧文发现了她的不对劲,为了开导学生,他经常带着田晓菲去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但是不管在什么场合,田晓菲都是闷闷不乐的,欧文选择了一个安静的环境,询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田晓菲哭着将海子的事情讲给了老师听。她坦言,在海子自杀后,自己感觉内心世界很空虚,仿佛失去了方向,感到很悲伤,很恐惧。

欧文不清楚海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他从田晓菲那里看了很多海子的作品后,决定和田晓菲深谈一次。

欧文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美国人,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和田晓菲、海子有很多共同之处,他学习的是中国汉语言文学,对于中国的古代诗词有着很深的理解,但是他的职业注定在当时的美国是不受欢迎的。

欧文告诉田晓菲,他们都是孤独的行者,海子之所以自杀,就是因为他不能融入这个社会,可惜了他一身的才华,他们不能重蹈覆辙,想要让生活爱上自己,首先得学会去爱上生活,爱上这个社会的一切,包括好的,跟不好的。

田晓菲如梦初醒,一直以来,她跟海子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虽然满腹经纶,但却不为人认可,不为社会所接受。

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啊!还好欧文提醒得及时。

让田晓菲觉得很意外的是,欧文虽然是一个美国人,但他在中国诗歌方面的功力,远比自己要强得多。

欧文对中国诗歌作出的很多注释,往往能够让田晓菲茅塞顿开,田晓菲很庆幸,自己在美国能够遇到另一个海子,虽然这个“海子”已经差不多50岁了。

几年后,田晓菲从哈佛毕业,在毕业典礼结束后,她邀请欧文跟她一起去郊游。这时的欧文,已经52岁了,田晓菲问他,为什么一直单身,欧文看着田晓菲,用深情地语气对她说:“因为我一直在等你呀!”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两年之间的那种情愫就已经很强烈了,只不过谁都没有主动走出那一步。

田晓菲等的就是这一天,她知道,自己无法拒绝欧文。在确立了恋爱关系后,欧文仿佛年轻了20岁,为了得到田晓菲父母的认可,他向学校请假,和田晓菲购买了飞往中国的机票。

田晓菲的父母发现,这个跟他们同龄的欧文,在他的白皮肤下面,不就是一颗中国心吗?他甚至比大多数的中国人还要懂中国,虽然此时的欧文已经年过半百,但他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加上跟大多数美国人一样有健身的习惯,此时的他看起来跟40岁左右的中年人没有什么区别。

一年后,田晓菲和欧文在美国举办了一场跨国婚礼,她也把自己的国籍改为了美国,因为她知道,自己离不开欧文。

不知不觉间,两人结婚已经20多年了,欧文也已经成了一个老头子,田晓菲也成了哈佛的一名教授,欧文在退休后,将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研究中国的古代文学方面,夫妻俩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

这些年,田晓菲和欧文走过了风风雨雨,刚结婚时,他们发现,双方文化的差异也许并不大,但在生活习惯方面,两人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才完成磨合。

跨国婚姻的困难,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克服,庆幸的是,他们用对彼此的爱弥补了这一切,时间冲淡了隔阂,当爱情变成了亲情,平淡之中也能摩擦出爱的火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美国   北大   书香世家   美国人   才女   中国   海子   老头   诗歌   天才   家人   父亲   孤独   父母   老师   发现   时间   学校   田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