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那段走村串巷的难忘时光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我从初中升高中需交纳120元入学报名费,那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时,姐姐出嫁,哥嫂与我们分开单过。父亲病逝早,母亲与我和妹妹靠几亩薄田度日。家里唯一值钱能够变现的,只有那头百十来斤正在长膘的猪。母亲忍痛含泪把猪卖了,才凑齐我的入学报名费。

我们村子地处湖北云梦、应城和安陆三个县市交界处,烟应线公路从村旁穿过,沿着烟应线公路往西六、七公里,就是应城市杨河镇地界。杨河镇集市有一家黄滩酱油批发店,酱油卖得非常火。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我利用寒假走村串巷卖酱油。

“调和珍馐味,此物最擅长”。在物资匮乏年代,我们正长身体,肚子饿得快,常常盛碗米饭,浇上酱油搅拌均匀,不用吃菜,就能美美地吃光一大碗米饭。黄滩酱油汁浓、色亮、香醇、味鲜,是炒、凉拌和卤制菜肴的上等调料,成为我们的味觉记忆。

那时,每年腊月特别是临近年关,年夜饭和过年待客少不了卤味上桌。制作卤味的主角调料就是酱油,鸡、鸭、猪肉、牛肉等食材都可以做成卤味。酱油成为每家每户过年前购买的生活必需品。家庭条件好的买一二十斤酱油,家庭穷的也得买五六斤酱油备用。只要酱油质量好,销量是不用发愁的。

杨河镇这家黄滩酱油批发店老板姓杨,是个热心的中年男子,知道我的学生身份和家庭实际困难后,免收了押金,无偿提供酱油桶、漏斗和打酱油用的一斤装酱油提子。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的心里一下子温暖了许多。

一辆自行车,两只酱油桶分挎自行车后座两侧,把酱油提子和漏斗装进袋子,用绳子系在自行车后座上固定好,这就是我走村串巷的全部行头。我常常下午骑自行车去杨河镇批发酱油回来,第二天一早开始走村串巷卖酱油。

第一次走村串巷卖酱油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前一晚刚下过小雪,寒气逼人。一大早,我推着自行车在离家不太远的村子里从村头走到村尾,虽然不时有人从身旁走过,但无人问津。我觉得这样不行,应该像其他行业一样,扯开大嗓子吆喝的。

于是,我重新从村头开始,抛弃学生的羞涩,壮着胆子张开嘴“卖酱油哎——”,声音小得只有我自己能听见。经过一间小屋子门口时,一个老奶奶站在门口,朝我喊道“卖么事的?”“卖酱油的。”“酱油是么价?”“四毛一斤。”“我打两斤。”说罢,老奶奶回里屋,不一会儿拿出一个白色小塑料壶。

第一次走村串巷卖酱油,又是第一单生意开张,自己显得有些激动。我取出酱油提子和漏斗,老奶奶扶好塑料壶,我一手把漏斗放在塑料壶口上,一手用提子从酱油桶里舀上满满的一提子酱油提上来。

也许是缺少经验,也许是天气寒冷,一提子酱油提上来时,手有些抖动,酱油洒出了一点。在往漏斗倾倒酱油时,漏斗口与塑料壶口贴合太紧,壶内空气出不来、酱油流得慢,因倒得快了点,酱油又溢出了一些。

这时,老奶奶不住地咂咂嘴:“你这孩子做事怎么这样毛手毛脚?”我的脸一下子滚烫起来,连忙向老奶奶道歉。在打完两提子后,我主动打了半提子酱油弥补洒出溢出的酱油,“您老看够不够?”“够了够了!”老奶奶这才停止絮叨,闻了闻酱油的香味,付完钱后微笑着离开了。

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次,我卖酱油的自信心增强了许多。为尽快把酱油卖完,我中午没有吃饭,继续冒着严寒走村串巷,酱油卖完时快要黑天了。这时,我又冷又饿,回到家后,匆匆扒拉几口饭,就上床躺下了,感觉整个人快要散架。

为证明我卖的是黄滩酱油、好酱油,我积累了一些鉴别酱油的基本办法。比如,把酱油滴两滴在手背上,好酱油不会流动散开;把装有酱油的瓶子摇一摇,好酱油会起很多泡沫,由于浓度高、粘性大,酱油沿瓶壁流下速度较慢;好酱油有股浓烈酱香味,尝起来味道鲜美,而劣质酱油闻着有股异味,尝起来有些苦涩,等等。

那年,我从腊月初到腊月二十几走村串巷卖黄滩酱油,每斤酱油获取1毛钱的批发差价利润,一个寒假下来我赚了几十块钱,基本凑齐了开学时的学杂费,大大缓解了家庭开支的窘境。

高中毕业后,我参军入伍,不久考上军校,逐渐成长为一名团级领导干部。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但那段走村串巷卖黄滩酱油的难忘经历,像这黄滩酱油一样历久弥香,在我人生道路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作者系湖北省孝感市作协会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9

标签:应城市   应城   安陆   孝感市   卤味   村头   漏斗   腊月   报名费   老奶奶   调料   酱油   自行车   难忘   时光   塑料   家庭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