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之上,用书店“重构西南联大旧时光”

西南联大先锋书店选址在蒙自南湖边,附近保留了多处西南联大校舍旧址。 (受访者供图/图)

在西南联大不到九年的校史上,曾经有一个存续了近半年的分校。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先锋书店负责人张瑞峰第一次得知了它的存在。

先锋书店原本为西南联大书店的选址而苦恼,最初想将书店落地昆明,但推进受限。昆明城市发展速度快,“真正的(西南联大)遗址已经很少”。蒙自成为意外之喜。“考察之后,我们非常惊讶,蒙自的老城南湖一带,教师宿舍、女生宿舍,文献资料里提到的很多东西都还保留着。”张瑞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23年3月底,西南联大先锋书店在蒙自南湖边开业。

85年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的长沙临时大学迁至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但因校舍不敷使用,文法学院的师生分两路来到边陲小城蒙自,成立分校。暂居这座小城的名人有陈寅恪、郑天挺、闻一多、朱自清、吴宓等。朱自清说,“常常想起这个地方,特别是在人事繁忙的时候。”

当时,闻一多住在哥胪士洋行的二楼,深潜学海,专注做楚辞研究,旁人极少见他出门。教授郑天挺和他住得近,饭后约他散步,闻一多不去,郑天挺劝他:“你何妨一下楼呢?”逸闻传播开去,闻一多被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冯友兰的《新理学》在此定稿,为防战乱文稿散佚,在蒙自石印多部,送予同好留存。

短短数月后,中央航校看中了蒙自的机场,也想在此立校,文法学院师生撤回昆明。

“因为蒙自分校是在西南联大初创时期并行的(分校),”张瑞峰认为,“这个大学最初怎么联合起来,西南联大精神怎么形成,其实跟昆明有同样重要的作用,甚至可能更重要的作用。”

西南联大先锋书店的启幕式上,本地西南联大研究者王必昆说,以现在先锋书店所在的位置为圆心,半径1000米画圆,就能把蒙自分校所有保留下来或已不存在的校舍囊括在内,“它变成了重构西南联大旧时光的一个中心点”。

85年前,西南联大因校舍不敷使用,文法学院的师生分两路来到边陲小城蒙自,成立分校。(受访者供图/图)

一所存续数月的分校

1938年2月,华中战事吃紧。长沙形势严峻,由华北三校组建的长沙临时大学来不及休整,兵分三路前往云南。理工学院留在昆明,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则搬至边陲小城蒙自。

校舍简陋,但课堂上大师云集。吴宓教授《欧洲文学史》,不看讲义即能完整叙述史实,并“恰如其分地评论各国作家及其作品”;陈寅恪上课时总用布袋提着一包佛典,但很少翻动,眼疾所限,两行板书有时写得叠在一起,但不影响他将艰涩的佛典说得清晰易懂。

钱穆上《中国通史》课,讲到有趣之处,发出朗朗笑声。“我记得他说《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里的‘朋’,不是一般所说的朋友,而是指孔门七十二弟子,一个人的学问,有弟子来切磋,那多好。学问本来是集体的,是共同事业。”赵瑞蕻在旧文中回忆。

西南联大的第一个学生组织南湖诗社,也在蒙自分校诞生。这个文学社团最初萌芽于“湘黔滇旅行团”步行途中,由中文系学生向长清和教育系的刘兆吉发起。抵达蒙自后,诗社随即定名为“南湖”。学生们请来闻一多、朱自清做指导老师,成员中不乏穆旦、赵瑞蕻等日后扬名的诗人。

“那时候处在国难中,物质匮乏。当地烧饵块、‘雷稀饭’、米线这些的平常食物,在联大的学生看来,有时候都是奢侈品。”南湖诗社女诗人周贞一之女赵明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母亲高中毕业后工作,直至弟妹学业安定,方才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大二转学到北大,随着学校南迁。“我母亲就是一个很朴素、很用功的女学生,因为她自己不可能像男生一样上前线,就一心一意想着(用功读书),联大校歌里面唱的那句话,‘中业兴,须人杰’。”

当时的女生宿舍靠近教授们所居的哥胪士洋行,师生常能在湖边偶遇,或简单打招呼,或问一两个问题。赵明和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母亲讲起闻一多总是蓄着一把胡子,学生们背地里叫他胡子老师,“其实那是对他另外的一种崇敬,留着胡子是抗日明志的意思,如果抗战不胜利,他就不剃去胡子”。

南湖诗社不只作诗。社员刘兆吉湘黔滇步行沿途采集了千余首民歌,在蒙自继续采风,后来编成《西南采风录》;学生们搜集了蒙自当地人贴出的“打回老家去,收复东三省”这类带有抗日意味的春联,得到朱自清称赞是在用旧形式表达抗战救国的新内容。1938年5月4日,抗战全面爆发后的第一个五四纪念日,正是蒙自分校开学之日,北大学生发出《告全国同胞书》,这是“西南联大纪念五四的第一份文献”。

进步学子和知名教授的到来,也改变了当地的风俗生活。钱穆曾细致记下一处细微的变化:“联大女生自北平来,本皆穿袜。但过香港,乃尽露双腿。蒙自女生亦效之,赤足纳双履中,风气之变,其速又如此。”北大的学生在当地开办民众夜校,启发民智,语文课教识字,音乐课讲授爱国抗战歌曲。

“直至今日,凡是当年蒙自分校的同仁或同学,在回忆这一段经历时,都对之怀着无限的眷恋。固然环境宁静,民风淳朴是导致这一情绪的一大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在当时敌人深入,国运艰难的时候,在蒙自人民和分校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切的,同志般的敌忾同仇、复兴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著名经济学家、当时的西南联大经济系教授陈岱孙在《西南联大在蒙自》的序中写道。

开业之初,店内举办的联二代、三代对谈和诗歌活动,台下坐满了本地大学的学生。(受访者供图/图)

书店是一种精神仪式

如今的蒙自南湖早已不复当年,郑天挺之孙郑光这次前来觉得“不太喜欢了”,南湖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一个公园。晚上彩灯不断在闪,周边多了许多二十多层的建筑。

书店开业那几天,位于城市中心附近的先锋书店,吸引了大量前来打卡的游客。为了突出西南联大的主题,书店内开辟了一块专题区,陈列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等联大师生作品。

分享会上,一位本地的博物馆工作者感慨小城文化资源的欠缺,“十年前我在南京遇到先锋书店,我想先锋书店要是能开在我的家乡有多好……以前我每天跑南湖的时候,我就在想,我跟我们西南联大前辈大师们有着某种共鸣。”

西南联大先锋书店入口处,建筑师将南湖的标志性建筑灰砖钟塔,改造成一座内部有旋转楼梯的诗歌塔。书店一面朝向南湖宽阔的水域,登上观景长廊,可以眺望散落在南湖周边,包括哥胪士洋行、法国领事府在内的联大旧址。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迁走第二年至1944年间,蒙自一共遭遇了27次轰炸,但大多数联大相关建筑幸存。蒙自城市开发的过程中,老城和新城的界限相对分明,许多旧址都完整保存下来。

前两年,本地西南联大研究者王必昆曾经以“年轻人的速度”,在现存的西南联大旧址间行走。他发现,从郑天挺、闻一多居住的哥胪士洋行,走到曾辟为文法学院教室的蒙自海关,需要走五分钟;从让出三层楼房作女生宿舍的周家宅院,走到海关教室仅需要十分钟。

“从任何一个点走到海关学校,都在一刻钟以内,是一刻钟的教学、生活圈。”王必昆说,“很多史料都说,蒙自分校的校舍,东一处西一处比较分散,但我个人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恰恰相反,蒙自分校的校舍太集中了,怎么集中呢?(西南联大先锋书店的位置)就是一个中心。”

张瑞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先锋书店所在的地址,很早之前是一间酒吧。“因为这个在蒙自老城和南湖的位置太核心、太重要了,政府觉得不太适合做娱乐性的业态。”地方政府有开发文化空间的需求。

“地方政府尤其需要能快速见效、有带动性、示范性的项目,又不能投资太大。(书店)正好契合,因为一间书店的真正投资很小,但是它的蝶变效应和带动效应是超预期的。”张瑞峰说。

当地政府觉得书店营业时间不够,希望书店尽量早开晚关。先锋书店把在当地的营业时间调到极限状态,从早上10点开到晚上10点,超过了南京总店的营业时长。“经营时间太长,对人员团队不一定是良性状态,我们也是考虑到的确晚上会有比较多的市民。”张瑞峰说,即使晚上的消费贡献率极低,“书店也不只是为了营业赚利润而存在,考虑到这方面,我们晚上最大限度延长了时间”。

书店还希望承担公共图书馆和文化客厅的功能,打算举办围绕着西南联大和各种主题的文学活动。开业之初,店内举办的联二代、三代对谈和诗歌活动,台下坐满了本地大学的学生。

八十多年前在这里,西南联大的近四千名毕业生中,出现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174名两院院士。联大讲求教授治校,充分尊重学术自由。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高峰。”郑光对南方周末记者感慨,包括郑天挺、周炳林、闻一多、朱自清等在内的西南联大教授都参加过五四运动,“他们带领着这些学生,对他们做人格的培训,这是很重要的,而不是单一的从学校里学到了什么知识”。

“我们一直在提继承和发扬西南联大精神,但是你要用口头或文字表述它的时候,我们都缺乏一个权威而简练的说法……(有人)用‘如云如山如海,自然自由自在’来概括这种精神。”赵明和说,“西南联大精神的内涵,丰富厚重,博大深广。”

在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看来,“书店本身的建筑实际上显示为一种精神仪式”。书店旁边竖立的诗歌塔,寓意着西南联大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脊梁。

南方周末记者 潘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联大   蒙自   南湖   诗社   昆明   洋行   先锋   文法   南方周末   校舍   分校   遗址   师生   教授   时光   精神   书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