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15岁英勇就义,出卖烈士的叛徒究竟是谁?

刘胡兰的故事不仅反映了中国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普通人民反抗侵略者的英勇事迹,同时也是对革命烈士精神的最好诠释。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她生母叫王变卿,但是在生下妹妹之后,一直身体不好,并在几年后去世,那段时间日子里也就变得更加的艰难。好在后来她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心肠比较好的继母胡文秀,她这才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在家里排行老大,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书,性格坚强。当时的社会环境半殖民地、半封建,洋人垄断经济、骄横跋扈,中国人民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痛苦。带着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憧憬,刘胡兰在10岁的刘胡兰加入儿童团,1945月年底担任村妇救会秘书,1946年在刘胡兰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她很快便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还是村中年龄最小的一名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在这接下来的日子当中,她接受了非常多的任务。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是刘胡兰却果断的拒绝了,当时年仅十四岁的刘胡兰表示自己很感谢县委的关心,但是她坚持说如果留在这里发挥出的作用一定更大。



因为她年纪比较小,所以敌人很可能不会留意到她是一名共产党员。她可以利用敌人对她放松警惕的时间为共产党收集任何一切可用的情报,对她来说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县委实在熬不过刘胡兰,便允了她的这次行动。大部队离开之后,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

1947年1月12日,天还没亮,云周西村四周突然一阵骚乱。警醒的刘胡兰穿上衣服翻身下床,几个年幼的弟妹却还在贪睡。母亲胡文秀焦急地找到刘胡兰并催促:“兰子,怕是阎老西的兵进村了,你赶紧上山去找武工队。”



刘胡兰镇静地拿出几件东西递给胡文秀:“娘,听外头的动静这么大,怕是来不及了。这个银戒指是奶奶留下的,这个小手帕是王连长送的,还有这个万金油盒是我入党的见证,你替我存着。”说完夺门而出。

其实在此前一天,刘胡兰就接到通知将于第二天上山。可是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阎军就突然包围了村子,刘胡兰清楚,敌军刚刚在1月8日带走了5个人,这个时间再次突袭一定是有人泄了密。

刘胡兰和群众都被赶到村南观音庙,阎军很快把6名我方成员和刘胡兰认了出来,大胡子连长对刘胡兰许诺说,供出一个人奖100大洋。刘胡兰回答:“就是搬出一个小金人,也休想让我开口。”



在威逼利诱面前刘胡兰不为所动,阎军恼羞成怒,便在她面前连铡了好几个人,刘胡兰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阎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仍然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为民族独立和人类解放英勇献身。就这样尚未满15周岁的刘胡兰烈士英勇牺牲。


对于刘胡兰的牺牲,许多人对她们的遭遇深感痛惜,她的一生曲折而短暂,但她的英勇事迹将永载史册。她的牺牲证明了革命者的信仰刚强,她的坚忍不拔更传递了革命者的精神。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刘胡兰的故事,这是对于国家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见证。如此崇高的精神永远不会被忘记,他们在民族和时代的长河中永生不灭。后来刘胡兰的事迹被写成书,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剧,生前所在村曾被改为“刘胡兰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文水县   英勇   武工队   革命者   继母   连长   恼羞成怒   叛徒   县委   烈士   事迹   民族   胡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