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知劲草这句成语的出处及始末与哪位皇帝有关?

零四二 疾风知劲草


面对突如其来的王郎政权,在河北招抚的刘秀可以说是措手不及,这是他继昆阳之战后,所遇到的更大的难题,昆阳之战中,他尚且有一些兵马可以指挥,而此时,刘秀仅仅是以使者身份出使河北,毫无战斗能力,王郎又重金通缉,高额悬赏刘秀的人头,这一次,天时地利都没有的刘秀又该如何决定?河北的局面还能逆转吗?


公元24年正月,刘秀带着自己的团队,来到蓟县,就是现在的北京。河北南部不能待了,大多都已经归顺王郎了,刘秀到蓟县来,是打算以蓟县为落脚点,商量商量,下一步怎么办。

摆在刘秀面前的,有三条路:

第一条路,就是:跑。往哪里跑呢,有三个方向:第一,向西北。出了边塞,茫茫草原,无边大漠,那个地方宽敞,王郎肯定追不上了,可是,我们知道,那是谁的地盘?匈奴人。跑到那里去,不等于是送死吗,所以,这条路看上去是行不通的。第二个方向,往东北方向跑。当时的东北,是乌桓、鲜卑控制的地区。乌桓、鲜卑,骁勇善战,比匈奴还厉害。这两个方向,用两部电视剧的名字来说,一个是“走西口”,一个是“闯关东”,对刘秀来说,都不行。第三个方向,还是一部电视剧的名字,就是“南下”,往南跑,跑出河北,跑回洛阳。看上去是可行的,但是,南边的各个郡,现在大多跟王郎了。要想杀出一条血路,逃回洛阳,难度可想而知。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跑,可以,没有问题,问题是,无处可跑。那么,摆在刘秀面前的另外两条路是什么呢?

第二条路就是:发兵。提出这个建议的,是一名非常年轻的将领,叫做耿弇。耿弇只有二十一岁,别看这个人年纪小,充满了英雄气概。耿弇是什么时候认识刘秀的呢?刚刚认识。上一讲我们讲过,刘玄派使者去上谷招抚,拿了上谷太守的印绶不还,耿弇就是那名上谷太守的儿子。当初在寇恂的帮助下,使者最终还是把印绶还给了上谷太守,不过,上谷太守拿到印绶,心里还是不太踏实。耿弇就自告奋勇,辞别了父亲,要进京面奏刘玄,表示上谷忠于更始政权。就在耿弇进京的路上,王郎这边当皇帝了,耿弇的两个随从就说,咱们别去见刘玄了,刘子舆是正统,离咱们又近,咱们何必舍近求远,去刘玄那里表忠心?耿弇大怒,他虽然年轻,但是思想是很凌厉的,他说王郎那是欺世盗名,早晚会被正法,我们怎么能跟着他呢?耿弇这两个随从吓得没敢再说话,晚上偷偷跑了,去投靠王郎了。这时候耿弇一想,自己大老远去找刘玄,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现在孤家寡人的,不是个事,听说刘秀就在河北,是刘玄派来的使者,找他也是一个道理,就去找到了刘秀。刘秀对耿弇非常欣赏,把他留在自己的团队里。史书上说耿弇从小就喜欢兵法,喜欢骑射,年轻气盛,初生牛犊不怕虎,少年壮志不言愁。在刘秀非常为难的情况下,耿弇就提出了发兵的建议。耿弇拍着胸脯说,我们不能这么等死,也不用跑,我可以回上谷,去发兵,上谷的骑兵那是天下闻名啊,我父亲是上谷太守,说了算,我给他一说,一句话,直取邯郸没问题!耿弇提出的建议,听起来确实也不错,但是,刘秀是不敢完全相信的。毕竟,耿弇只有二十一岁,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啊,这时候的刘秀,不能把自己以及整个团队的希望,全都押在这么一个二十一岁的小伙子身上啊,万一发不来兵呢?再说了,能发来多少兵?够用的吗?所以,刘秀并没有采纳耿弇的这个建议,根据史书记载: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因数召见加恩慰。《后汉书》刘秀笑着说:你这个小鬼,志气大的很啊。然后就经常召见耿弇,对耿弇非常赏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没有采纳耿弇的建议,还对耿弇这么好?我分析,有两个原因:

第一、在耿弇身上,刘秀看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影子。刘秀虽然表面上老成持重,骨子里面,是充满了大无畏的冒险精神。从前面我们讲过的昆阳之战,刘秀十三骑突围,不到两万人大破王莽四十二万大军,一个人如果没有冒险精神,是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胜利的。只有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才能理解冒险有时候是多么重要,才会懂得保护别人的这种冒险精神,不去挫伤,不去损害。所以说刘秀虽然没能采纳耿弇的建议,对耿弇依然是非常好,甚至比以前更好。耿弇毕竟太年轻,还没有学会隐藏自己,和刘秀相比,前面我们讲过,刘秀是“大勇若怯”,耿弇属于大勇若勇,还差一个境界。正如《淮南子》说的:飞鸟之击也,俯其首;猛兽之攫也,匿其爪,飞鸟准备袭击地上的猎物时,会把头先低下来,猛兽在捕捉猎物之前,会把爪子先藏起来。耿弇虽然还没有学会低头和藏爪子,但是至少证明了,他是有坚喙(会)利爪的。刘秀虽然暂时用不着,但是知道保护年轻人的坚喙利爪是多么重要。

第二、在耿弇身上,刘秀看出了扭转局面的希望。耿弇所说的发兵,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将来发生的事证明,这个思路是对的,是刘秀在河北翻盘很关键的一步。耿弇本身是河北人,父亲又是上谷太守,耿弇对刘秀的支持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大家商量怎么办,往哪里逃跑的时候,刘秀觉得还是往南跑,往洛阳跑,踏实,耿弇却慷慨陈词,让刘秀北上,刘秀很多手下强烈反对,说,我们死也要死在南面,往北跑不就成了人家的囊中之物了吗?这时候,刘秀指着耿弇,说耿弇是我的“北道主人也”,是我北道主啊。有他在,咱们北边有人,怕什么呢。这说明,刘秀对耿弇的建议从心里还接受的。刘秀也不想就这么狼狈的往回跑,即使顺利跑回洛阳,灰溜溜的,什么功劳也没有,说不定还会被刘玄问罪,要知道,他可是好不容易,才从刘玄的手掌心跳出来,只要有一线希望,肯定不愿意回去。


刘秀既没有逃跑,也没有发兵,他最终采用的是第三条道路,就地募兵,和王郎对抗。就在蓟县,现在的北京,刘秀决定,先停下来,就地招兵买马,争取组织一批武装力量,反攻王郎。这个办法其实和耿弇提出的建议是不矛盾的,如果在蓟县的招兵工作能够顺利展开,耿弇再能从上谷调来兵马,合兵一处,攻打邯郸,消灭王郎,不是没有可能。现在问题的关键就是,能否在蓟县招到兵马,还有没有人愿意跟随刘秀?

这时候,别说新人,不少旧人都已经走了。有一天,刘秀见到跟随着自己的王霸,心中生出一番感慨。王霸是颍川人,当初刘秀在颍川一带打仗的时候,王霸带着自己的门客投奔了刘秀,刘秀拜王霸为功曹令史,一起到河北。现在形势不好,当初跟随王霸一起来的那些人都悄悄溜了,就剩下了王霸自己。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汉书》刘秀这番话的意思就是,王霸啊,在颍川和你一起来那些人都走了,只有你留了下来,努力吧,疾风知劲草啊。

这就是成语“疾风知劲草”的出处,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在危机的情况下中,只有立场坚定,意志坚决的人才经得起考验。大多数人都是墙头草,这边有风往那边倒,那边有风往这边倒。就像河北的这些郡,本来已经归属更始政权了,王郎一冒出来,又归属王郎,明天再出来个张郎,没准又跟着张郎了,也都是墙头草啊。我们体会一下,刘秀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非常复杂啊。他说让王霸“努力”,同时也是在勉励自己,“努力”,克服眼前的困难。《后汉书》中记载的刘秀在河北的这段经历,三次出现了“努力”这个词,这是我们讲的第一次。正是因为在坚定的信念下,不断的努力,刘秀才取得了成功。

紧接着,刘秀派王霸在蓟县招兵买马。王霸确实也很努力,来到蓟县的街头,公开招兵。遇到的情况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不但没有人来当兵,街上的人反而把王霸围起来,哈哈大笑。根据《后汉书》记载:市人皆大笑,举手邪谕之。街上的市民挥舞着双手,向王霸做鬼脸。Hi,你们还招兵呢?你们都自身难保了,还招兵呢?我们都知道了,皇帝哪是什么刘玄,刘子舆才是正儿八经的皇帝,皇帝现在通缉你们呢,你们还不赶紧跑,招兵干什么?别在这里丢人现眼了,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了。王霸折腾了半天,一个兵也没招来,被人取笑了一顿,只好满面愧色,回去复命,看来,招兵这条路,还是走不通。

感谢关注,持续更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疾风知劲草   后汉书   蓟县   太守   印绶   洛阳   河北   始末   使者   成语   皇帝   出处   努力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