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废立皇后之谜

永徽六年,唐高宗李治废皇后王氏为庶人,立昭仪武氏为皇后。不久,朝廷的元老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均因为反对废后遭到贬逐或诛戮。

对于这一史实,很多人都将矛头指向武则天,认为是她一手策划和导演的,这也恰与武则天一贯毒辣强硬的做法相符合。但是历史往往有着出其不意的地方。那么在这件史事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呢?

高宗是否“昏懦”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废皇后王氏为庶人,立昭仪武则天为皇后。几乎同时,朝廷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均因为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而遭到贬逐或诛戮。

对于这一史实,很多人都将矛头指向武则天,认为是由她一手策划和导演的。

据《资治通鉴》和《新唐书》的记载,武则天于永徽五年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扼杀并嫁祸于王皇后。两书说:武昭仪生女后,王皇后十分喜欢这个小孩,有一天特地前去逗她玩。

王皇后走后,武昭仪趁无人看见时将小女孩用手扼死,上面盖上被子。高宗到来后,武昭仪假装欢笑依旧,然后掀开被子让高宗看小女孩。

图片来源网络

被子一掀开,女孩已死,武昭仪大哭。高宗问左右,左右都说王皇后刚来这里不久。高宗非常愤怒,说:“皇后怎么能杀我的女儿。”昭仪于是边哭边数落皇后的不是,而皇后却无法替自己争辩,于是高宗“始有废后意”。

但是,持这一观点的人往往是只看到事件的表象就下了臆断。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废王皇后立武则天,许多史书上都将这件事归结为高宗的“昏懦”。这种说法最早源于《新唐书》,认为高宗“昏懦”受制于武则天,至死也不知采取些什么措施改变一下这种局面。

后人大多沿袭了这种说法,认为高宗是个“昏君”,才会任武则天摆布。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客观。

有学者指出,高宗在继承帝位之后,继续遵循太宗的各项政策,表现得颇为能干。他在继位之初就鼓励臣下进谏,基本上能做到礼贤下士,虚心纳谏。《资治通鉴》称永徽年间的政事“有贞观之遗风”,是对高宗能力最有力的肯定。

图片来源网络

高宗在位约三十四年,其间的前十四年在政治、经济方面有着不可忽略的政绩。何况以唐太宗李世民之英明,经过慎重考虑而立的太子,又怎会是一个“昏懦”无用之人?

至于武则天,她当时只不过是一个昭仪,还不可能具备指挥高宗的力量。如果她当时可以轻松驾驭高宗的话,也不必以扼死自己的亲生女儿为代价了。

而武则天逐步从高宗手中夺取权力,则是在当上皇后之后的事。而且高 宗委政于武后,也是出于本人意愿。无论如何,高宗不太可能仅凭武则天的一面之词就轻易地废掉皇后。

既然高宗脑子很清楚,而且这也主要不是武则天的阴谋,那么,他为什么要废掉王皇后?专家们认为这其实与高宗即位之后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废立皇后仅是当时政治交锋的一个焦点。

废立皇后,实为政治博弈

高宗父亲唐太宗在去世之前,对儿子的能力不太放心,所以让他最信赖的当时仅有的两位宰相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顾命大臣,吩咐他们要尽心辅助高宗。

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舅,是当年太宗玄武门之变的重要策划者,为太宗贞观年间的头号重臣。褚遂良以文才著称,当年极力主张立高宗李治为太子,是一个公认的正人君子。

初登王位的高宗,年龄刚二十出头,正是血气方刚之时,虽然他的父亲与两位顾命大臣有着很深的交情,但是他自己与他们却并没有多少感情可言。

图片来源网络

相反,在这两位大臣的“辅助”下,高宗做事常常会有束手束脚之感。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倚老卖老,使高宗想摆脱他们两位控制的愿望十分强烈。

摆脱控制的第一步,是增补张行成、高季辅、李勣为宰相。李勣等人曾是太宗的亲信,但后来因事被贬,高宗此举的目的是十分明显的,无非是想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宰相大权,从而培植绝对忠于自己的势力。

之后,高宗对两位顾命大臣发动了进攻,抓了小事就贬褚遂良为同州刺史。同时为培植自己的势力,封王皇后的母舅柳爽为中书侍郎,依旧同中书门下三品,企图用自己的外戚与自己父亲的外戚争权。

不过没多少时间,形势发生了变化。褚遂良毕竟没有什么大问题,所以又回来做了宰相。

永徽三年七月,大臣们又提出了立太子的事情。事情的起因是柳爽和王皇后商量想立后宫刘氏所生的高宗长子陈王忠为太子。

为什么柳爽和王皇后要立陈王忠。因为王皇后生不出儿子,而刘氏出身低贱,王皇后希望自己立陈王忠后,陈王忠会感激她。

柳爽知道自己一个人做这件事是不成的,遂与褚遂良、长孙无忌、韩瑗、于志宁等商量后一起上书。

立太子之事一挑明,高宗十分失望,自己提拔的柳爽、于志宁等人原本是想用他们来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权,现在却与他们站在同一战线上,而且内有王皇后呼应。

年少气盛的高宗自然是不会轻易罢休的,决定把希望转而寄托在培育外朝的新势力上,遂先后任命礼部尚书许敬宗和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李义府等为宰相。

这时他已下定决心,外要除掉随时牵制他的一帮老臣,内要废掉已成为自己对立面的王皇后。因为随着柳爽向长孙无忌等人靠拢,她已逐渐成为高宗与元老重臣相争的焦点。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高宗主意已定,召集众大臣商量废后。元老重臣中褚遂良坚决反对,高宗马上贬他为潭州都督。

图片来源网络

长孙无忌也多次上书谈到不能立武后,高宗先是极力拉拢他,秘密派人赐给他金银宝器,但长孙无忌仍不领情。武后母亲杨氏亲自登门让长孙无忌不要反对,许敬宗也在高宗的授意下反复劝导,但长孙无忌还是我行我素。

数年后,高宗余怒未消,先是贬他到黔州,接着又派人去审问他的案件,最后认为长孙无忌要谋反,令他自尽了断。

武则天约在永徽初年召入宫中,尽管貌美无人能敌,但在短短几年中以区区昭仪地位而使高宗俯首听命肯定是不可能的。

王皇后其实年龄比武则天轻好几岁,人也长得很漂亮,但武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深得高宗宠爱,一旦废后,高宗也已有满意的人选。

而此时恰逢武则天把爱女之死嫁祸给王皇后,所以高宗更有了废后的正当理由。于是在永徽六年的十月份,掀起了废立皇后的轩然大波。

王皇后的被废,与其说是武则天后宫争宠的结果,还不如说是高宗想结束唐太宗的影响,自己独控政权的必然。

在这一点上,李勋看得十分明白。当高宗要他对废立皇后表态时,他狡猾地说:“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

既不想得罪太宗老臣,又不想在这场斗争中跌跟斗。高宗对他的回答十分满意,让他主持了册武昭仪为后的仪式。实际上高宗所做的,无非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原来废立皇后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搏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长孙   贞观   皇后   永徽   重臣   宰相   元老   大臣   太子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