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国家若有战,我不会参加”,道德绑架与抓壮丁有何区别?

“国家若有战,我不会参加”的言论近期备受苛责,批评者从不懂感恩角度逐渐拔高到是精致利己主义者自私自利的表现,争议点也愈发变成了到底是先有“大”家还是先有“小”家。

从历史角度看,“国家若有战,我不会参加”仅仅是中国人对待国家、对待战争一贯的态度——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

数据可以说明一切:据官方记录,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毙伤国军171万人(36万人战死);解放军方面伤亡136万人,其中牺牲28万人,失踪和被俘约19万人。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军共有约307万人伤亡,其中死亡数字为64万人。

而解放战争爆发初期,国军约430万,中共军队约127万,合计557万人。解放战争后的1950年初,解放军总兵力达550万。1951年10月,解放军总人数增加到611万,是解放军历史上兵力第一高峰期。

和人口对比,新中国成立时,国家共有人口约4亿人,即便按照611万人的高峰军队人数计算,军队数也仅占总人口数的1.15%。退一步,按照一家十口人的家庭规模,并以一家一人参军推算,611万人军队的直接家属关联网是6110万人,也仅占总人口的15.25%。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参军本就是与己无关的事。更何况现代化战争需要的并不是源源不断的人口肉盾,而是后方的大规模机械化工厂。

从另一个角度看,战争永远是最简易、最便捷的阶层跨越手段。《奥斯曼六百年》中经常提到一个情节——当苏丹爱好和平长期不发动战争时,苏丹的近卫军就会不开心,甚至会发生叛乱,原因是若国家长期和平,近卫军不参加战争就无法获得战功,更无法获得奖赏。利益的驱动让他们在和平年代躁动不安——和平年代无法实现的阶层跨越,战争年代可以轻易实现,前提是能活下去,这就是所谓的风险越大、收益越大。

“国家若有战,我不会参加”也是清朝入关时,绝大多数明朝人的想法——只要我不想跨越阶层,谁也不能逼着我上战场。

至于享受国家待遇、社会福利与参军之间,两者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核心关联的链条“战争是否有利于现有利益的保存与扩大”。

享受社会福利——参军战争有利于保存既有利益或者扩大利益——积极参军。反之,享受社会福利者甚至会欢迎新势力的到来,作为明朝地主阶级代表的吴三桂主动拥抱清朝入关。

同理,对自认为没有享受社会福利的人而言,参加战争能不能获得利益才是参加战争最主要的驱动力。

问题来了,是不是真有人没有享受到国家的政策福利?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曾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意思是: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于,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均认为其付出的智力、体力与收入不成正比,享受劳动成果的是没有付出任何劳动的资本家。

背后折射的是当今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下公平与效率的不可调和。极端的公平与效率均有问题,国家能做的仅是努力平衡两者之间带来的社会割裂。

以下是AI总结性言论:总的来说,参军是否正确并不应该归结为一个人是否爱国或是自私自利。在现代战争下,军队需要的是专业化、技术化的士兵,并非源源不断的人口,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通百姓没有必要去参军。我们应当理解那些选择参军的人,同时尊重那些不愿意参军的人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解放战争   明朝   国家   壮丁   社会福利   解放军   军队   人口   道德   和平   利益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