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俘关一起,部下不理黄维,背后挖苦:黄维是解放军功臣

作者:莫孤烟

“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这是出自刘伯承元帅之口的著名军事语录。刘帅所说的“五行”,不是金木水火土,而是任务、敌情、我情、时间、地形。战前对这五种态势不清楚、不掌握,每战必败。

淮海战役中,在蒋军所有投入的部队中,12兵团是最为强大的机械化兵团,曾一度给我军带来巨大威胁。该部原本有很大的战场机动空间,之所以被重兵包围,乃至全军覆没,其主要原因就是兵团司令黄维“五行不定”,因此“输得干干净净”。

淮海战役

抗战胜利后,黄维任陆海空军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947年春,他被任命为“新制军官学校”校长兼陆军第三训练处处长,奉命到武汉筹备创办新制军官学校。一直醉心于军事教育的黄维,对自己的这个新职务非常满意。

1948年9月,正忙着网罗教员、招收学员的黄维突然接到了任命——出任蒋军第12兵团司令。这一任命让黄维大感意外,也在12兵团内部引起不小的骚动。

按照常规,第12兵团司令官应由蒋军头号悍将——整编18军军长胡琏出任。之所以横插进来一个战绩平平且早已脱离一线部队的黄维,是因为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和胡琏的关系形同水火,而12兵团又在华中战区之内,因此蒋氏不得不另考虑人选。正在上海养病的陈诚向蒋氏推荐了自己“土木系”的骨干分子黄维。

重返部队带兵打仗,绝非黄维的心愿。于是他在觐见蒋氏时说:“我离开部队久了,带兵有困难,还是让我回去办学校吧。”

蒋氏当然不同意,训斥他没有大局意识。黄维见推脱不掉,就提出了一个条件:去12兵团当司令只是暂时过渡,打完了这一仗还是回来办学校,兵团司令仍应给胡琏。

蒋介石当即允诺,黄维这才到第12兵团走马上任。

原本对兵团司令志在必得的胡琏,只被委任为第12兵团副司令,一气之下撂挑子不干了,借口牙疼看病,回到上海家中躲了起来,不肯上任。12兵团内的许多将领,原先都曾做过黄维的部属,都知道黄维性情孤僻,严峻寡恩,再加上他长期脱离部队,指挥作战不如胡琏内行,所以对他的到来表现冷淡。

黄维颇有自知之明,上任后一再对手下的将领们表示,他只是来过渡一下,最多干半年,然后就把第12兵团交还胡琏,自己仍回去办学校搞教育。

蒋军士兵

蒋氏最初给予黄维第12兵团的任务,是在武汉外围机动作战,以确保武汉和阻止解放军横渡长江。淮海战役爆发后,黄百韬兵团在碾庄被华东野战军包围,危在旦夕。蒋氏除了调动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向徐州以东攻击外,还将黄维第12兵团这支王牌部队从华中战区中调出来,投入淮海战场。

黄维的使命有两个:攻占宿县,打通津浦线;打到碾庄,把黄百韬救出来。

12兵团来势汹汹,看似不可阻挡。不过18军军长杨伯涛却在和我军几次交手后,发现了三点异常:

第一,过去刘邓大军和陈粟大军是各自为战,现在两兵团靠拢在一起,很明显胃口很大,恶战迫在眉睫。

第二,解放大军利用河川有利地形设置防御阵地,涡河以北的堡垒式的坚固掩体星罗棋布,前所未有,有大打硬仗之势。

第三,动员军队和老百姓的工规模空前广泛,过去很少看到大批的公开文件,这次则如火如荼。

电影中的黄维兵团行军

根据以上的情况,杨伯涛认为,12兵团处在非常严峻的阶段,必须慎重考虑下一步行动。他建议黄维迅速调整部署,站稳脚跟,以应付当前的严重情况。

黄维经过考虑后,接受了杨伯涛的建议,制定以蒙城为核心的作战计划。然而,被困在碾庄圩的黄百韬连连告急,南京急电催促12兵团立即北上,黄维的作战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告吹,他只好按照命令离开了蒙城。

被困的蒋军士兵

当第12兵团渡河后,黄百兵团已被解放军全歼,黄维又接到了蒋氏“打通徐州至蚌埠间的津浦线,攻占宿县”的命令,第12兵团又成为实施蒋氏“南北对进”作战计划的主力兵团,气势汹汹地向宿县扑来。

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巧合发生了——就在黄维执行“南北对进”计划的同一天,我军淮海前线总前委提出的消灭黄维兵团的作战计划,也得到了主席的批准。

23日拂晓,黄维集中兵力,向中原野战军陈赓第4纵队固守的南坪集地区发起了猛烈攻击。激战一天后,陈赓下令放弃阵地,以诱敌深入。第二天,黄维兵团前进到忠义集、东坪集、杨庄、朱庄地区,不知不觉已进入我军预设的袋形阵地内。

陈赓

就在此时,黄维得知宿县已被我军占领,而且他还发现我军在第12兵团前进的正面构筑了鱼鳞式纵深阵地,兵力雄厚,严阵以待,觉得自己的处境不妙,急忙找来杨伯涛和85军军长吴绍周商量对策。

一见面,吴绍周就告诉黄维一个坏消息:蒙城已被解放大军占领。这意味着第12兵团的后路已被切断。

精明强干的杨伯涛立即分析形势:“对方大军云集,布置了天罗地网,有意识地放弃,诱我深入,现在我们已经陷入圈套,但还没有被四面包围,还有相当的主动权。如果继续执行上级规定的任务,进攻宿县,那就会越陷越深,死路一条。对于对方大规模纵深阵地的攻击,我们没有把握打得动,尤其是大兵团作战,不能没有后方。我们现在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孤军,这样的仗怎么打下去?”

杨伯涛

杨伯涛建议:趁东南面还比较安全,兵团主力应星夜向固镇西南的铁路线靠拢,这样一方面可以取得后方的补给,另一方面和李延年兵团会合,先立于不败之地,再沿津浦线向北打,才是最稳妥的,同时也符合老头子收复宿县的意图。

这一计划显然十分合理,但违抗老头子的命令,需要承担不小的责任。瞻前顾后的黄维犹豫不决,直到午夜12点才下决心接受杨伯涛的建议,下达了第12兵团向固镇转移的命令:

14军迅即前进,掩护兵团转移。18军和10军经罗集向固镇以西瓦瞳集附近。85军以主力于南平附近占领阵地,掩护10军迅即脱离敌人。18军迅即脱离敌人,连同快速纵队经双堆集向固镇西北湖沟集前进。

杨伯涛、吴绍周都对黄维的这一布置不满意。吴绍周认为黄维的这一部署是为了让18军和10军尽先脱离战场,而让他的第85军拖后掩护。杨伯涛则认为18军和10军完全可以依据自的实力安全撤下战场,14军、85军可以就现地取捷径直接到固镇西南集结,这样可以使整个兵团更迅速便捷地逃出解放军的包围。由于时间紧迫,没有时间再做变动,他们只好按照黄维的命令回去部署。

杨伯涛回到军部后,立即开始调整部署,部署完毕后回到兵团部向黄维汇报,黄维说部队暂时不要行动,什么时间开始行动要听命令。杨伯涛大吃一惊,不知道黄维为什么突然之间又改变了主意。黄维解释说,他派一个参谋把兵团转移的书面命令给吴绍周送去,但这个参谋失踪了,正在派人寻找,如果此人被俘,秘密就全暴露了,所以还是等一等再说。

杨伯涛知道黄维有一股书呆子气,在紧要关头往往优柔寡断。他对黄维十分不满,但也只能耐着性子坐等。此时,第12兵团整装待发,可黄维既不叫进,也不让退。直到午4时左右,在杨伯涛等人的一再催促下,黄维才下决心命令各军按计划开始行动,整整耽误了11个小时之久。

我军向被困蒋军发起攻击

第12兵团开始行动后,动作最快的是杨伯涛的第18军,因为他们老就把部队摆成行军纵队,只在前方留了少数的掩护部队。当第18军行进到双堆集时,已是下午6点时,本来还可以夜间行军,但因为第18军是机械化部队,战车和汽车很多,白天可以横冲直撞,一到夜间就不敢乱动,黄维决定在双堆集以北地区宿营。

第二天,黄维命令各军继续向固镇前进,但情况突然发生急转直下。

油画《决战淮海》

第14军在到达河南岸后,仓促之下被中原野战军部队冲得七零八落,纷纷向南溃逃。这些溃兵把与14军毗邻的第10军114师的部队也给冲乱了,第114师有一个团被我军给截断,该师的炮兵和辎重部队也全部被俘获。第10军军长覃道善见势头不好,马上命令第18师、第75师收缩部队,占领了几个村庄后才勉强稳住了阵势。

黄维见各军在解放军的攻击下都已处于混乱之中,急忙命令第18军抢占双堆集以北一带的村庄,掩护后面的第85军向兵团主力靠拢。这天,第12兵团寸步未移,解放大军各路大军如潮水般赶来,把第12兵团紧紧包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狭小地区内。

黄维的转移部署被打乱后,并没有泄气,他认为以美械装备为主的12兵团战斗力很有保证,所以决心按照蒋氏“应不顾一切即以主力向东攻击,击破当面之匪,与李延年兵团会师”的命令,以4个师的兵力在夜晚进行突击,一举打破中野在正面的阻击。

被俘的黄维

黄维万万想不到的是,自告奋勇打头阵的110师在师长廖运周的带领下阵前起义,突围计划彻底泡汤。从此,12兵团不仅突围希望全无,而且内部人人猜忌,军心已散。即便胡琏赶来助战,临时为被困官兵打了一支强心针,也不过是拖延了几天覆灭的时间罢了。

黄维和杨伯涛被俘后,均被关押在功德林监狱中,杨伯涛恨透了贻误战机的黄维,终生不与其说话,并多次讲:黄维是蒋军的罪人,是解放军的功臣。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固镇   淮海战役   蒙城   宿县   战俘   我军   部下   功臣   兵团   司令   阵地   解放军   部队   命令   黄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