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下乡”重启?广东打响第一枪!号召30万青年,下乡返乡兴乡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说起“知青”,很多人可能在电视剧或爷爷奶奶那一辈人的口中提起过。这个自带年代感的词语却承载近2000多万人的青春岁月,更可能深深改变了那一代中国青年的人生轨迹。可如今,这个名词又将再次被提起。

近日,广东省发布《广东青年下乡返乡新乡助力三乡行动》方案,也即组织与培养青年下乡以及训练技能等活动。同上个世纪60年代的那些城市毕业生一样,将知识青年分配到农村,支持培育他们在农村搞创业。

知青下乡的岁月

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而且自1955年开始,政府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共青团也开始组织年轻人参与垦荒活动。

真正带动大批知青下乡的则是由于高考停止之后,许多毕业生面临着无法上学,又无从工作的境地,于是全国开始组织将其分配到农村。

当然,知识青年下乡起初并不能够像村民那样熟练地使用农具以及耕种农产品,而且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许多从小居住在城中的学生们也难以适应农村的环境。为此,许多青年会通过关系将自己调回城内,但大部分人还是留在了乡村。

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我们,了解那段岁月通常只能通过一些书籍或影视作品,才能窥得一二。这些作品留给我们的通常都是知青生活的苦难,以及对那段时光的感悟与缅怀。许多当年的老一代知青也通过写回忆录的方式让我们了解更多历史。

在他们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见证到上世纪农村中的一些被人遗忘的部分,也能够了解到偏僻农村中具备原始风情的农耕生活。

但无论怎样,知青下乡终于成为了一段过往的岁月,到如今,想要将青年留在乡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国青年就业难

据统计,青年群体失业率上升至19.6%,而大学生作为青年失业人口的主体,就业率则更不可观。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内的生活通常只和上课以及其他课余活动联系起来,可一旦毕业,社会与周围的其他人仿佛不约而同的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社会经验。

许多企业在招聘应届生时会要求他们有工作经验,但这无疑同他们应届的身份产生了矛盾。而且很多学生在家长和周围环境的催促下,选择了一份貌似体面的工作,在工作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份岗位。

自疫情之后,就业大环境更加艰难,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要投递简历到自己心仪的公司并被公司录取这一情况变得更加不可能。甚至发展到后来,他们在投递工作时,已经不论岗位和工作内容,只将其当成一份任务完成。

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情况除了学生自身原因外,和社会教育以及政府引导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原因。只有早日解决中国青年的就业问题,减缓了他们的生活压力,也许才能顺势解决其他年轻人不愿意想的问题。

大学生与乡村振兴

在2021年的二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已经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也表明了大学生同乡村振兴之间的重要性如今的农业生产急需人才,为了适应新时代农业的发展,培养一批技术性人才势在必行。

目前,农村人才严重缺失是乡村振兴需要关注的一大重点,如何将青年学生留在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这就需要政府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未来发展条件,以及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就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农村的广阔天地也急需新人来经营发展。如何巧妙的解决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政府方面大力支持,还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真正的实现将专业实施在土地上。

结语:

目前,该政策仍将采用政府引导和自我选择的方式,毕竟在如今的生活环境下,强迫青年学子回到农村不太实际。而在新时代的青年下乡活动中,主动选择回到农村的青年们,通常也是有想法,想要大展身手的那批人。

我国城乡差距想要改变并非一时之事,而那些有技术有能力的青年,将为差距的缩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如今的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让交通与空间不再成为难题。接下来如何引导青年下乡,就需要看政府能提供何种支持。

最后想问一下大家,对于青年下乡这一政策有何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知青   知识青年   中国青年   广东   生活环境   号召   乡村   岁月   农村   组织   青年   政策   政府   社会   人才   学生   工作   万青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