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顶宫的石井栏,一块普通石头,为何被茅山道士视为镇山之宝?

在茅山九霄万福宫内,陈列着一块南北朝年间的石井栏,栏高0.63米,口径0.88米,底径1米。此井栏表面斑驳多孔,系赤褐色火山石质地(俗称麻石)。


石井栏被完好保存,为避免和空气直接接触产生腐蚀,石井栏用玻璃罩起来保存。茅山道士经常对外玻璃进行擦拭清洗,可以看出对石井栏十分珍惜爱护。

一块普通的井口石头,究竟有何价值,为何茅山道士们会如此看重它?

这要从它悠久的历史说起。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句容城北宋营署发现了一处梁代井,上有铭文七行,铭文是:“梁天监十五年太岁丙申,皇帝愍商旅之渴令,乃诏茅山道士水若作井及亭十五口。”栏高二尺,上围七尺,下围九尺,字迹模糊,笔意似《痊鹤铭》,现存学宫(见清光绪《句容县志》)。从上述可知,此井栏是由茅山道士奉诏置办的。可惜于1922——1924年间由贾人卖给了日本京藤井氏。

1981年夏,在茅山道院玉晨村一位村民家中又发现了梁代井栏和铭文,上刻道:“此是晋世真人许长史旧井,天监十四年冬开始,十六年安栏"。

铭文中记载的许长史原名许谧,东晋时丹阳句容人。曾做过晋朝的“护军长史”等官职,因此称许长史。许长史年少知名,博学有才章,儒雅清素,其虽外混俗务,而内修真学,行上道,后为潜心修道归隐茅山。

许长史在茅山修道期间,为道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东晋中叶到南北朝初年,道教出现了一个革新的浪潮。在南方以东晋道士杨羲和许谧、许県创作上清经为标志,创立了一个新的道教派别——上清派。因此许长史被尊为道教上清真人,上清派第三代宗师。

据《茅山志》载:在茅山的道观中,玉晨观的历史最为悠久。晋时杨羲和许谧、许県相继在这里建馆修道,南朝梁武帝为陶弘景又在此处重建馆修道,名为朱阳馆。北宋祥符初年改名为玉晨观,此名一直延用至今。明弘治《句容县志》载:“许长史井在茅山玉晨观内,尚书徐铉有铭,赵世炎有诗。”井栏铭文中的“许长史旧井”即指上述的“许长史井”,此井栏就是安置在许长史井上的。

根据井栏上铭文的记载:井栏是在天监十六年被安置在许长史旧井上,那井栏是被何人安置,铭文又出自谁手呢?

经过对比后发现,井栏上书写的铭文,与《痊鹤铭》原拓本在时代、字体大小、书写风格上,皆十分相似。

《痊鹤铭》是六朝著名的摩崖石刻,刻在江苏镇江焦山断崖石上。其书法意态雍容,格调高雅,堪称逸品,被尊奉为 “大字之祖”,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的传世名迹,对于《痊鹤铭》的作者,千百年来始终争论不休,这主要是由于铭文只书名号,未写作者。

后经绝大数研究者和考据家研究,发现《痊鹤铭》的书写风格与陶弘景十分相似。再加上当时他已解官归隐道教圣地镇江茅山华阳洞,时间、地点也大致吻合,所以后世都认为是出自陶弘景手笔。

现在茅山梁代井栏虽字迹多漫泐,但尚可辨认,书风与《痊鹤铭》十分相似。后经多方考证,确定此井栏铭文为陶弘景所书。

由此可以推断,晋许长史在玉晨观旁曾营宅炼丹,有炼丹井“阴阳”两口。梁时陶弘景在许长史修炼处修造“朱阳馆”,并为纪念上清派创始人之一的许谧而置井栏,亲书铭文,放于许长史旧井之上。

清太平天国军兴后井栏下落不明。1981年5月,句容县图书馆陈世华在茅山玉晨村一户农民家中发现梁代石井栏,遂运回县文化部门保管;1992年5月,经交涉送还茅山道院,现在九霄万福宫内。

了解了整体的历史脉络,我们也发现了其价值所在,可以说这是研究陶弘景书法至为宝贵的实物资料,也可以说这块石井栏是茅山上清派起源的见证者。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茅山道士为何将其视为镇山之宝了,它对茅山的价值和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茅山   道士   句容   万福   道教   道院   铭文   县志   东晋   书法   石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