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角度看冷战后世界的纷争

冷战结束后,世界将如何发展?当时有两种思潮兴起:第一种是以福山为代表的历史终结论,或者叫普世价值论,认为民主自由资本主义将整合全世界。第二种是全球化,1980年美国作家托夫勒出版了畅销书《第三次浪潮》,该书预测跨国投资和跨国企业将把全球融合成地球村;电脑普及带来的信息革命将和数千年前的农业革命和数百年前的工业革命一样启动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发展浪潮。无论福山的普世价值论还是托夫勒的全球化,都把西方的制度和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蓝图。

然而哈佛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唱起了反调,他在1993年提出了文明冲突论,然后在1996年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认为冷战后,虽然人类不再像冷战时按照意识形态划分成不同的阵营,但人类社会仍然以文明的差别构成不同的板块。冷战后国际冲突主要表现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基于他对冷战前后世界形势演变的观察提出的。

首先是波斯尼亚战争。1992年随着南斯拉夫联盟的瓦解,前南斯拉夫联邦中的波斯尼亚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要求独立而塞尔维亚人加以反对。不断激化的冲突最终导致波斯尼亚战争爆发。1994 年 4 月 ,两千多波斯尼亚穆斯林在萨拉热窝集会。萨拉热窝曾是南斯拉夫联邦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的首都。当时的萨拉热窝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和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差不多一半对一半。参加萨拉热窝集会的波斯尼亚穆斯林高举的旗帜是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的国旗,而不是联合国的、北约的、或者美国的旗帜(当时的西方支持波斯尼亚独立)。显然这些萨拉热窝穆斯林要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穆斯林联系起来,并告诉全世界谁是他们真正的朋友。

在波斯尼亚战争中,同为东正教的俄罗斯向塞尔维亚人提供各种支持,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亚等穆斯林国家则向波斯尼亚穆斯林提供资金和武器。亨廷顿指出波斯尼亚战争的根源不是侵略、暴政、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而是因为不同文化和种族的冲突。

亨廷顿认为建立在相同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组织,例如欧盟,要比那些跨文明的组织成功得多。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华沙条约组织曾经是一个按照意识形态而建立起来的国际集团。这个集团仅仅存在四十五年后就分崩离析了。横亘于欧洲大陆的东西方分界线也因此向东移动了数百英里。欧洲新的东西方分界线很大程度上与基督教和东正教的分界线重合,换句话说新的欧洲分界不再以意识形态为基础而转向以文明和宗教为基础。

文明和文化的冲突不仅发生在国际层面,也发生在国家内部。1994 年 10 月 16 日洛杉矶7万墨西哥裔就187号公投案进行示威,这些人挥舞的墨西哥国旗在洛杉矶汇成一片海洋。他们抗议加州政府拒绝向墨西哥非法移民提供国家福利。这些抗议者首先看重的是作为墨西哥人的种族特性,而不是美国人的国籍属性。

相对于美国的拉美化,西欧同样受到穆斯林化的威胁。在巴黎的非裔和阿拉伯裔集聚区,法国警察甚至难以正常执法,当地俨然成为非裔和阿拉伯裔的国中之国。德国有大量的土耳其移民,这些土耳其移民收看土耳其电视和广播,竭力维持土耳其人的特质特征。

根据上述分析,亨廷顿推论到: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在后冷战世界中正在形成。人们根据血统、宗教、语言、历史、价值观、习俗和制度来自我定义,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国际联盟。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世界不存在普世文明,全球政治必然是多种文明的共存,世界必然是一个多极的世界。

亨廷顿指出当今世界文明之间的力量平衡正在发生变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西方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文明,但其实力和影响力正在下降。 亚洲文明正在迅速壮大。伊斯兰人口爆炸式的增长,一方面造成伊斯兰国家内部不稳定,另一方面也向相邻国家输出不稳定。西方文明分别与伊斯兰文明和中国儒家文明的冲突正在加剧。

基辛格认为21 世纪的国际体系中至少出现六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它们是美国、欧盟、中国、日本、俄罗斯,可能还有印度。这六大强国属于五个截然不同的文明。此外,鉴于伊斯兰世界的人口数量、拥有的石油资源和地理位置,一些重要的伊斯兰国家和组织,例如沙特、伊朗、土耳其和欧佩克,在世界事务中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那么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是否能有效和全面的解释冷战后世界发生的重大冲突呢?

首先看2001年的9-11事件。毫无疑问,9-11事件是文明冲突的一次典型的展现。也被广泛认为是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一次成功证明。

9-11事件的一帮主谋,包括本拉登,他们即是沙特的富家子弟,也是狂热的伊斯兰原教主义者。他们即反对苏联以社会主义名义出兵阿富汗,也反对美国和以色列在民主自由旗号下在中东的所作所为,他们要的是在中东地区实现以可兰经为宗旨的政教合一。

9-11事件本质上是阿拉伯以色列矛盾以及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在中东地区博弈的产物。

亨廷顿认为文明内部的种族部落冲突,例如发生在非洲的索马里和卢旺达的种族冲突和大屠杀,虽然惨烈但不会构成世界性的冲突。但不同文明参与的国家和种族冲突则可能升级为世界性的危机。

从2011年开始直到今天并未真正结束的叙利亚内战就是一个例子。叙利亚内战的起因包括贫穷,民众对政府贪污腐败的深恶痛绝和宗教派别的矛盾。但因为叙利亚内部种族部落和宗教流派众多,叙利亚内战迅速演变成叙内部各个部族在外来势力支持下的代理人战争。这种代理人战争又因为叙利亚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具有国际战略意义。

俄罗斯的战略是通过支持叙利亚阿萨德政府从而稳固其在中东的影响力,伊朗支持阿萨德则意在巩固经过叙利亚到达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什叶派之弧。沙特,作为逊尼派的带头大哥,试图支持逊尼派的反政府军达到遏制什叶派老对手伊朗的目的。土耳其则试图通过支持占领叙利亚北部的反政府军以获得一个桥头堡,从而遏制叙利亚和土耳其境内的库尔德人联手建立库尔德国。美国、以色列和西方虽然知道逊尼派反政府军根本上不是他们的盟友,但这不妨碍他们联合反政府军共同打击亲俄罗斯的阿萨德政府。

叙利亚战争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各方的战略目的也五花八门,但冲突的底色仍然是文明冲突。叙利亚战争的起因就是阿拉伯之春,是美国运用西方文明的软实力实现战略诉求的一种努力。美国推动阿拉伯之春和小布什政府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一脉相承。美国最冠冕堂皇的口号就是要在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包括整个中东根除独裁建立民主。

但这两场战争都以美国失败而告终。最近美国总统竞选人小肯尼迪甚至指出是美国创造了恐怖组织“伊斯兰国” 。美国在中东的失败验证了亨廷顿对文明冲突的一项定义,既一种文明试图强行改造另一种文明的企图是不可能成功的。

近来,沙特和伊朗、沙特和叙利亚等一系列中东国家迅速和解。这似乎验证了亨廷顿的伊斯兰文明正在抱团加剧和西方基督教文明对抗的观点。

下面再把焦点转向欧洲。当前的俄乌战争是不是文明冲突呢?

1991年苏联瓦解时俄罗斯自由派精英已经准备全盘西化,叶利钦和普京都表示过俄罗斯加入北约的意愿。但美国和西方对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数量可观,科技和工业基础良好的俄罗斯并不接受。为什么呢?这只能从文明冲突的角度分析。

古代欧洲的文明源头是地中海区域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而俄罗斯则长期游离于这条欧洲文明脉络之外。俄罗斯在欧亚平原发展起来,不仅受到欧洲文明也受到蒙古文明的影响。在西欧人眼里,俄罗斯是非我族类,是“白色鞑靼”。欧洲有个流行的说法:剥开一个俄罗斯人的皮就能看到里面蒙古人的灵魂。

既然是非我族类,就必然加以防范。俄国人对拿破仑军队和德国法西斯对俄罗斯的入侵记忆犹新;西欧国家则始终担心俄罗斯装甲铁骑碾压整个欧洲。美西方和俄罗斯都想在乌克兰建立有利于己方的中间地带。双方对乌克兰日趋激烈的争夺终于酿成大战。

目前,俄罗斯主流意识已经把俄乌战争定位于以俄罗斯代表的欧亚文明对西方文明的文明战争,是世界多极化对单极化的挑战。然而美西方却刻意淡化俄乌战争文明冲突的含义,相反竭力渲染俄乌战争是民主对专制的战争。关于这点已经逝去的亨廷顿不知会作何等评论。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都没有成为主流的理论。这也许和各国当局都不愿直面内部或外部的种族和文明的冲突有关。至少在表面上政府都爱说和谐、统一、权力平等,不愿说对立、分裂和冲突。

文明冲突论不可能对当今世界做出全面的解释,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为什么南斯拉夫在铁托时期能够维持民族团结?那时的南斯拉夫跨种族的婚姻非常普遍。这种情况也适用于苏联。

冷战后迎来了资本主义的高涨期,文明冲突和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有什么关系?也许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最大的贡献在于点出了在金融资本主义阶段文明冲突不可避免并且越来越烈,尽管他没有提及文明冲突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接下来我将介绍另一位对西方国际政治产生相当影响的西方学者,他就是提出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米尔斯海默,看看米尔斯海默是如何解释和预测冷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萨拉热窝   波斯尼亚   叙利亚   穆斯林   伊斯兰   土耳其   冲突   俄罗斯   欧洲   美国   战后   纷争   世界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