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末代皇后-孝节皇后周氏

明万历三十九年,北直隶大兴县内一所毫不起眼的平房内,传出了阵阵女婴的啼哭。周奎谢过产婆后,愣愣地抱着怀中新诞的女儿,心里一时五味杂陈。在街头行医、占卜、代写书信为生的周奎,独自艰难地维持着家里数口人的生计。在经过最初短暂的喜悦后,周奎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忐忑和不安。这一年,北边的蒙古鞑靼部再次出击河套进犯甘州;这一年,在东北的努尔哈赤收服了乌尔古、木伦二个部落;同样是在这一年,明朝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在北京出生。

故宫 一景

天启六年,明熹宗朱由校正式为自己的弟弟信王朱由检选妃。在经过一轮轮的筛选之后,三个杀出重围的民女正站在大殿上等候王妃人选最后的定夺。16年前那个女婴,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此刻她肩负着全家人改变穷苦命运的强烈期望,迎接着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转折。信王朱由检安静地站在一侧,眼角余光小心地观察着此次选妃的真正主事者,即皇嫂和太妃。当两位主事人的目光落到周氏身上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神情。皇嫂明显不喜周氏,而太妃却是一副老怀欣慰的样子。朱由检淡淡一笑,也把目光投到了周氏身上,因为他知道,这个女人将会成为自己的王妃。

周家有女,初入宫廷

明孝节皇后周氏,明朝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检的皇后。周氏生于万历三十九年,于天启六年成为还是信王朱由检的王妃。天启七年,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因无子嗣,信王朱由检兄终弟及,继位称帝。同年,周氏亦被册封为皇后,掌管六宫,母仪天下。

朝史暮想聊过明代很多的宫廷女性,周氏并不是一个非常惹人注意的角色。论痴情,我们可以看到孝庄睿皇后钱氏为了等待明英宗朱祁镇“北狩”归来的坚守,散尽了私蓄,熬坏了身子;论才干,又有诚孝昭皇后张氏,为丈夫,儿子,孙子几代朱家男人帝位的稳固而殚精竭虑;哪怕仅仅论相貌,她的皇嫂懿安皇后张氏就被后人尊为中国古代艳后,艳名远播。但是周氏却是我们读明史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人物,原因也很简单,她是明思宗朱由检的皇后,是明代真正大一统意义上的最后一位皇后

明朝皇后 剧照

在文章的开头,大家不难看到周氏的出身很一般,甚至可以算是比较底层的。而事实上,周氏的父亲周奎要一个人养活一家七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一点都不假。

家贫能操作......后家本节啬,而入典宫政,务减俭,裁宫中縻费,不为外家乞恩泽。——《胜朝彤史拾遗记》

周氏自小就帮着家里干活,非常能干。即使入了宫,做了王妃,做了皇后,依旧保持了节俭的作风,消减宫廷不必要的开支,同时不为自己的娘家人谋求额外的赏赐。

可能会有很多朋友对这段文字很不以为然,这样的描述硬要把周氏和节俭能操持联系起来,似乎有些牵强。但是朝史暮想在这里要提醒一件事情,即周氏从天启六年被选为信王妃到天启七年,成为皇后,其实也就不过一年的时间。一个16岁的姑娘,忽然一下子从贫困的成长环境到了大富大贵的天家贵胄的生活,期间必然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即年幼节俭的生活习惯和皇家奢靡作风的冲突。


故宫 一景

不止一本野史曾经记载过,在朱由检刚刚登基的时候,因为害怕魏忠贤的迫害,不敢随便吃宫里的食物,是周氏亲自下厨,照顾朱由检的饮食。而周氏所提供的,也不过是几碟普通的寻常小菜,甚至是一些粗粮做的饼子。也就是靠着周氏亲力亲为的支持,帮助了朱由检熬过了继位初最险恶的日子。这份感情,朱由检也的确是记在了心里。

还有一件事情也很能说明周氏对皇家礼节的不适应。

母丁太夫人,入宫必先朝后,始行家人礼。后见母之朝己也而泣,欲太子为谢,左右力言不可,乃止。——《胜朝彤史拾遗记》

周氏母亲入宫,依照礼节,需要向周氏行礼。周氏看到母亲向自己行礼,居然着急得哭了起来,想来想去,就想让已经被册封为太子的儿子向外祖母回礼,却被宫里的人制止了。

从这一点,我们似乎看到了周氏的可爱。的确,民间的子女,哪有父母向孩子行礼的道理。而做了皇后的周氏,知道母亲向自己行礼是皇室礼节,却依然非常不感冒,不适应,情急之中便想让儿子替自己向还礼,却浑然忘记了早已是太子的儿子,作为储君,身份同样尊崇无比。

宫廷 剧照

于是乎,我们读着读着,是不是隐约有一个初为人妇的女子,依然带着浓厚的民间生活习惯,带着与皇宫禁内格格不入的烟火气,略显青涩的生活形象?但如果你信了,那你就天真了。

手腕高明,把持后宫

有明一代,但凡嫁入帝王家的女子,生活里就没有轻松二字。而能够成为皇后,且依然能够坚挺到最后不会被废,没被冷落的,则更是少之又少。原因很简单:

第一,一般皇帝的正妻,入门的时候,两人年纪也就十几岁,懵懵懂懂,皇帝那个时候往往都是听长辈做主,对于正妻并无深厚感情

第二,明代皇室选择正妻,一般都以持重为主。这固然有正妻日后管理后宫王府的积极考量,却也造成夫妻双方婚后生活,少了一些生活情趣

明思宗朱由检 画像

周氏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尽管她和明思宗朱由检感情稳定,尽管她为朱由检诞下了三子一女,但依然无法拴住朱由检的心。朱由检除了周氏以外,史料里记载较多的还有两个贵妃,即田氏和袁氏。而其中田氏,是朱由检最宠爱的妃子。

有女人的地方就有争斗,就有争宠,就有各种心机手段。朝史暮想就不让大家自行脑补宫斗剧了,直接来史料的真实故事。

田贵妃有宠而骄,后裁之以礼。岁元日,寒甚,田妃来朝,翟车止庑下。后良久方御坐,受其拜,拜已遽下,无他言。而袁贵妃之朝也,相见甚欢,语移时。——《明史·列传第二》

说田氏因为朱由检的疼爱,恃宠而骄,甚至不把身为皇后的周氏放在眼里。过年的时候,宫里嫔妃都要向后宫之主周氏来请安。天气寒冷,田氏在外面等候周氏的召见,却迟迟不得懿旨。而晚来的袁氏,却提前得到了周氏的召见,且二人相谈甚欢。即使田氏后来入了殿,周氏也对她爱理不理,与对待袁氏的热情相比,天差地别。

明代宫廷人物 剧照

单纯从这个事件本身来看,似乎没什么值得说道的。周氏身为皇后,教训下妃子,也说得过去。但是诸位不要着急,这是个连续剧,后面还有下文。

受了委屈的田氏自然心怀不满,最直接的操作就是跑到朱由检那一哭二闹三上吊。朱由检被田氏这么一吹枕头风,也心生不满,责怪周氏。于是,周氏与朱由检爆发了一次最激烈的争吵。

帝尝在交泰殿与后语不合,推后仆地,后愤不食。帝悔,使中使持貂裀赐后,且问起居。妃寻以过斥居启祥宫,三月不召。——《明史·列传第二》

周氏与朱由检应该是发生了口角,以致于愤怒的朱由检一把将周氏推到在地。周氏一怒之下,居然用绝食来抗争。后来朱由检估计也是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了,马上就去哄,又是关心起居,又是送貂皮,周氏这才勉强进食。而对于导火索田氏,朱由检则是足足冷落了三个月。

事情其实还没有完。


明代宫廷人物 剧照

有一天,周氏与朱由检一起在御花园游逛。周氏忽然提议让田氏过来一起赏花。朱由检表示不需要,但周氏坚持,且命人召来田氏。二女相见后,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而之前的所有不愉快,在三方的各自让步下,都烟消云散了。

不得不说,周氏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的手腕非常高明。

其一,以皇后的尊崇,不露声色地压制恃宠而骄的田氏。周氏并没有专门去挑田氏的理,更没有毫无道理地教训田氏,而仅仅让田氏在冬日寒风中苦等,借与其他嫔妃的亲近来凸显田氏的落寂,来警告田氏。不着痕迹,却让田氏难受非常。

其二,刚强不畏,维护尊严。在朱由检打算为田氏强出头的时候,周氏敢于放下皇后的身段,适时表现出自己的刚烈,以绝食抗争,宁死不让步,终于为自己争取了身为皇后应有的尊严。而周氏的强悍,明显让朱由检开始认真思考谁才是真正适合统领后宫的人选。于是朱由检用冷落田氏三个月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哪怕这份态度表演痕迹太重。

故宫 一景

其三,适可而止,避免物尽其反。在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和教训了田氏之后,周氏主动向对方释放善意。毕竟田氏是朱由检最疼爱的妃子,既然田氏的目的已经达到,就需要及时收手。凡事不可太尽,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周氏主动示好,不但让自己博得了好的名声,也为自己在今后处理类似事情上,占尽了主动权。

史书里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却处处透露着一个宫廷女子的城府和手腕。这难道不比我们电视里的宫斗剧精彩吗?如果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周氏从一位平凡的民间女子,经历王妃,再到国母这一阶段的快速成长,那么接下来朝史暮想要说的,则是周氏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所处时代大势而带来无法逃避的煎熬。

性情执拗,守夫体国

直白地说,很多人传统地以为周氏这一人畜无害的人物,实则有着非常强烈的控制欲。

小太监不会识字,她便要教人家,学得不好就要罚;一贯在她面前服软的袁氏偶有违逆,她便要怒火中烧,不依不饶;甚至和朱由检吵架,双方情绪激烈的时候,周氏居然屡次喊出“信王”二字。

这种控制欲和权力无关,只关于个人普世的价值观。周氏骨子里是一个非常认死理的人。因为在周氏的眼中,往往只有对错,而错的,就需要去更正。于是乎,小太监识字,不用心学,是错的;一向听话的袁氏忽然不乖了,也是错的;和朱由检吵架,对方即使贵为天子,周氏依然选择据理力争,甚至喊出“信王”来告诫丈夫,莫要忘记和自己当年的恩情,你如此待我,难道是对的吗?

龙椅

周氏幼时家贫,兄弟姐妹一大家子人,少时的她便已在操持家务,而史书里又一再用“俭”,“吝”等字眼来形容其性格和家庭背景,再加上后来周氏父亲几次表现出要钱不要命的特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在极为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孩子,在表现出担当的同时,也不可避免有着执拗,不自信的性格缺陷;而不自信往往又会放大这种执拗,即使这个女孩子变成了皇后。

我们很少听说周氏对于朝局有施加过影响,但这并不代表周氏心中没有一杆秤。

李自成的农民军逼近北京,明思宗朱由检内外交困,又苦于无饷。实在是被逼无奈,朱由检要求满朝文武捐献家财。周氏的父亲周奎自然也需要捐出私财。但这个周奎也许是真的穷怕了,皇帝要求他拿出一万两,他最后只抠抠索索交出了五千两白银。

周氏闻之,无奈叹息一声,变卖了自己的首饰,凑够五千两白银,让人交给父亲,以周奎的名义捐于国库,不料周奎居然还私下克扣了几千两。周氏大怒,好生教训了一番娘家人。

白银

又比如:

后闻寇渐棘,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盖意在南迁也。——《胜朝彤史拾遗记》

京师危在旦夕,朱由检对于是否南迁依旧犹豫不决。周氏小心地和朱由检说,娘家在南方,还有一套房子可以居住。

是的,“微言”二字用的很好。一个“微”,表现了周氏对于在君王前言谈朝政的不自信,侧面反映了朱由检在用事上的刚愎自用,却也再一次证明了即使如结发之妻周氏,依然很难从根本上去改变一个君王的认知。但周氏还是说了,她不怕死,只是她觉得南迁是眼下最合时宜之举,是对的。

一个倔强得有些过分的女人,一个坚守自己底线却显得如此无关轻重的皇后。

农民军

崇祯十七年,北京城破,农民军进入了大明帝国的心脏。

都城陷,帝泣语后曰:“大事去矣。”后顿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明史·列传第二》

城破,国亡,人心已崩。周氏仍然倔强地要一吐心中的积怨。是啊,整整与朱由检做了十八年的夫妻,期间凡事谨小慎微,无微不至,几次想要告诫与倾诉,可朱由检却从未听从过周氏一言。“卒不听一语”,这短短五个字,把周氏心中的悲苦和委屈,坦露得淋漓尽致。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凄苦宫廷女子形象

周氏明白,城破之时,自己的丈夫已有死志。君王死社稷,这无可厚非,而自己作为一国之母,自然也是要随同丈夫一道,为这个皇室,为这个帝国,保留最后一丝残存的体面和尊严。

周氏最后和自己的几个孩子做了道别,便转身走入了自己的寝宫。我们不知道在周氏将白绫悬挂房梁之上的时候,她是怀着一种怎么样的心情。恍惚之间,也许能看到幼时自己去街上给父亲送饭的天真;也许是自己被送入宫中历经一层层筛选的疲惫;也可能是跪在圣旨前接受皇后头衔册封的愉悦。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孩子,丈夫,宫殿,北京城......俱往矣......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大明末代皇后周氏,领皇帝命,于坤宁宫自缢而死。同日,大明数位嫔妃,太妃亦领命而死,大批宫娥自尽避辱。有道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明孝节皇后周氏,同众多古代妃嫔一样,终究成为了时局的牺牲品,成为了男权的附庸品,亦成为了封建王朝历史中的一缕香魂。愿悲剧,不再重演。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参考资料:《明史》,《胜朝彤史拾遗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大明   皇后   故宫   明朝   明史   天启   末代   王妃   明代   宫廷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