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后原因,谜一样的故事,你想象不到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二十一日,东南海疆天气晴好,风平浪静。一支威武的船队满载两万五千名将士,从福建金门科罗湾出发,经澎湖并迅速抢占了北线尾岛。

稍作整顿后,船队顺利通过了大海湾,二十九日到达了台湾海面,随之挥师台南禾寮港。三十日在数千名台湾各族群众的迎接下,大军在鹿耳门登陆,同守卫在这里的荷兰军队展开激战,很快将其击溃。


尔后又集中兵力,围攻荷兰总督所在地赤嵌城(今台南市内),隔断其与台湾城(今台湾安平)之间的联系,井迫使赤嵌城守军将领毛难实叮投降,但殖民者头目撰一仍死守台湾城,“成功环山列营困之”(王士祯《香祖笔记》)。

在台湾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郑成功率部多次击溃荷军由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派来的援兵,经过八个多月的艰苦战斗,终于陷荷兰殖民主义者于绝境。

康熙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622年2月1日),荷兰总督揆一被迫签字投降,这次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取得了辉煌胜利,被荷兰统治者霸占了三十八年之久的宝岛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历史从此记下了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名字。


郑成功,本名森,字大木,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生于福建南安。其父郑芝龙,起初与颜思齐等人同为海盗,慢慢掌握了一支武装,崇祯初年归顺朝廷,授予军职。后来,因捕杀海盗刘香、李魁奇等,以功升至都督同知。

郑成功生长在这种家庭,从小即识兵戈,少年时代就显示出杰出的文韬武略,才能远远高于父兄之辈。后来,其父拥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政权,郑成功也被赐姓朱,号“国姓爷”,永历帝又封其为延平郡王。

清军南下后,他在南澳(今属广东)起兵抗清,自称“招讨大将军”,仍用唐王隆武年号。他在叔父郑鸿达的支持下,以数千南澳兵起家,不久移军鼓浪屿,随即在金门、厦门建立抗清基地,率部进行了一系列很有影响的军事行动,积聚起一定的实力。

这次成功收复台湾的伟大壮举,使他作为杰出的民族英雄而彪炳史册,名垂千古。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明代的大陆与台湾的贸易有了更大发展,不少汉人开始向那里移居。到明末时期,由于政治腐败,烽火迭起,统治当局已无暇四顾,东南沿海的军备也渐渐废弛下来。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荷兰统治者趁隙入侵澎湖列岛和台湾。因其兵力有限,战线过长,荷军不久就被当地人民赶出澎湖,而台湾却被他们霸占下来。 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开始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不断反抗,然而终因组织不力和双方实力悬殊,一次次皆归于失败。

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知道了这些情况,不忍看到祖国的宝岛沦落于殖民统治者手中,他趁荷军增援战船大部撤离台湾的机会,组织了渡海东征的大规模行动。

传统和流行的说法认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作战意图是在郭怀一起义失败后才萌生的

郭怀一(?一1652年),福建人氏,原为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的部下,后来当了台湾荷兰占领区的一个村长。他目睹荷兰人的暴政,心中愤愤不平,决定率众起义。

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定于中秋节起事。因为事泄,遂被迫提前到八月初七起义,响应者多达一万六千多人。他带人进攻侵略者的根据地赤嵌城时,不幸中弹牺牲,起义旋即失败。可是起义者们不甘心罢休。


顺治十八年正月,他们推举一位名叫何廷斌的代表,携带台岛详图渡海来见郑成功,陈说进攻台湾的有利条件:一是荷军有一些离台远去,岛上守备空虚;二是顺治皇帝刚死,幼帝甫登大位,无暇征战东南;三是郑王兵强马壮,可以一举图之。郑成功正是受了何廷斌的这番怂恿,这才召集诸将密议复台大计。又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准备,方才扬帆东征,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果然达到预期的目的。

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抗情复明计划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是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何廷斌的献图固然十分重要,但也只是给郑成功传达了收复台湾的一个重要信息,从而加速了这一战略行动的提前实施,决非是何廷斌怂恿下的莽动,这从郑成功的一一些重要活动中可以得到证实。

第一,从郑成功抗清复明的长远计划看,收复台湾早在预想之中。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明降将洪承畴的策动下,郑芝龙在福建降清,二十二岁的郑成功泣劝无效,遂与父亲决裂,随即募兵起事抗清。他带领这支新组建的郑家军往来于闽、粤一带,多次袭扰清军,并取得了一些胜利,成为一支很活跃的抗清武装。

然而由于双方力量相差悬殊,郑成功只好采用运动战、游击战的方式,部队频频移动,难有固定营地。这样一来,不仅使部队疲惫不堪,而且在兵员补给、后勤供应等方面也有着巨大困难,形势迫使年轻的郑成功考虑,必须建立稳固的抗清根据地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

顺治七年八月,他率军成功地袭取了厦门、金门,并把厦门改名为“思明州”。在这里,郑成功积极扩充力量,兵至十多万,战船五千艘。

为了搞好根据地的建设,他着手组建行政机构,设六官理事;分所部为七十二镇,遥奉桂王,承制封拜,厚待明代遗臣,并设立储贤馆,招徕知识分子,安抚归依的将士,周恤无业流民,激活凋敝的商贸。自此,厦、金地区社会安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次年十月,郑成功收复福建漳浦,根据地形成初步规模。这时,他派人通好日本,积极寻求外部援助,争取抗清复明事业的更快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他既能想到日本,又岂能不考虑在外人占领下的宝岛台湾?只是时机尚不成熟,暂不作攻取罢了。

后来,在他写的《复台》诗中,曾发过这样的感慨:“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这就说明收复台湾是郑成功早就谋划过的重大行动,不是临时动议。


第二,从郑成功抗清军事形势看,收复台湾是其英明果敢的决策。

郑成功的抗清武装行动,早就引起了清廷的注意,并初步拟定了招降方针。顺治十一年二月,清廷派使臣至福建,想与郑成功言和,许诺封其为海澄公,遭到断然拒绝。

同年五月,顺治帝封郑芝龙为同安侯、郑成功为海澄公、成功弟鸿逵为奉化伯,可是这位“国姓爷”仍不理睬。八月,清廷再次派人“入闽讲款”,答应割分泉州等四个地方给郑成功自主治理,并赋予海上船只征税权,条件十分诱人。

先期降清的父亲也亲自写信陈说利害,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可是,当皇帝敕书及“靖海将军海澄公印”送到郑成功面前时,再次遭到严词拒绝。不久,他就率军攻克漳州、泉州,表示了坚决抗清到底的决心。

顺治十六年六月,郑成功联合屯兵江浙海外的鲁王旧臣张煌言入长江,攻克瓜州、镇江等地。十月,郑成功大军进围南京。同时,张煌言进军芜湖,分兵攻下安徽的徽州、宁国。池州等地,两路共得四郡三州二十四县,东南百姓为之大震,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抗清大好形势。

可惜,郑成功在进围南京时骄傲轻敌,指挥失误,竟然屯军城下两月不动手,结果将士松懈,捕鱼捞虾,坐失攻克南京的有利时机。随后,清军大批援兵赶到,前后夹击,成功大败,仓促退出长江,兵还厦门。张煌言也被击溃,逃至海岛,后来遇害。

郑成功在南京的失败,使抗清复明的大好形势骤然暗淡。无情的现实使他认识到,和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的清兵作战,决非一朝一夕之计,必须做长期的艰苦努力。一方面需要有个安定的后方,一方面需要经济上强有力的支持。

金门、厦门虽然基础很好,但地域狭小,难以回旋,更不易生发,而且也抵抗不住清兵强有力的进攻,不可能长期固守于此。而台湾泊于海外,地区广大,物产丰饶,足以屯兵、练兵,便于休养生息,可使反清大业之人力物力资源不断繁衍壮大。

尽管台湾已被荷兰人占领,但外族楔入,难以生根,不可融合,岛内存在一触即发的广泛反抗情绪。只要选择适当时机,完全有收复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恢复台湾这一方净土,能保存故国衣冠于海隅,使不愿臣服于满人的流亡宗室、明臣遗老、避秦义民等,有一个广大、安全而富庶的地方可以安置。作为抗清复明的长久根据地,台湾理所当然成为首选。

因此,郑成功势必早就关注祖国的这个宝岛,他要进军台湾,决非心血来潮的一日之计,更不是哪个人怂恿的结果,应该说是他在抗清失败后的必然选择。


第三,从史料记载来看,郑成功复台行动时间,并非始自传统说法中的顺治十八年正月。

在此之前,郑成功就开始了复台的实际行动。如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郭怀一在台湾起义,反抗荷兰殖民者的残暴统治,就是受郑成功及其属下的指使。

这次起义虽然很快失败了,但仍可看作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先奏。后来特别是南京之役失败以后,复台之事开始提上紧迫日程,为此他抓紧时机进行了一系列渡海作战的准备工作。如修造战船、筹备军粮,派人探测航道,侦察荷军的布防,封锁入台航路,加强长途奔袭训练,保守作战机密等。这说明郑成功早就精心进行夺取台湾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另从《清史稿》张煌言本传看,郑成功在攻台之前,曾征求过这位抗清名将的意见,“煌言移书阻之,不听。”这也说明郑成功不仅早就谋划复台行动,而且认为此举确有成功之把握。

所以,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最早行动应是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十二月和次年正月,至少是他在这时就已有了复台的具体打算,否则,难以实施这种庞大复杂的大规模渡海作战的军事行动。

杨英撰写的《从征实录》中有明确的记载。杨英为郑成功属下户官,曾随其左右长达十四年之久,主持军需,对其中一些重要事件、重大行动都作了详细笔录。

该书所载郑成功军政大事很是翔实,所有重大事件或身经目睹,或采自六官案犊,较为真切可信。

杨英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曾任天兴州(今台南市东北)知州,对复合作战的大事载之甚详,他所记述郑成功复台的最早行动时间当是比较可靠的。

至于顺治十八年正月郑成功与诸将密议和随后的大规模出师,则是上次行动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严格地说,这不应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开始行动时间。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的郑成功,像收复台湾这种重大军事行动,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周密的全面准备才会付诸实施,决不可能只靠别人拿来的一张地图就匆忙行事。

另从复台战役的整个过程看,在兵员、船只、给养、行进路线等许多方面,郑成功确实经过了充分准备。比如单是出海路线就派专人察看了三次,其给养竟有初占厦门时的陈仓老米,兵员也有几千新募步卒,如果仓促行事,就不可能取得这次远距离渡海作战的全面胜利。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整个过程中,也存在估计不足,攻坚不力,久围不下等问题,但这些同实际效果比较,则显得微不足道了,正像对待一切胜利者那样,对于郑成功的这些缺点,不能过分责备和苛求。

关于郑成功的复台动机,除去前面说的以台湾作为抗清根据地,以实现恢复中兴的夙愿以外,还存在以下三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为了维护海商集团的利益

在大陆沿海已难固守的情况下,另辟新的海上贸易基地。以便广通外国,拓宽财路,增加税赋。台湾地理位置特殊,便于沟通外贸渠道。

另外,该地物产丰富,货源充足,有着深厚的经贸潜力,占据台湾,等于据有雄厚的生财基地,郑成功要谋求今后更大发展,不能不考虑财源问题。因此,他要为海商集团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宽大的渠道。

二 是为了洗雪家国之耻

台湾被荷兰人长期霸占,无疑是全国之耻,同时也是郑氏之辱。不可否认,郑氏一门与荷兰统治者早就存在深深的矛盾。早年郑芝龙与颜思齐一起为海盗时,曾在台湾岛上屯兵,后来遭到荷兰人的驱赶,郑氏一门对此耿耿于怀。郑成功不能不受到家庭的这一影响,自小便有收复台湾,驱除荷军的志向。


比如他在收复台湾之前,就对荷兰统治者采取过禁运措施。郑成功曾“刻示传令各港澳并东西夷国州府,不准到台湾通商。由是禁绝两市,船只不通”,使荷兰殖民者受到“货物涌贵,夷多病疫”的巨大损失(杨英《从征实录》)。待到收复台湾的时机成熟,他必然会全力以赴去驱逐荷寇。#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开讲#

三是为了解放受压迫的台湾同胞

荷兰人在据台之初,为了自身的商业利润,不得不间接支持生产,如吸收移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商贸等。

只是他们的腰包一满,则只知重利盘剥和专事掠夺了。台湾广大人民盼望尽快脱离荷兰人的残暴统治,正是顺应这种历史潮流,郑成功积极筹划复台大业,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可惜的是,郑成功在复台后仅仅一年时间就过早去世,年仅三十八岁,在历史上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是他的伟大功绩却从此长留人间。


一位台湾学者曾对其作过这样的评价:“虽然郑成功未能完成驱逐鞑虏、恢复大明的壮志,但他从荷兰人殖民枷锁中拯救台湾,仍堪称一项伟大的成就,足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推荐阅读:

一言难尽的金圣叹

金圣叹改《水浒全传》,改好还是改坏了?哭庙案引出金圣叹死因

张献忠藏了多少金银财宝,六年前的挖掘结果怎样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金门   荷兰   顺治   荷兰人   作战   厦门   福建   台湾   根据地   公元   原因   故事   郑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