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6,今天9.9,但我还夸不够

一部剧当年问世,都说是神剧。


后来,我们逐渐忘记了它。


一到了某些时候,突然又会想起它。


故事在那个被记入历史的时刻——


1986年,4月26日,星期日。


当地时间凌晨1点23分47秒。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4号核反应堆炉心直接暴露在大气之中。


不远处的一所医院里,一名护士站在窗户前,望着远处着火的切尔诺贝利。


她并不知道远处发生了什么。



医院很安静。


也没有伤员送过来。



那应该,是不严重吧。



可,他们却不知道的是。


在这个不大的小镇里,“安静”,才是最可怕的。



01


2019年,年度最佳美剧《切尔诺贝利》。


总是在我的脑子里出现,无法抹去。


这部美剧的第一集,就用“无知”,展开了这场悲剧里,最无奈、也最惨烈的第一场牺牲。


在切尔诺贝利爆炸的那天夜里,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听到了核电站爆炸后的巨响。


他们只知道是爆炸了。


夜里,远处的火光吸引不少居民在桥上看着这难得的“美景”。



可他们并不知道,前方到底出了什么事了,火灾情况如何。


更不知道的是。


这随着发电站爆发出来,飞扬在空中的灰尘。


是致命的。


落在了女孩的银发上,落在孩子们好奇的脸上。



它们被黑夜伪装,即将成为看不见的死神,侵蚀着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命。


普通的市民,是无知的。


而消防员呢?一样。


虽说是专业灭火,可对于核电站的火灾,他们哪里有经验呢?


用水扑,可是一点用都没有。



他们根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


其中一位消防员米沙,无意间捡起地上的“石块”摆弄。


可随后,他刚刚戴着手套的那只手,开始溃烂……



医院,更是无知得可怕。


护士望着着火的核电厂,问医生:


我们医院有碘吗?



得到的回答是:


我们为什么会有碘片?(注:碘片是可以防止放射性碘131辐射的药物)



当一群群受到过度辐射的消防员、核电站的工作人员被送到医院时。


医生却用牛奶为患者清洗面部。



可,总该有人为这件事负责吧。


核电站的厂长布卡诺夫从睡梦中被电话叫了起来,到场之后,最先关心的不是事故的进展与原因。


而是,尽早地推卸责任。



当事故发生后的4个小时,厂长布卡诺夫终于叫齐了当局所有的负责人。


他不慌不忙地说了两句话——


先,让了让座,道了个歉。



接着,是开一个玩笑。


放心 这个地方很安全

这个庇护所是建来抵挡美国核攻击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没事



多么讽刺,这里能抵挡美国核攻击。


但它的溃败,却是由于不攻自破。


不仅因为意外的核事故,更是因为从系统内部开始,集体出演的荒诞戏。


他们在讨论这件事,是否需要如实上报。


但,厂长最先来了一个定调——


事故已经得到控制

其次苏联的核工业方面 属于机密



“我们要确保这起事故,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这件事,它就应该被压下去。


对内,他们相信一个并不准确的数字,辐射只有3.6伦琴。


对外,他们要让所有人相信,这件事并不严重。


那就是拖延时间。


尽可能地封锁消息。


把这件事简单迅速地解决。


甚至,让这件事,就当作没有发生过,最好。



02


是什么导致了“无知”?


这也是今天我们再看《切尔诺贝利》最触目惊心的一点。


毕竟。


相比于灾难本身所带来的恐怖感,这种人为的,对灾难的危害信息隔绝或视而不见的操作更让我们恐惧。


面对灾难我们尚可以挣扎求生,但如果,如果灾难发生在我们面前,却被权威告知这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意外呢?


甚至于,我们看不到这场灾难本身呢?


在《切尔诺贝利》里,致使集体陷入“无知”状态的原因很简单。


一个再直接不过的细节。


在厂长布卡诺夫与旁人因为真相争吵不休的时候,一名最有发言权的能源局局长发话了。


他问,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真名叫什么。


大家才反应过来,切尔诺贝利只是地名,而核电站的正规叫法应该是——


弗拉迪米尔·I·列宁核电站。



对。


这是一座有纪律性的核电站。


它首先属于中央,其次才坐落在切尔诺贝利。


所以,是周围的人重要,还是“影响”更重要?


他下达命令——


我们封锁城市

谁都不许离开

切断电话线

以防消息误传

我们需要防止人民

破坏自己的劳动成果



但只是如此吗?


不。


那个年代,还有一套很简单粗暴的问责体系。


举例来说。


剧集的男主角,是个物理科学家,按道理说,涉及核泄漏,他最该有发言权,但你看他刚加入调查的时候,被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做好你该做的事。


每个人都只会看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每个人也只被允许看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超出这个范围的话,可能就像男主角的前同事一样,早早地发现了核电站可能存在的问题,但也早早地被开除了。


于是你可以看到。


即便是事件已经严重到被全世界知晓。


瑞典的一家核电厂已经检测到了辐射

并且鉴定为我们燃料的副产品

美国人拍到了卫星图像

反应堆建筑 烟 还有火

全世界都知道了



可,住在这里的人,还是浑然不知。


顶着漫天的辐射,依旧照常上学,逛街。



此时,还能怪人们的无知么。


当政府派来输散城镇居民的大巴,在海边一辆辆路过。


与这些赶着去救命的大巴产生对比的,是在海岸边,悠闲地修车的一对情侣。



即便官方出了“撤离通告”。


可你觉得他们真的了解了此时时刻的情况?


仔细看。


人们带着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大巴旁。


甚至还有人想带着自己的小狗。


对他们来说,这更像是一场短暂地避难,而不是彻底的逃离。



与此时此刻,导演拍摄的画面,与观众迫在眉睫的争分夺秒的焦虑心情完全不同。


人们面无表情。


没有困惑,没有愤怒地被动接受了这件事情。


也被动地接受了他们未来,未知的命运。




03


或许你会觉得:到底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人们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消息传递缓慢而不透明,人们生活在“闭目塞听”的年代。


哪里像现在。


一个短视频、直播,一条微博、一则公众号消息,都能迅速在网上传播开,引爆整个舆论场,无论如何也不至于造成27万人患癌的后果。


但真的如此吗?


老实说,我这次再看《切尔诺贝利》,发现了一个先前未曾留意的地方,那就是媒体的缺席。


讲述那个年代故事的电影也好剧集也罢,总不免会提及媒体在当年的境遇,说他们的艰难挣扎,或者为了良心而付出惨烈代价,就像《零号病人》,写出来的报道也会被各种各样的理由掩盖。



但在《切尔诺贝利》的故事里,我们甚至都没看到什么媒体的影子,自始至终,故事都发生在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之中。


编剧的失误?


不,其实隐隐约约,剧集已经从更深层次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个细节。


副主席鲍里斯约科学家勒加索夫特地晚上出来散散步,看上去是询问辐射病的表征如何。


但,实际。


一个眼神。



有人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深入医院,采访被辐射的消防员的物理学家拉娜·卡尔梅克,就算她是由切尔诺贝利委员会指派的调查员。


也难逃被捕。



如果了解历史。


也就知道此时为何会是万马齐喑的时代,甚至“隔墙有耳”也已经成为控制让人学会沉默的阴暗恐吓。


是自上而下的喉舌缺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如何奢谈“新闻”这个词呢?


于是你可以看到。


关于此事,当时只出现过一则相关报道。


刊载于《真理报》三版,小标题是:


“危险已经过去。”



“纸”包住了“火”。


但,真的能包住吗?



04


说到底,他们不但低估了灾难,也低估了“人”。


灾难是不讲什么立场的。


不管你是老中青还是左中右,消息可以封锁,但没人能阻挡核同位素侵袭肆虐。


镇上的空气都在发光,那是粒子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达到了光速,产生核辐射效应。


真相不是用纸写的。



而人呢?


那些受害者的家属,当没人告诉他们真相,他们越是等待,便越恐惧。


当因为灭火而受伤的消防员被送往医院时。


家属却被拦在了门外。


当他们如疯子一般,冒险冲破警察防线,闯入医院时,他们最初的动机并非是要引起什么样的祸乱。


而是,就想知道自己的亲人到底怎么样。



可以这么说。


在自然规律和人性面前,对真相的隐瞒,只能带来更大的反弹。


的确,得知真相人们也阻止不了灾难,但至少,公开与透明,会给人们带来许多安慰。


消解掉因为“未知”所带来的恐惧。


以及因为猜测带来的恐慌。


但。


真的阻止不了灾难吗?


剧集里有一个几乎偏离于主线的人物,消防员的妻子。


她不顾劝阻,执意与已经是强烈辐射源的丈夫呆在同一空间内。


是爱么?


是也不是。


她当然希望与丈夫呆在一起。


可,她根本不清楚。


一旦与丈夫接触,自己的身体,与体内的胎儿会经历、承受些什么。



假设早点公开核辐射的危害程度呢?


假设,有人会告诉她,这样的接触,会导致胎儿的死亡呢?


她还会这么做吗?


也正是如此。


男主角到了最后,宁愿放弃自己的事业,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还是把真相说了出来。



因为这会促使其他的十几个核电站进行整改。


会避免悲剧的再一次发生。


时至今日,我们谈切尔诺贝利色变。


因为我们知道,在那,被丛林覆盖成为一座鬼城曾经所带来的痛苦与灾难。



但人们真的发自内心地反省了吗?


有些时候。


谎言与隐瞒,依旧是很多面对灾难时的第一反应。


每每这个时候。


我们希望你能复诵下面这段话。


出自《切尔诺贝利》开头的第一句台词。


也是用生命换来的教训。


谎言的代价是什么

并不是它会被错当成真相

真正的危险是

如果我们听了太多谎言

会再无法分辨真相

到时我们要怎么办

只能抛弃追求真相的希望

而满足于编造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我们不关心英雄是谁

只想知道,该责怪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卡诺   碘片   剧集   消防员   核电站   厂长   灾难   无知   真相   昨天   医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