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岳飞,并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他是怎样变得很有文化的

#历史开讲#

阅读摘要丨岳飞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他一生致力于抗击金国的侵略,恢复昔日的故土,他一生又是悲剧的一生,至死也没有收复故土,回到自己的家乡,最后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无疑,岳飞是让我们人人景仰的,但是,关于岳飞的传说也是真真假假,在本文里,我就给大家分析一下岳飞是怎样从一介武夫变成一个文化人的。


今天我要给大家说一说岳飞。

对于岳飞来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我们从岳母刺的精忠报国,到一次次的对金人的北伐,到岳飞著名的满江红,还有最后被奸贼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我们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讲起故事给别人听。

但是,这些大部分都是经过演绎的历史,经过小说、说书艺人、民间野史、民间故事乃至民间传说等方式流传下来的,里面有很多是史实上所没有的,或者是凭空杜撰出来的,或者是把其他人的事迹移花接木,移到岳飞身上的。

岳飞是个民族英雄,是个大忠臣,这没有错,那是在中国的传统中,大家认为南宋是中华文明的正统,但是南宋是个小朝廷,在中国的国土上还存在金朝、西夏、青藏高原、西域以及云贵高原等诸小国,那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不要切开来说。

在整个北宋、南宋一朝,他统治的范围实在有限,华北北部如今河北北部以及京津地区、乃至山西北部、内蒙古广大地区以及全部东北地区,都不在宋朝的统治之下,那这些地区就不是中华文明了吗,现在的历史学家都持否定的观点。

这些地区也是属于中国的,是不同割据政权占据的,实际上,这里生活的绝大部分人口还是以汉人为主,少数民族只不过是统治阶层罢了。

好像说岳飞呢,扯得有点远了,这个话题我们以后再说,回到岳飞。

我们知道,现代人了解的岳飞,那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形象,但是,岳飞从小家境贫寒,他是怎么变得文武双全的?

要知道,岳飞从小的时候,他的家乡不是处于战乱之中,就是处于洪涝灾害或者旱灾之中,岳家虽然是有一些薄田的自耕农,但是田地非常贫瘠,生产的粮食除了交给官府的田赋之外,勉强够一家果腹,战乱灾荒之年,生活都成问题,哪有闲钱和闲时间学习文化和练习武艺呢?

这也是这么多年我对此事感到怀疑的地方,今天下不说习武方面的事情,就说一说学文化的事情,岳飞是怎么变得非常有文化的?

现在有两种说法,谁都说服不了谁,我认为都有道理,除非有人有扎实的资料和证据能够证明其中一种说法是错的,那另一种说法就是对的。

第一种说法就是,岳飞从小就学过一点文化知识,但是他小的时候更重视武艺的练习,所以习武的时间更多一些,学习文化知识的条件基本不具备,后来岳飞从军之后,也在行军打仗的休息时间学习一些文化知识,但是,也仅限于看懂官府来往的公文而已,并没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和文学造诣。

另一种说法比较极端,但我认为也不无道理,说岳飞也就是只认识几个大字的、近乎于半文盲的一个武夫,他所有的来往和起草的公文,都是由他口述,他的秘书,也就是他身边的文书完成的,只有那些以他名义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和书法作品,则完全是后人的附会,把他人的一些作品放在岳飞的身上,以更加突出岳飞高大的形象。

对于我来说,我还是比较倾向于第一种说法的,但是里面肯定有一些杜撰或者夸大的信息,我查了很多资料,具体的我可以分析一下。

首先说岳飞小时候学习文化课的可能性。前面我们说了,岳飞的家境非常贫寒,据史料记载,在岳飞出生之前,他的母亲已经生了四个孩子,但是无一存活,都夭折了,岳飞的母亲生他的时候已经年近四十,在那个人均寿命五十岁左右的年代,对于岳飞的父母来说,那真是老来得子了。

当时的民间,父母还是希望孩子学习一点文化的,他们的出发点也非常朴素,那就是能够看懂各种民间合同,比如地租、借据等文书,防止官府和地主在这上面做手脚,欺骗他们,压榨他们。

但是,上学堂需要学费,要交钱或者粮食给私塾先生的,岳飞这样的家庭,显然是拿不出来闲钱或者多余的粮食给私塾先生的。

但是,在当时的民间,有一种学堂叫做冬学,顾名思义,就是在冬天上学,什么方式呢,当时有穷书生,为了赚点生活费,在每年农闲的时候,也就是冬天,收取穷苦百姓极少的钱或者粮食,然后教他们一冬天的文化,有人估计岳飞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断断续续的学习了一些文化知识,但是非常不系统,但是总归比文盲好一些。

至于有人说岳飞天资聪颖、学习文化课过目不忘之类的,那基本上就属于杜撰或者演绎的了,归属于评书或者民间传说一类的故事,听听就好,基本不可信。

还有一点,就是说岳飞的母亲姚氏略通文墨,在岳飞小的时候,姚氏教一些文化知识给岳飞,这种说法从道理上说得通,但是没有获得任何证据的支持,有人说后来的岳母刺字就表明了岳母是懂一些文化知识的,但这又陷入另一个争论,那就是岳母刺字这事在历史上是真是假尚无定论。

因为出身贫寒人家,岳母这一支的来龙去脉,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后来有一些资料,也是在岳飞成名之后,根据各种传说补充起来的,并没有史料支持。

但是,岳母有点文化这件事也不是凭空捏造的,最起码并不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你硬要说她来自书香门第,那就有点扯了,如果是这样,她也不会嫁给岳飞父亲这样一个目不识丁的庄稼汉。

因此,对于岳飞从他母亲那里学习到一些文化知识的可能性,只能说有这种可能,但是并没有扎实的史料和证据进行支持,因为这个故事附着在民族英雄岳飞身上,所以大家愿意选择相信他的真实性。

等到岳飞少年和青年时期,就开始为了生活而奔波,又娶了媳妇,所以不可能有时间去学习文化知识,这时候,已经是北宋末期,面临北方的金人侵袭,社会也不安定,经常有战乱发生,岳飞就加紧时间习武,开始有了抵御外敌、报效国家的初步打算。

后来岳飞就开始从军,在从军开始的很多年里,岳飞都是一个中下级军官,基本没有时间学习文化,也没有学习文化的必要,那时候经常打仗,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战死沙场了。

后来,岳飞上升到高级军官的位置,就开始有指挥军队的决策权了,岳飞才觉得自己的文化水平不够用了,最起码有两个方面需要文化知识,第一是需要开各种兵书兵法,从这里面学习带兵打仗的方法和策略,第二是要和南宋中央政府进行信息沟通,需要进行各种公文和书信的来往,这肯定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

据史料记载,在这时候,岳飞发现自己的文化水平不足了,知识不够用了,于是就在行军打仗的间隙抓紧时间学习文化知识,老师当然是自己的参谋和秘书了,白天忙于军政事务,晚上则点灯熬油、挑灯夜战,抓紧时间学习文化知识。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是可信的,古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岳飞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才意识到知识文化的重要性,在此之前,岳飞一直认为学好武艺才是报国的最佳途径,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武艺了,并没有对文化知识引起重视。

文章的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岳飞所写的诗词,第一首最著名《满江红·写怀》,流传的最广,中国人几乎每个上过学的人都学习过,其实岳飞还有很多首诗词,我选了另一首满江红《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这一首相对于上一首,知道的人就少的多了,但是也不失为一首优秀的诗词。

《满江红 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但是,这两首诗词,或者说流传下来的岳飞诗词,到底是不是岳飞所作,一直以来都存有很大的争议,有很多人说这些流传下来的诗词直到明朝年间才出现,是有心人假借岳飞的名义所写,在明朝之前的一两百年时间里,民间都没有发现和流传,正史更是没有记载。

我也看过很多史料,不得不说这些质疑是很有道理的,确实是没有扎实的证据证明这些诗词是岳飞所作,基于岳飞巨大的名气,后人就杜撰出来一些诗词扣在岳飞的头上,正好是宋朝流行词,那就写词。

我还真仔细的研究过所有流传下来的岳飞的诗词,只能说,这些诗词水平不一、风格也不统一,确实有杜撰的嫌疑,以岳飞的文学修养,写出来类似满江红这样高水平的词几乎不太可能,顶多是岳飞表达过类似的想法,手底下的谋士和参谋给写出来了,经过岳飞不断的润色,才最后成千古绝唱。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我并不是有意冒犯岳飞,只是我非常喜欢岳飞,在看各种正史和野史、民间故事的时候,产生了各种疑问,所以写出来了,如果有人觉得我说的不对,欢迎写文章反驳我,争论不是问题!!!!!


亲爱的读者,非常感谢您有耐心读完了我的文章,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还不错,请您关注我,给我点赞和评论!!!再次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满江红   文化   民族英雄   武艺   南宋   史料   岳母   诗词   说法   时间   知识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