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澄:朱允炆败在我手里,更败在他自己手里

自周朝开始,嫡长子继承制便流传了下来,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后,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只可惜朱标没有这个福分,他在36岁便去世了。

按理来说,洪武大帝应该接着立嫡次子朱慡为太子,但是这个朱慡很没本事,洪武大帝看不起他,于是绕过儿子立了皇太孙朱允炆为继承人。

若是朱允炆没有当上皇帝,也就没有我的存在了,我叫黄子澄,是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亦是他最信任的人。

我出生于江西分宜县,在洪武十八年时考取了会试第一,也算是光宗耀祖,可我万万没想到,建文帝的失败,也有我的一份“功劳”。

建文帝与齐泰、黄子澄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洪武大帝驾崩,建文帝在同年登基,登基之后开始大力整顿朝政,重用文臣,振兴儒学,就连很多被发配到边关的文臣,也被建文帝给赦免了。

他还重查冤案,重修《大明律》,举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我跟着这样的主子,也算是三生有幸了。

但是,建文帝处理完这些之后,开始了他做皇太孙时,就一直思考的事情,那就是:削藩。

听了这个想法,我吓出了一身冷汗,说实话我心里是不同意他的想法的,因为洪武爷当年派他的九个儿子坐镇各地,大明初期这些王爷们在抵御边塞外敌和镇压局部叛乱等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

建文帝主朱允炆剧照

最重要的一点是,洪武爷早就想到了这些王爷们以后可能坐不住,所以洪武爷早就制定了一系列制度限制这些王爷们的势力。

《明史》载: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

也就是说,这些王爷们虽然有封号,但没有封地,有爵位但不统治人民,国家给予俸禄却不掌握行政权力。

另外,《皇明祖训》规定:“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如王不至,而遣将讨平,其将亦收兵于营。将带数人入朝天子,在京不过五日而还,其功赏续后颁降。”

朱元璋剧照

洪武爷说了,王爷们起兵,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天子下令,二是朝内已经没有清官,奸臣当道,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起兵征讨完奸贼之后,必须立马赶回自己的属地,在京师的时间不得超过五天。

《皇明祖训》还规定:“凡古王侯,妄窥大位者,无不自取灭亡,或连及朝廷俱废。盖王与天子,本是至亲;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异谋,自家不和,外人窥觑,英雄乘此得志,所以倾朝廷而累身己也。若朝廷之失,固有此祸;若王之失,亦有此祸。当各守祖宗成法,勿失亲亲之义。”

这里是说,自古以来藩王觊觎天子之位的,没有一个好下场,皇帝和藩王本为同宗至亲,应该同气连枝,共保大明江山。

朱元璋剧照

看看,这洪武爷说的多好啊,制定的这些制度,完全限制了王爷们的权力。

可主子他不这么想啊,他比他那些藩王叔叔们低一辈,整天觉得不自在,我一看劝是劝不动了,弄不好这一劝就把我给办了,于是我一咬牙,说了这样一句话。

“汉景帝在位时,诸王也多不法,酿成七国之乱,可汉景帝派兵平定,立刻都土崩瓦解。”

主子一听,觉得甚好,于是开始密谋削藩,我自己也是洋洋得意,因为想想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汉景帝能做的,主子未必不能做,办他不就完了!

朱允炆剧照

可这个时候,我犯了第一个错误。

我当时与主子连同主子的另一个心腹齐泰一起商议削藩事宜,我心一横提出了这样一点:断燕王朱棣手足!

朱允炆:“那么,藩王那么多,该先办谁呢?”

我说道:“主要目标就是燕王,但是先办河南周王与山西代王!”

朱允炆:“好极!好极!”

《明史·卷一百四十一》载: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令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明史·诸王传》载: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六月,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徙漳州。

燕王朱棣

我主子接连以雷霆手段下手,几个王爷先后被他给办了,我也是得意劲十足,照着这种势头发展下去,不出一年,我觉得燕王朱棣就得伏法。

但是......我错了,我错在不该先斩燕王的臂膀,而应该直接对他下手,打他个措手不及,因为各个王爷的覆灭,让其他的王爷开始投靠燕王,而燕王惶恐不安的同时,也在招兵买马。

我家主子也不落后,先策反燕王府官员葛诚,以防备蒙古为名,派亲信将领张芮驻北平北面的开平,遣谢贵为北平指挥使,对燕王爷朱棣形成了夹击之势,当时燕王爷的封地就在北平。

在这里,我又犯了第二个错误。

燕王朱棣

在建文元年三月,燕王爷朱棣入京朝见,这个时候,朝中多数大臣提议将燕王爷拿下,齐泰却以“擅扣燕王,恐激诸藩众怒”一句话,让我家主子放虎归山。

在五月份的时候,燕王爷的两个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又进京朝见,又有大臣们提起了想扣押这二人然后要挟燕王,我来了一句“放归二子,以德化感燕王,可成陛下美名。”

于是,这两次机会,都因为轻飘飘的一句话而错过了。

其实在我看来,这也是燕王爷想试试主子的斤两,这燕王爷和他两个儿子先后进京都安然无恙,这也让燕王爷心里有了数,他开始正式密谋造反。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7月),燕王朱棣在北平举兵造反,他以“清君侧”的口号,矛头直指我与齐泰,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帷幕。

靖难之役

燕王一路上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云中,开平,怀来,上谷,永平,我家主子急眼了,赶紧派长兴侯耿炳文出马。

这耿侯爷乃是开国功臣,浴血沙场的老将,洪武爷当年对他赞不绝口,而他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擅守”。

这场战役,甭看燕王爷来势汹汹,他其实后劲不足,他只想着速战速决,我家主子只要守住拖他几个月,燕王爷可能就不战自败了。

可我主子一意孤行,要求耿侯爷火速平乱,耿侯爷憋着一肚子火匹马挂帅,与燕王爷在河北真定展开激战,因为士兵训练不足的原因,耿侯爷连吃败仗,我家主子火了,一怒之下把他撤了。

耿炳文

这时候,我又犯了第三个错误。

《明史·耿炳文传》载:帝骤闻炳文败,忧甚。太常卿黄子澄遂荐李景隆为大将军,乘传代炳文。比至军,燕师已先一日去。炳文归,景隆代将,竟至于败。

我向我家主子推荐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曹国公当年征战沙场多年,战功滔天,可我万万没想到,老子英雄儿狗熊!

在建文元年11月,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攻打北平,被朱棣击溃,又在建文二年五月,在白沟河与朱棣决战,导致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我听说燕王爷得知是李景隆挂帅之时,曾笑道:“(李景隆)智疏而谋寡,色厉而中馁,骄矜而少威,忌刻而自用。未尝习兵,不见大战。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也。”

朱棣剧照

现如今,完全印证了他的这句话。

虽然这次失败了,可我家主子仍有一战之力。

建文二年冬天,燕王发动袭击偷袭沧州,我家主子派盛庸作为主帅前去迎敌,这一战打出了朝廷的风采,盛庸使用火器把燕王打了个措手不及,连他本人差点都被活捉。

只可惜,我家主子以“勿让朕有杀叔之名”的训诫,数次让朱棣冲出重围。

建文三年,朱棣的军队和盛庸又一次在保定展开大战,这一次是盛庸败了,这一败其实主子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可他又一次耽误。

朱棣剧照

最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守城的李景隆开城投降,我家主子彻底失败,在皇宫里燃起一场大火生死不知。

《明史·本纪第四》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又载: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而我作为主子身边最亲近的人,自然是不得善终,还得了个“误国书生”的名头。

回想起这一切,我主子建文帝的失败我有很大一部分责任,但更多的责任在于他,他明明有好几次机会诛杀燕王爷,他却不知道珍惜,他败在我手里,更败在自己手里!

——编辑谪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北平   侯爷   燕王   明史   主子   王爷   朝廷   天子   剧照   手里   我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