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畅销的游戏,幕后故事居然这么刺激

2016年,美国权威媒体《时代》周刊,对全世界范围内的电子游戏进行评选,给出了一份他们认为的世界上体验效果最好的50款电子游戏榜单。

排名第一的,是“俄罗斯方块”。

无独有偶,2021年2月,全球规模最大的游戏娱乐媒体IGN,发布了一个史上最畅销游戏排行榜的名单。

“俄罗斯方块”以5亿销量的傲人成绩,稳居榜首,把2亿销量的亚军“我的世界”,和1.4亿销量的季军“GTAV”,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作为一个被请家长、被全校通报批评也要玩这款游戏的人,在看到塔伦·埃哲顿主演的电影《俄罗斯方块》之前,只想着它可能来自俄罗斯,却从来不知道,这款历史上最成功的游戏,居然诞生在美苏冷战的政治背景下,而且版权之争居然如此曲折离奇。

发明这个游戏的人,叫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Alexey Pajitnov),之所以会发明这款游戏,其实就是帕基特诺夫为了能上班时间摸鱼(也有一种说法,是为了测试电脑的性能)。

帕基特诺夫是一名在前苏联科学院计算机中心工作的程序员,做一些声音控制方面的应用程序,至于具体用在什么地方,他压根不清楚。

*现实中的帕基特诺夫

当时的苏联,工作和生活都很艰苦。

就拿帕基特诺夫来说,尽管属于级别很高的国家部门,但他上班时,还是要跟3个同事共用一台电脑,而他们用的这台电脑,还是苏联自主研制的“Electronica 60”电脑,装备和性能简陋且笨重到难以想象。

1984年6月1日,帕基特诺夫下班后路过一家玩具店,看到货架上摆放着一个“五格骨牌”游戏盒。

他被五格骨牌的简单构造吸引住,就买了一副回家。

也就是根据这套游戏,他花了6天时间,在他上班用的电脑上,开发了一款大小只有8.6KB的小游戏。

由于这款游戏里的每个图案,都是由4个小方格构成,帕基特诺夫就把希腊语中的“4”(tetra),和他喜欢的运动“网球”(tennis),组合成一个新词“Tetris”,作为这款游戏的名字。

但为什么把它叫作“俄罗斯方块”呢?这就要说到版权的事儿了。

帕基特诺夫开发完这款游戏后,偷偷摸摸地拷贝给同事,因为简单又容易上手,而且根本没办法打通关的高难度,这款游戏传遍苏联科学院,随后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苏联的其他城市和地区的电脑上,迅速流行开来。

这就是为什么,克格勃的人在电影里一出场,就说帕基特诺夫是那个差点毁了苏联的人。

因为这款游戏太容易让人上头,以至于那些有权使用电脑的人,工作时都去摸鱼打游戏了。

这里也包括当时苏联控制相对松动的匈牙利。

不同的是,匈牙利的电脑玩家,把这款游戏移植到了刚兴起的个人电脑“AppleⅡ”(苹果2代)和“Commodore 64”(当时的另一个电脑巨头,可惜后来破产了)上,这让它的受众更加广泛。

当时有个名叫罗伯特·斯坦恩(Robert Stein)的英国游戏代理商,在匈牙利见识到这款游戏后,立刻找到了匈牙利的电脑专家,希望买下这款游戏的版权。

在被告知它是由苏联程序员开发之后,由于不敢前往苏联,他就通过传真的方式联系帕基特诺夫,给他邮寄了一万美金,然后对外宣称自己签下了垄断协议。

在这份协议上,斯坦恩犯下一个严重的错误。

他没有完全搞清,这款游戏的真正版权方,到底是谁。

这个错误,为后来的版权纠纷埋下大雷。

根据当时苏联的规定,一切领国家薪水的人,用国家的电脑开发出来的东西,版权就应该归属国家。

这就意味着,帕基特诺夫开发的这款游戏,版权应该属于苏联。

又因为这种游戏买卖属于贸易范畴,所以它的版权交易问题,应该跟“苏联外国贸易协会”洽谈,也就是电影里那个名叫“ELORG”的苏联政府部门。

所以当苏联政府注意到这款游戏在西方世界也大受欢迎后,就拒绝承认斯坦恩购买版权的合法性。

更糟糕的是,还在跟帕基特诺夫互发传真的时候,斯坦恩就把这款游戏转手卖给了英国的游戏公司Mirrorsoft(不是美国的Microsoft),和美国的游戏公司Spectrum Holobte。

在西方国家视苏联为洪水猛兽的冷战背景下,游戏公司抓住了西方人对苏联的猎奇心理,在宣传这款游戏时,借用了大量政治色彩浓厚的符号,宣传语更劲爆,说它“来自铁幕背后的国家”,并给它起名叫“俄罗斯方块”。

*早期俄罗斯方块的界面,被渲染上了浓浓的苏联风味。这款游戏也是第一款进入美国的苏联电脑游戏,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这款游戏上市后,立刻风靡起来,塔伦·埃哲顿扮演的亨克·罗杰斯(Henk Rogers),就是热情高涨的受众之一。

在打听到这款游戏尚未进入日本,他就把全副身家抵押给银行,贷款500万,从美国游戏公司Spectrum Holobte手里,买下它在日本发行的版权,打算转手卖给Nintendo,也就是全球最成功的游戏公司任天堂。

作为游戏业巨擘,任天堂的加入,让其他版权方迫不及待地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官司一起,苏联外国贸易协会(ELORG)才意识到帕基特诺夫开发的这款小游戏,居然有这么大的商业价值,就打着国有财产的旗号横插一脚。

于是,各版权方陷入了长时间的混战。

电影《俄罗斯方块》的很大一部分内容,也就是在还原当时的混乱局面。

但跟历史不同的是,电影并没有把重点全部押在真实事件上,也没有着眼于这起版权纠纷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电影的重点其实有两个。

第一个,是展现罗杰斯和帕基特诺夫,如何在政治对撞如此激烈的凶险环境里惺惺相惜。

第二个,是展现人性中的贪婪,如何让那些自以为胜券在握的人,最终毁掉了自己。

在电影里,罗杰斯第一次偷偷到帕基特诺夫家时,有一场在餐桌前对谈的戏。

帕基特诺夫的妻子,一边略带挑衅地问罗杰斯对莫斯科的看法,一边指责他偷了丈夫的游戏。罗杰斯在解释时,无意间提及自己也是程序员。

这个说法,让在旁边一直沉默的帕基特诺夫眼前一亮,他就问罗杰斯用的是哪种电脑语言,俩人几乎同时说出“BASIC”才是最好的。

这时候,原本紧张的气氛才彻底缓解,俩人甚至迫不及待地围着电脑,交流起“俄罗斯方块”的编程技巧,以及怎样能让游戏变得更有趣。

那一刻,东西方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以及国家之间的利益,全都暂时消失了。

他们只是兴奋地聊着游戏和代码,分享着自己对编程的理解,仿佛冷战从未存在过一样。

多年后,帕基特诺夫接受采访,在谈到他为什么愿意帮助罗杰斯拿下版权时,说罗杰斯让他感受到了身为程序员的快乐,那是他此前从未有过的体验。

*现实中的帕基特诺夫(左)和罗杰斯

与这种纯粹友谊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围绕在版权周围的其他人的贪婪。

比如罗伯特·斯坦恩,跑到Mirrorsoft对老总儿子大打出手;而Mirrorsoft的老总,甚至跑到莫斯科跟戈尔巴乔夫套近乎;至于经手这起案件的克格勃特工,也试图在交易里谋求私利,以便能拿到离开苏联的资本……

结果,这群只关心自己能拿到多少钱的人,全都得到了被惩罚的结局。

本片嘲讽人性的贪婪,和赞扬罗杰斯与帕基特诺夫的纯粹友谊,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这其实也是观众特别喜欢看商业电影的原因之一。

通常情况下,大爆的商业电影,故事都很简单,它内藏的寓教于乐的道理,也相当通俗。

《俄罗斯方块》也是如此。

尽管它用“添油加醋”的方式,把这场游戏的版权之争,讲得像一个谍战故事那样扣人心弦。

但它要说的道理却再简单不过,那就是:做人还是要简单快乐,不能太过贪心。

苗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斯坦   匈牙利   莫斯科   苏联   游戏   美国   幕后   版权   故事   国家   全球   电影   电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