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后代今何在?第35代后人:从不外出打工,一生专注一件事

一提到“为民做主”,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就是“铁面无私包青天”

而这样一位深得人心的包公有后人吗?后人如今又生活得怎样?

毫无疑问,如同历史上的大贤之人一样,包公不但有后,而且子孙众多。

据不完全统计,包公子孙大约有十余万人,主要分布于安徽、江浙一带。

近期,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包公的第35代传人。

已过耳顺之年的包先良一生不出外打工,只专注做一件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还得从包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说起。包公本名包拯,出生在安徽合肥肥东。

包拯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加之自幼就勤奋努力,终于在1027年(宋仁宗天圣五年)考中了进士。这一年包拯二十九岁。

随后,包拯被仁宗任为大理评事,并出任建昌县知县。

后来,又做过天长县县令,就在他任县令不久,发生了一件离奇的案件

这天一大早,包拯就听到衙门口“咚咚咚”鸣冤鼓急促的响声。

升堂之后,发现前来告状的是位面庞黝黑、双眼通红的老农,手里还牵着一头牛。而这头牛的嘴角还不时有鲜血渗出。

经询问,方知是有人趁夜深之时割掉了牛的舌头。而作案人也异常的狡猾,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老农也实在想不出,到底是谁干得这缺德事,于是急急赶到了县衙。

包拯听了也不禁皱了皱眉。没有线索,也无相关嫌疑人,这该从哪里查起?

但没过多时,包拯就有了主意。

他对老农说,“现在一时也抓不到凶手。这牛啊,虽说是可怜,但是不杀也不行,总不能眼看着它疼死吧。你回家先把牛杀了吧。”

老农听了,不禁打了个激灵。心里说,“什么?杀牛?这可是耕牛。杀了,可是要触犯大宋律的。”

包拯看出了老农的疑虑,又对他说,“老人家,不用怕。是本县让你杀的,又不是你擅自做主杀的。怕什么?”

老农听了,也就不再说什么,回去将牛杀了。

老农刚将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跑到县衙告状,说有人“杀了耕牛”。

包拯见了这人,二话不说,将脸一拉,用力一拍“惊堂木”。

大声呵斥道:“你这无耻之徒,先割牛舌,又来告黑状。就不怕王法吗?”

那人听了,以为包公掌握了什么证据,魂都吓飞了。

“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连声说,“青天大老爷,小人一时糊涂,就饶了小人吧。”

原来,这个人与老农很早以前因为一些小事结了怨,时间一长,老农早就将这事忘了。

但不成想,这个阴险的小人却一直在暗中观察,伺机报复。

而这个小人因为心虚,被包拯如此一诈,马上交待了实情。

包拯早就想料到,有人想故意报复老农。于是,就给了那人一个告发老农的机会,果然这个人就上当了。

从此,包拯“断案如神”的美名就传播开来。

包公无论去哪里做官,都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原则。不但取消了很多苛捐杂税,而且查明了许多冤案。

所以,包公无论从哪里离任,那里的老百姓都会对其依依不舍,就像是自己的亲人要离开一样。

之后,一方面因其刚正不阿,另一方面因他遇到了千不遇的明君——宋仁宗。

被仁宗调到身边做了谏官。

后来,包拯又被宋仁宗调到开封府任知府。仁宗知道,开封官场是块难啃的骨头,非包公不可。

而开封府也是最令本地官员头痛的地方。这里不但有富甲一方的权臣,更有他们惹不起的皇戚。

包拯没来前,无论是哪个官员来开封当差,都要去“拜山门”。就是要拿钱去疏通与当地权贵的关系。

来的官员们都知道“要想当爷爷,就得先当孙子”的道理。

可是包拯就偏偏不信这个邪,决定要好好地杀杀这些个歪风邪气。

这一年,洪水涌入了开封城,原因是“惠民河道”长期阻塞,导致无法泄洪。

而造成河道阻塞的原因,竟然是当地的一些官绅为扩建自家的花园,强行占了河道。并且,在河道上建了亭台楼阁。

包拯得知真相后怒不可遏,痛诉这些官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

有的人看风向不对,赶紧就给拆了。有一个官绅不但唯利是图,还一贯地跋扈。

他不但不拆,还强词夺理地说,“这块地,我可是有地契的。”

等包拯拿来地契一看,原来是伪造的。

这等于是,不但违章用地,还欺诈狡辩。

包拯马上上书仁宗,痛诉那人的罪行。

眼看“纸里包不住火”,他的恶行即将被仁宗知道,才乖乖地将非法建筑拆了。

而包拯之所以能如此硬气,不畏强权,还要归功于他的“深谋远虑”。

前文我们说到包拯二十九岁中进士,而在他二十出头时,就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

当地的知州也算是一位伯乐,对包拯十分赏识。

于是,有些精明的富商便想拉拢包拯。

一有宴会,这些富商便会给包拯发来请柬,而包拯总能找出各种理由拒往。

包拯的一位同学的做法却与包拯不同,还劝包拯不要“死脑筋”,参加也无防。

包拯义正言辞地说,“你我将来都是要为官之人,如果跟这些商贾往来密切,难免不受其累啊。”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包拯年少之时,不但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更是立志要做一位清官。

包公不但严于律已,在对待后世子孙上,也是“家法严明”。

在《包拯家训》有这样一句话,“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我包家的子孙有当官之人贪赃枉法,一律除名,不准入包氏祠堂。

这在古代是非常重的处罚,意味着死后没有人祭祀,等同于孤魂野鬼。

而有趣的是,今天的包氏后人之中,几乎没有人在官场。

想必,也是怕难以自清,对不起祖先。

也正是因为包氏后人对祖先的这份敬畏之心,才使得包公第35代传人包先良老先生一生都未外出务工,而是虔敬地守护着包公祠。

包先良老先生和他的妻子每天用心清扫祠堂,就仿佛清扫的是自己的内心,时刻记得自己是“刚正不阿,清廉一世”包公的后人。

而为了能守护“包公祠”,老两口赖以生存的工作,也只是在村中打扫卫生。

虽然,这样的工作只能维持温饱,但做为包公的后人,包先良无怨无悔。

在一切都市场经济化后,有人打开了“包公祠”的主意。

他们劝说包先良,让“包公祠”市场化,收售门票。

而在包先良看来,“包公祠”不仅是旅游参加的景点,更是祖先留给后人最为珍贵的礼物。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包公留在这世间的正气,留给后人的遗训,是多少金钱都无法交换的。

对于包先良而言,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给前来参观的游客义务讲解包公的各种传奇事迹。

在包先良的心里,这些南来北往的游客更像是许久未见的老朋友。

因为,在踏入包公祠的那一瞬间,就有一种冥冥注定的缘份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老农   后人   官绅   地契   刚正不阿   耕牛   包公   河道   子孙   祖先   后代   专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