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能成五常,全靠这三人鼎力相助,其中一人是中国人

本文作者 王鼎杰


二战法国六周亡国,却仍能成为联合国五常之一,很多朋友感到不可思议。

说起来,当年法国还真是差一点就给关在了五常门外。能进门,全靠三个人的鼎力相助。

我们知道,联合国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设计。按老罗的最初设计,恰恰是中美英苏四常(又称四强、四警察),而非五常,少的就是法国。

美国之所以不让法国当五常,原因在于:

法国和英国一样,同属于衰落中的老牌欧洲殖民大国,虽然人口萎缩,国力下降,但依然拥有全球化的势力范围和存在感。相比之下,美国和德意日苏则同属于较少殖民地或干脆没有殖民地的新兴强国。

二战前的世界,一直存在两类斗争:

一类是新兴强国对老霸主的冲击。一类是新兴强国之间的撕咬

1941年,二战同盟关系定型,于是又形成两条线索:

一条是明线,那就是同盟国对抗轴心国。

还有一条是暗线,那就是新兴国家继续推墙,整蛊老牌衰落国。

打德日是争果子,收拾英法才能真正分果子。

在这个过程中,美苏逐渐达成了两个共识:既要干倒德意日,还要收拾英法荷。

这就是为什么美苏在德黑兰会议上,提出战后要解放殖民地。这一刀直接捅在老牌殖民帝国的要害上。

美国把香港、法属印度支那、泰国划入中国战区,也是希望中国能先帮美国干倒日本,再帮美国收拾英法,还要最后帮美国制衡苏联。

既然这样,美苏中三家足够,英法都该关在门外,为何只关法国,不关英国呢?原因就在于:

第一,法国自1940年战败后,就退出了大国舞台。而英国仍奋战在第一线,实力和影响力都非法国可比。

第二,当时的中国还太弱,美国的布局,需要中、英两国,分别在亚欧大陆的两端制衡苏联。

因而,美国既需要拉拢英国将战争进行到底,又要改造英国日后一起对付苏联。

而法国,对二战的贡献微乎其微,反而在战后干扰美国控局欧洲大陆,更霸占着过多的殖民地市场。自然惨遭关在门外。

但是,门最后还是开了。

破门的人有三个。

第一个是丘吉尔。

英法外交部很早就看清楚了一点,那就是罗斯福继承发扬了美国人的反殖民传统,表面上全是冠冕堂皇,其实“隐藏目的则在于”美国商人“想要获取原材料和市场,以便在战后将其利润最大化,并维持产能。基本目标在于为商品和资本打开一扇门。相比欧洲竞争者,美国人将更占优势”。

1944年初,英国外交部常务次官亚历山大·卡多根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痛批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无可救药,业已敲响了英国远东殖民地的丧钟。

丘胖子何尝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他极力鼓吹欧洲联盟,抱团取暖,在美苏之间成为第三极。他不仅力主让法国重返大国舞台,更坚决反对美苏的殖民地重组计划,一度还准备秘密再武装德军,帮半个德国也加入大国俱乐部。

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单靠丘吉尔,还是无法让法国上位。因为美苏都不傻,英国的小算盘打的越响,美苏越要连算盘珠子一块拆。但是,美苏不傻,并不等于大家都是明白人。这就引出了法国的第二个大恩人——凯申公。

不错,就是蒋介石。

有得有失的开罗会议

如前所述,划定中国战区的那一刻,美国其实就已经亮明了底牌,未来好果子多的是。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上,罗斯福兴冲冲地去找蒋介石,主动提出:战后应推动殖民地解放运动。但是,殖民地人民长期受奴役,没有自治能力,需要负责任大国代为托管若干年。年数不限。

罗斯福还明确提出,要与中国一起共管琉球,同时暗示中国可以长期独自托管法属印度支那。

岂料,凯申公义正辞严,当场回绝:中国人民深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切殖民地人民皆有自立自治之能力,所以,推己及人,希望美国也能放手让殖民地人民自己发展。

这就等于既得罪了英法,又怼了美国。

罗斯福本准备在开罗会议上与凯申一起压丘胖子,发出托管原则宣言,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因此得出结论:

凯申要么野心太大,不满足美国分给的份额。要么就是太幼稚,完全不懂大国政治,属于关键时刻必出幺蛾子的猪队友。

最终,美国只好在随后的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上谋求苏联的支持。斯大林当然心领神会,于是出现美苏合力压英国的局面。最终形成了三强共同承诺推动战后殖民地大解放的公告。

但是,苏联的友谊是代价高昂的。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仰仗苏联的助力。而苏联则趁机敲竹杠,得寸进尺,步步紧逼。

美国一方面要和苏联收拾英法,一方面又越来越需要盟友遏制苏联。在凯申公明显靠不住的情况下,急需新朋友。苏联也急着要打破孤立局面,形成自己的朋友圈。

抓住这个矛盾,入室操戈,绝地反击的就是法国的第三个救星——戴高乐。

戴高乐在战时坚持抗德,努力积累战后谈判的筹码。战争后期更充分利用了大国矛盾。

开罗会议后,中美关系出现裂痕。英国见缝插针,以东南亚战区的名义,从中国战区拿走了泰国、半个法属印度支那。日后英国还单方面“收复”香港,帮法国重返北部印支。法国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要大秀英法好基友,一起“收复”“失地”。

丘吉尔与戴高乐

接着法国又在美苏之间玩夹缝策略,对美国打苏联牌,对苏联打美国牌,两面套利。

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虽然还是美苏中英四国玩四头游戏,但最终恰恰达成了接纳法国为五常之一的初步共识。

11月26日,戴高乐对苏联进行了半个月的访问,期间曾与斯大林密谈十五小时。

最终双方签署了法苏同盟条约。临别之际,斯大林说:

“假使法国需要我们的话,即使仅剩最后一口汤,我们也要分着喝。”

斯大林还戏剧性地对翻译说:“你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你!我真想把你送到西伯利亚去。”

就这样,法国终于在雅尔塔会议前夕争得了苏英的支持,中国的默许,孤立美国,确保了正式位列五常。

不过,戴高乐深知,这个席位名大于实。真正的激战才刚刚开始。能否当有声有色的大国,还要靠自己的努力。尤其要有大国的三大件:核弹、大船、海外基地。

1945年10月18日,二战刚刚结束一个月,法国就建立了原子能委员会(CEA),顶住美国压力,可了劲地往核俱乐部里挤。

同时,法国搞法德和解,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还要继续联合英国,誓死捍卫殖民地。都是为了保住法国的全球大国地位。

虽然法国在这个过程中伤痕累累,甚至一度被看做两面不讨好的小丑,但绝非没有收获。今天法国之所以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五常,正是因为法国有核武器,有大船,有还没有丢光的、遍布全球的海外领地、军事基地,以及具备跨洲影响力的语言。

而这一切都起步于戴高乐的复兴战略。

所以,那艘当今唯一不在美军旗下的核动力航母,就有了戴高乐号的命名。

讽刺的是,戴高乐成了法国的英雄,丘吉尔成了法国的朋友。凯申公却什么也没得到。

你觉得,这是法国人的忘恩负义呢?还是你已经领悟了其他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法国   戴高乐   丘吉尔   英法   罗斯福   苏联   鼎力相助   英国   殖民地   美国   大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