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大病3个月后,留下遗书:五七时念经,寿材须好,与鲁迅合葬

图为朱安

朱安于1947年初开始发病,先是因为血液流通不畅,两腿日渐冰冷。

后又因年老体衰,再加上多日水烟袋的侵袭,她的下半身逐渐浮肿起来。

时值冬季,朱安一开始并没有过于关注此事,她只觉是天气严寒,自己也没有柴火,才会这样。

但后来,待到春暖花开之际,朱安已大病3月有余,却是并未减轻,反而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此时,朱安顿感自己时日无多,再加之大先生(鲁迅)与周老太太(鲁迅母亲鲁瑞)已然仙逝,她的心中,也逐渐升起些许无力之感。

朱安晚年照片

朱安便唤来家中仅剩的一名保姆,由自己口述,断断续续地"写"下了遗嘱。

也许是民国女子最喜宣告,于遗嘱中,朱安也向世人宣告了三件事:与鲁迅合葬、寿材须好、至"五七"时给她念点经

虽说鲁迅并不喜欢朱安,但朱安却受"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的影响,与鲁迅一起,开始慢慢地喜欢上了佛教。

鲁迅与佛教结缘是因自己年少之时的经历,虽说后来鲁迅选择了修习医术,转而进军文学,但佛法的影响,却是一直体现在他的身上。

在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一篇接一篇的文章,向众人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鲁迅先生

而这些故事,又被鲁迅交织在了一起,让人应接不暇,这也像极了佛法中的"缘生"与"缘灭"。

后来,虽说鲁迅没有久居朱安身边,但因家在北平,亦因鲁迅母亲鲁瑞的影响,即使朱安大字不识一个,但也极喜欢下人为自己诵读经文。

以至于在其晚年,虽说身边仅剩一名保姆,朱安也常常听那人为自己诵读经书。

而至于为什么周家仅剩一名保姆,则是需要从鲁迅逝世后开始说起。

1936年,鲁迅病逝于上海。

当位于北平的周家众人听闻噩耗后,除却对鲁迅的悼念外,他们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未来的前景。

鲁迅父亲逝世于1896年,从那以后,周家倒了顶梁柱,只能凭借着祖上余荫艰苦度日。

后来,随着绍兴城周家祖宅的变卖,虽说他们也因此获得了一些资金,但其中的大部,皆是成为了购买新住宅之资。

此时鲁迅已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地位,故虽说家境贫苦,但最少还不至于忍冻挨饿。

后来鲁迅与周作人分居,鲁瑞与朱安想都没想,就一直跟随着鲁迅四处辗转,直至最终,他们一家三口于西三条定居。

周作人照片

其实在鲁迅最初搬出家门的时候,手头没有足够的金钱,所以他只能带着母亲与朱安一起于砖塔胡同暂时找一间房子居住。

砖塔胡同的房子很小,甚至还是鲁迅租赁的房子。

也就是在这里,鲁迅与朱安"亲密"地生活了9个月的时间。

这9个月,是鲁迅生活中最为难熬的日子,却是朱安最开心的日子。

在离开八道湾(鲁迅买下的住所)之时,鲁迅曾经问过朱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马上就要搬走了,你看你是继续住在这里,还是回到绍兴老家去?

在鲁迅心中,他很明显地给了朱安两个选项,回娘家,还是与周作人他们在一起。

但是朱安却是没有听从鲁迅的建议,反而选了第三个选项:与鲁迅在一起。

虽说这是朱安对爱情坚定的选择,但在鲁迅心中,他并不这么觉得。

可是既然朱安已经对此事有了答复,鲁迅就只能带着朱安一同离去。

即便如此,鲁迅却是依旧不想与朱安有着过多交流。

他与朱安结婚,完全是因为听从了母亲的安排,但他本人,却是一点也不喜欢朱安,恰如,当初不喜欢医学一般。

在新思想的洗礼下,鲁迅讨厌封建思想的压迫,也讨厌被封建思想洗礼的人,即使那人,是他明媒正娶的妻子。

鲁迅心中不明白,为什么母亲这么开明的一人,要为他寻找一名封建女子为妻。

鲁迅更不知道,朱安为什么要一直跟着自己。

于是,在砖塔胡同时,他们二人便交流甚少,鲁迅不愿张口,朱安也与鲁迅没有共同话题。

直至后来,鲁迅借款,与北京城的西三条胡同,买下了一件小型的四合院,他们一家才算是定居下来。

鲁迅于故居

每日,除却照常的例话外,鲁迅与朱安很少交流。

甚至于院子中,鲁迅将主院中仅有的房屋交由母亲与朱安居住,自己则是在后院中,另寻一间房屋居住。

西三条的房子自然不能与八道湾的房子比,八道湾的房子属于"三进"的房子,所以自然之间,鲁迅就可以极少见到朱安。

但西三条的房子,却是只有"一进",除却主房、厨房、下人杂役的房间外,鲁迅只能选择与朱安住在一起,或者居住在后院。

最终,鲁迅选择了后院。

在西三条的后院中,鲁迅经历了"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也是在这里的居住期间,他结识了许广平。

鲁迅与许广平

鲁迅在西三条居住了两年后,便选择了离开北平,南下前往厦门大学任教。

而朱安,却是在此度过了余生23年的时光。

虽说如此,但因鲁迅一直在外工作赚钱,所以周家的财政也没出现过什么较大的困难。

即使有一段时间,鲁迅没有往北平寄钱,但却是有着北新书店的支持,周家众人也没有到了要断炊的地步。

而北新书店选择支持周家的原因,其中大部分,皆是鲁迅出版作品的版税。

北新书局出版的《呐喊》

于是,鲁迅的逝世,对周家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彷徨之中,朱安一时失去了所有的办法,最终,她只能选择向远在上海的"妹妹"写了一封信。

朱安的这位妹妹是许广平,同样她还有另外一重身份,鲁迅独子周海婴的母亲。

鲁迅在离开北平后不久,便开始了与许广平的同居生活,直至逝世,亦是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

于是,朱安便将自己最后的希望,寄在了许广平的身上。

图为许广平

"许妹与余同一宗旨同一际遇,同甘共苦扶持堂上,教养遗孤。"在信件中,朱安自来熟地将许广平称为许妹,并邀请她一起前往北平生活。

不知许广平见到这封信时将会是什么感受,总之,最后的结果是她拒绝了朱安的邀请,并通过周建人,将这一想法告知了朱安。

当鲁瑞与朱安得知许广平的答复后,瞬间失了神。

因之前鲁迅的影响,她们极其害怕许广平就此将她们"抛弃"。

鲁迅三弟周建人素来清贫,工资仅仅是能照顾自己;二弟周作人虽说有些许成就,但却因为家中妻子过于奢侈,所以手上能支配资金也不多。

鲁迅(左)与弟弟周作人(中)、周建人(右)

再加之鲁迅与周作人失和,朱安并不想就此折了大先生的面子,前去求他援助。

至于外出赚钱,两名丧失了夫婿的寡妇,再加上小脚的影响,去哪里都不会有人肯要。

故此,她们真的急了起来。

正当二人毫无办法之时,突然又收到了许广平寄来的一封书信。

于信件中,许广平提出了想要处理鲁迅版权的想法,希望可以得到亲属的授权。

鲁迅与许广平、周海婴

朱安与鲁瑞收到此信件后,当即向许广平表示了同意。

她们知道,倘若许广平接手了鲁迅的事情,那么就代表着她亦要接手对自己的供养关系。

于是,从此以后,周家又有了源源不断的"收入",其中大部皆是鲁迅的版税。

而北平城的周家,因为这笔钱,加上之前的些许积蓄,也算是存活了下来。

但后来,随着北平的沦陷,加之华北地区的日益丢失,物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上涨。

沦陷的北平城

往日存下的积蓄,很快就变成了"废纸"一般的存在,甚至许广平所寄来的一些银钱,也难以抵制日渐疯涨的物价。

在1937年之前,50元钱可抵半月工资;但在这之后,却是连1斤生米,也难以购买。

而对于此,虽说许广平也有心想要赡养鲁瑞与朱安,但却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许广平也有自己的家庭,家中也有父母需要赡养,而周海婴,也正是需要花钱的年纪。

最终,许广平下定决心,给同在北平的鲁迅二弟周作人写了一封信,请他一起赡养老太太。

许广平(右)与周海婴

而对于鲁瑞而言,早在鲁迅逝世的时候,她就曾经对周作人说过:"老二,以后我全要靠你了。"

但没想到,周作人回答她的,却是"我苦哉,我苦哉。"

于是,鲁瑞决意,即使以后生活再困难,也决不向周作人开口。

周作人亦是,虽说自己于政府中觅了一个职位,但并没有给母亲送去过多银元。

直至许广平开口,周作人才向西三条送去了50银元,虽这大抵只能够一人的足月开支。

鲁迅母亲鲁瑞

周作人的意思很明显,让我赡养母亲,可以;但是照顾朱安,却是不行。

虽说如此,因为有着周作人的援助,周家的生活暂时缓了回来,最起码,可以供足每日的开销。

后来,随着物价的接连飞涨,周作人给予家中的银钱也是一直在增加。

但却是由于鲁瑞的突然逝世,周作人一时之间想断了给西三条的援助。

所幸,朱安及时拿出了鲁瑞的遗嘱,他才放弃了这个想法,转而继续负担起朱安每月的开销。

朱安(右)与鲁瑞(左)

时至战争后期,每月周作人给予朱安的金额,已经变成了每月200元,但这依然不能供足周家的开销。

周作人也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他便直接向朱安建议,教他出售鲁迅的藏书,来换取果腹之食。

1944年8月25日,《新中国报》刊登一则消息:《鲁迅先生在平家属拟将其藏书出售,且有携带目录,向人接洽》

一时之间,举国哗然。许广平虽身在上海,听闻此事时也是大为震惊。

她当即向朱安致书:希望她不要卖书,并将此作为鲁迅遗产保留下来。至于生活上的困难,自己则会尽全力满足。

图为许广平

在信件的最后,许广平亦是将周海婴搬了出来:"海婴今年算是十五岁了…时常问起你…我们总想来看望你的。"

虽然信件寄了出去,但许广平还是对此事仍不放心。

而后不久,她便向《申报》发表声明,号召一起保护鲁迅先生的遗产。

同时,她还封锁了所有可以出售图书的官方渠道,期望可以将藏书保护下来。

所幸,到了后来,朱安幡然醒悟,选择不再出售鲁迅的藏书,而是细心将其保管了起来。

后来随着战争胜利,周作人因为就任伪职,而被判处监禁,朱安瞬间失去了大部的生活来源。

彼时,虽然有着许广平的协助,但在物价飞涨的环境下,鲁迅的版税并不够朱安一人开销。

以至于一段时间,朱安所吃的饭食,仅仅是"汤水似的稀粥,桌上碟子里有几块酱萝卜"而已。

而后,直至朱安逝世,她的生活,依旧如此。

报纸上刊登朱安去世的死讯

故此,在朱安的三项遗嘱中,人们所能给予她的,也仅仅是可以帮她诵经而已。

至于与鲁迅先生合葬之事,朱安等到了结果是,于京郊周作人家的墓地旁,再为朱安挖掘一座新坟。

至死,朱安依旧没有找到心心念念的大先生,反而还是,陪伴在了周老太太鲁瑞的身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鲁迅   北平   寿材   版税   遗嘱   遗书   开销   大病   藏书   物价   信件   母亲   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