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分歧|养孩子过程中总吵架?

日常生活里,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烦心事就是,孩子爸爸/妈妈与我养孩子的观念完全不同。最开始,我是只想写爸爸总是质疑“我”养孩子的选择。后来,我冷静下来想了想,爸爸们也对我表示过同样的问题。可能是因为我的职业,我遇到的很多爸爸也会主动说起很多他们养育孩子中的困惑。队友质疑我养孩子的选择与方式,肯定是绝大多数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

为什么WHY

首先,为什么养育孩子应该共同合作和谐分工的两个人,总是出现争执呢?

1.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是我们上学时,政治课本上的一句话,这样说来,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常识。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也就不存在看法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换句话说,人与人之间本来就会存在差异。认识到这一点,真心接受这一点,可以在和队友讨论的过程中,更心平气和一点(占有一定心理优势)。

虽然是常识,但是我们总是渴望对方完全和自己观点一致,因为对方和自己观点一致,可以通过对方的肯定增加自信,更重要可以让事情简单顺畅,所以,常常想说服对方。其实,这是一种较量,一种权利的角逐,这种暗中的心理,不仅不会让事情简单,还有可能发生“核爆炸”。想一想,你有没有因为和队友的一点点的争吵,最后升级为“跟你这样的人真是过不到一起去”“跟你没办法沟通”“我要跟你离婚”的爆炸场面。



2.我们的观念里藏着我们对孩子的担忧:我们每个人养育孩子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事情,希望孩子尽可能少的遇到。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就会在生活中格外重视孩子的一些方面。比方,有的家长会特别在意孩子要开朗外向,所以总是想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去展示或者去克服内向的表现,而他的队友就认为他的方式对孩子非常有害,或者并不认为孩子内向就有什么不好。这样,矛盾就产生了。

仔细想一想,我们的很多分歧,都来自这一点。对对方方式的不认同,或者对对方重视的养育方面认为没有那么重要

方式不认同,养孩子的重点不统一



3.我们的观念里藏着我们的经历与过去:我们为什么会对孩子可能碰到的一些事情格外在意,另一些不那么在意。是因为,我们的过去在影响着我们。希望孩子开朗的家长,可能自己过去很内向,觉得因此失去很多机会,所以,想让孩子开朗一点,不再吃自己吃过的苦。或者,自己非常外向,善于交际,知道外向带给自己的机遇,所以,希望孩子也可以享受外向带来的利好。但是不论是哪一种,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和过去,带来的判断

队友不一定有类似的体验,所以,不能理解对方的真正的出发点。比方,有的父母可能小时候很想弹钢琴,可是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如愿,所以,他很渴望孩子可以在音乐上发展爱好。可是队友没有这样的经历,就会认为喜不喜欢音乐没什么大不了的,怎么天天花这么多精力和金钱在这方面。并因此发生争吵。这样的事例有很多,而且有一些是非常不常见且隐蔽的,甚至当事人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是这样的过去在影响着自己。



清楚了无论遇到谁,我们都会有意见不同的时候,清楚了对方其实是在不可避免地带着担忧在养育孩子(虽然没有担忧最好,可是做父母的或多或少都不可避免吧),清楚了对方其实受着他过去的经历的影响,我们在沟通时,是不是可以稍微理解下对方的立场呢?

怎么办HOW

1.平常心:遇到分歧,遇到质疑,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不要把问题的质疑当成是对你人的质疑。虽然,很多时候,对方会因为说不明白,而上纲上线进行人身攻击。不要被对方的情绪淹没,被对方带偏(或者,自己先不要跑偏去人身攻击)。慢慢训练自己有“保持理智”的意识,会有助于你,在争论中清醒。虽然这非常非常难,几乎是所有人一生的功课

友情小提示:什么是人参攻击?对性格或者个性所说的一些负面评价。比方“为什么你总是什么事情都记不住?”“怎么这么自私”等。更具有人身攻击性的是“鄙视、冷嘲热讽、讥笑、挖苦、不友善的幽默”,伤害性非常非常大。

2.倾听:有了平常心,在面对对方的“陈述”时,才可以仔细聆听。不打断对方,让对方将所有的观点痛快的阐释清楚。这样,是因为:一是你可以通过对方表达的完整信息,理清楚他的逻辑思维路线,找到你和他不同的矛盾点。对方的逻辑思维路线很重要,因为没有人是只有结论的,他的结论往往是有缘由支撑的。仅仅否定他的结论,并不能帮助我们很好的交流,应该看到导致他这样结论的上层甚至上上层逻辑

二是每个人都有他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与自由,即使和自己毫不相同。当然对方带着人参攻击,话语有时候像子弹像刀子的时候,要要求对方立即停止(这里省掉千言万语,所以我不太愿意写关于婚姻的话题,因为太复杂)。比方“我听了这样的话很不舒服,觉得自己被攻击,显然现在的情绪气氛不适合讨论问题。我们停止讨论,再找其他合适的时间。”“请不要这样跟我讲话。谢谢。”

当然理论和实践有时候是两回事儿,但是,先有理论引导,慢慢可能在实践里就真的可以做到。而如果没有引导,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要向那个方向努力。

3.收集信息,理清思路:听到对方的观点或者看法,如果不是十分紧急的事情,可以先试着不要回应。而是想清楚对方的观点和逻辑,然后收集信息,整理好自己的思路。

比方,有很多家长会认为“锻炼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要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强迫孩子去解决。或者没有困难,创造困难让孩子去经历。”我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小朋友在游乐场玩儿,结果被其他小朋友不小心撞倒,他爸爸看到非常生气,没有去扶起孩子,反而是对孩子大声斥责“你怎么这么没用,站起来,去,去把他推倒。天天遇到一点事就哭哭哭。”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可是我在商场游乐场见过与此非常相似的情况,不同的是,是一位妈妈。

我们可能都会觉得这不是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但是其实两位家长的做法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因为他们在事后,都有说是要锻炼孩子的抗挫折力,孩子平常太弱了。这个案例,也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可以分析,我们今天先来看看,如果队友是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而你不同意,我们可以怎么做。

(1)首先,理清对方的逻辑线:对方的逻辑点是“不会回击的孩子都是弱的”“要锻炼孩子的抗挫折力,就要让孩子回击。”以及最大的问题是不清楚概念的具体含义:“什么是抗挫折能力”,“怎么培养抗挫折能力”。更深一层的担忧是“他为什么担心孩子的抗挫折力,是害怕孩子太软弱被欺负?还是不能接受温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认为强者都是先发制人?等等”,最后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拥有了这样的观点”。

想清楚以上问题点:①不清晰的概念含义、②逻辑点、③深层担忧、④过去经历,再去收集信息,整理思路。就比简单地跟他讲“你这样做不对,这样对孩子伤害非常大”,要有说服力



(2)其次,收集信息的方式:文章和书,或者网络,朋友的意见等,都可以帮助我们收集信息。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即使是书,也会有不完全正确的时候,文章或者网络更是各家之言。这要求我们在收集信息时,多从不同渠道收集,看看有没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这样,其实可以训练我们的思辨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

(3)最后,需要注意地是,信息的时效性。有很多父母之间的争论,其实是不同时间不同时代导致的不同养育方式的争论。比方,我们很多人喜欢用我小时候就......,来作为论据跟队友辩论。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写到过,环境”对人的影响。时代变了,整体环境变了,方法有时需要重新考证,确实不一定不对,但也不一定就仍然对。就好比一方说“这种病还是去医院做个全面检查吧”,另一方说“不,这种时候还是相信望闻问切吧,让医生把把脉”。我们的很多争论就是属于类似的道理。

举个例子,我们上学的时候,大概都是青春期从十三四岁开始,一般在初中。现在的孩子,起码从前几年开始,过了十岁十一岁,有所谓“青春期特征”的孩子非常多,他们一般在上小学高年级,所以很多父母始料未及,因此咨询的家长不在少数。这就是时代与环境变化带来的结果。需要父母从此时开始就要注意调整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当然,如果从小建立好的沟通方式会更好。如果其中一方家长,仍然认为孩子还是小学生,不改变教养方式,双方一定会有冲突。比较严重的一个案例,孩子举着菜刀指着爸爸说“你要是再这样跟我妈说话,我就砍了你”,真人真事!这是很多家庭矛盾累积到最后的爆发。



4.注意节奏,点到为止,给予时间:

①注意语气:等思路整理清晰了,如果又遇到同样的事,就可以趁着机会,来表达你的观点。怎样让对方将注意力集中在你讲的内容,而不是你的情绪上?这要求,在讲述信息时,语气平和,如果对方不重视,那可以加上态度严肃认真。

②给予时间:但不要期望一次交流沟通,对方就可以完全认同,做好长期交流的准备。毕竟,很多观念是基于他过去的经历,还有经历时的情绪,这些感受情绪可能他自己也未必意识到,是著名的“冰山理论”,藏在水下不被看见。即使他本人想要改变,也需要时间。

③点到为止:还有就是不要因为自己正确,就一直说个不停,这不利于对方对信息的吸收消化整理。点到为止,在以后的交流中再一步步深入。还以“抗挫折力”为例,第一次先释放信息“什么是抗挫折能力,如何培养”;第二次的时候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分析“为什么孩子不回击不一定是软弱的表现”;第三次在前两次的基础上,表达“理解对方的担忧,害怕孩子娇生惯养”“害怕孩子太温和,被人欺负等”。每次释放一点信息,也利于对方接受,每一次事件的间隔时间,也给了对方思考的余地

④枕头边的权力:另外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很多时候,不是你的信息不正确,而是对方轻视你的信息。这种时候,就需要时间或机会向他证明,你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真的有用。

这本身是在增加你的“影响力”。想想某宝马爸爸说的话,是不是比你在你队友前说的话好使,是因为他拥有“影响力”。不要气馁,虽然我们比不上马爸爸,不过,马爸爸不是也不知道你家队友是谁,更不可能对他说话,不是吗?对双方都是公平的,哈哈。

也有一句俗话“枕头边上没有权力”,是说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忽视自己队友的话,认为对方“什么都不懂”,我的观察男性女性都有这种倾向。可能是因为再有能力的人,贴近观察的时候,都有脆弱、愚蠢的时候。何况我们都是普通人,这样的时刻肯定更多,这导致了队友对我们或者我们彼此之间的印象分“唰唰唰”往下跌。



5.瞅准机会,娓娓道来:

同一个问题,如果已经有好几次,像步骤4一样的交流机会。那么可以瞅准一个机会,双方来一次深入全面的交流。注意措辞,娓娓道来,尽量不要情绪太激动,否则对方会把注意力放在怎么应对你的情绪上,而不是你说话的内容上。

交流是为了交换信息,而不是为了“说服对方”,你只要想着你把自己想说的话清晰表达出来了,这就达到了交流的基本目的。至于对方是不是接受,那是对方要思考的问题,不要揽到自己身上,给自己徒增烦恼。

其实,本质是建立“就事论事”的讨论习惯,因为有一些分歧是永远不可能统一的很多事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是不是更好。“就事论事”的讨论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彼此都进一步认识问题的深层次,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总之,交流时保持冷静,搞清楚逻辑,注意措辞,注意节奏,会更有利于沟通。这里面还有一个隐藏的心理是“凭什么我就要保持理智,对方就可以大吼大叫”,你可以从“结果导向”来思考这个问题,你想要的结果是什么,这些只是在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对方的行为对方负责。换句话说“保持冷静的人握有主动权”,你只是在掌握主动权。这么想,用这种思维方式来思考,是不是心里舒服多了,哈哈。

最后,最深的层面是“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上面的都是“”的部分,人与人交流,特别是情感交流,仅仅有术,即使做得再好,可能结果都不如人意。最好的交流,是能真正体会对方的痛苦,“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不要因为知道了对方的痛苦,就用来攻击对方。体会对方的痛苦,知道对方为什么而痛苦,即使什么也做不了。



总结

1.为什么: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担忧、过去

2.怎么做:平常心、倾听、收集信息、节奏、娓娓道来

今天就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孩子   都会   分歧   队友   挫折   情绪   爸爸   观点   事情   夫妻   方式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