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霸主如何练成-从夷吾和重耳看晋国称霸之路(下·重耳篇)

在重耳经过多年的流亡最终到达秦国以后,晋怀公颁发了“不允许晋国贵族护送在外的晋国公子”的旨意。这场闹剧也让晋国国内逐渐分化成了三股力量:

一是保守贵族,全方面尊崇礼乐教化,支持晋怀公,不过这批人反抗的力量不大,属于有意识但是没力量的那一派人。而这批人中有力量有意识的则是晋惠公留下来的老臣,为晋惠公谋划从流亡到归国的吕甥、郤芮这一派人。

第二种则是被晋怀公迫害的利益受损的贵族们,他们早已看不惯晋怀公的所作所为,一旦重耳回国,立马尊其为新君主,保护自己的利益。

▲晋文公

第三种则是墙头草,看准利益的天平,谁力量大,能够自己带来利益最大化,就支持谁。而这一派人也是最好笼络的。据说当年重耳跨越黄河回国的时候,这一派很多人就提前来到黄河边,迎接新君主。

在这种情况下,秦穆公护送重耳渡过黄河以后,秦国大军包围令狐,入桑泉、攻臼衰,三城将士都未作抵抗,直接举了白旗。晋怀公看到这种情况,彻底慌了手脚,竟然派狐突的儿子狐毛和先轸去抵抗重耳大军。之前还杀了狐毛的父亲,现在面对哥哥狐偃,怎么可能会抵抗重耳呢。明显看出此时的晋怀公已经彻底没有抵抗的能力了。

最后这部大军跟重耳达成议和,成为了重耳旗下的力量,秦军见状也不能再深入晋国,两军在郇地会盟以后,秦军就撤离晋国,重耳带着这批军队进入曲沃,晋怀公见状赶紧逃往高梁。在曲沃祭拜晋国先祖以后,重耳继位成为新的晋君——晋文公,第二天晋怀公就被人暗杀于高梁。

在晋怀公被暗杀以后,原来支持晋怀公的吕甥、芮郤等人决定谋反,谋划着要火烧公宫烧死重耳另立新君。这件事恰好被寺人披知道了,于是就连忙跑到宫里向重耳告密。

▲晋文公流亡图

此时,在外流亡多年的重耳充分知晓了名声是十分重要的,老谋深算的重耳决定利用秦穆公之手杀了这两个叛徒。在吕芮火烧晋宫以后,未能发现晋文公尸骨, 认为其可能逃亡秦国,便往秦国方向追,最后被晋文公已经知会了的秦穆公抓住并诛杀。这样一来晋文公不仅消除了这一派反对自己的力量,而且并没有留下骂名,反而让大家觉得这个新君主是一个仁德之君。而对于摇摆派,晋文公也下了不少的功夫对他们进行封赏,以获得他们的支持。

晋文公治国第一步——安抚贵族

随着晋文公最终坐上了晋国国君这个位置,他遇到了之前和晋惠公一样的问题:晋国国内贵族还不清楚重新上位的这个国君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而且有些贵族之前还曾经参与谋杀晋文公的计划,这位新君主会不会清算这些呢?

而对于这些问题,两个宦官登上了历史舞台,一个叫寺人披,一个叫竖头须。

在二人的支持下,晋文公表彰了晋国原来驻守在晋国贵族,肯定了他们守护晋国的功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奖励原来跟自己流亡在外的“五贤士”,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这样一来晋文公将所有的贵族都笼络到了自己麾下。

而在这多年来的流亡之路,晋文公要感谢的肯定还是其他诸侯国。表面上是各诸侯国对晋文公以礼相待,但是其中的利益交换色彩很明显。比如齐桓公礼待晋文公是为了体现自己霸主的地位。而最具有色彩的便是秦国,一开始还由于秦穆公跟晋文公并未能达成一致的利益交换使得晋文公场常年流亡在外。

而在这么多年的流亡之路中,晋文公也依然碰到了对其无礼的国家,而这些国家多少一些小国。其实不难发现,并不是他们不想礼遇晋国,而是不能礼遇晋文公。小国本就依附大国,在艰难中求发展,根本没有这么多能力去掺和晋国的国事。

而从其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都集中在中原边缘,而不是在中原。诸如齐楚燕秦晋,无一不是处在边缘地带的大国。而在中原的宋郑等国,所说曾经富庶强大过,但最后也只能被并入这些国家的版图中,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其实不难发现处在中原边缘地带的这些国家他们凭借山川险固,进可以逐鹿中原,退可据守险固,很难被彻底剿灭。但反观中原各国,处在十字路口,又无山川之险,反而更加容易成为各国争霸的场所。

晋文公改革——君权没落,分裂始起

经过一系列的笼络人心政策,一时间晋文公颇有种霸主的味道。但真正的霸主是靠拳头,而不是仁义道德。为了提高晋国的力量。晋文公开始为称霸之路做了一系列的改革。而这些措施却在不经意间扩大了晋国贵族的权力,导致晋君的权力得到削弱,为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

晋惠公时期由于国家内乱严重,自己又被秦穆公俘虏,为了得到国内贵族的支持,原本就已经差不多支撑不下去的“贡赋制”被彻底破坏。

所谓贡赋制就是全国的土地都是私有,国君和贵族的私有土地采用井田制,井田制将土地划分为九块,中间一块属于国君,其他的属于其他贵族。国君和贵族不需要耕种,耕种的是所管辖的平民,但是首先要耕种的是中间的公田。国家的支持以及国君的衣食住行都来源于公田,大夫只需要缴纳一部分的供赋。

晋献公时期,由于国家内乱频发,社会结构被打散。而到了晋惠公时期,为了换取贵族的支持,很多公田被划给贵族。而这就造成了贵族实力的不断扩大,国君权利的缩小。特别是到了晋文公时期,这种情况十分明显,使得原先跟随自己流亡的异姓贵族得不到相应的奖赏。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晋文公采用了郭偃的办法——恢复晋国早期的供赋制,也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但是又对原先的供赋制做了一定改变,以便减轻国君跟贵族之间的矛盾。在双方的妥协下,晋国供赋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君再拿出一部分公田分给贵族,而且国君无法随意褫夺封地领主的财产,但是贵族要将之前的供赋转为定期定量的的常规性赋税。

▲井田制示意图

贵族卿大夫得到了更多土地,又将这些土地分封给士。这种一层一层管控的模式很像西周早期的的模式,国君管控卿大夫,卿大夫迫使士去役使普通平民进行劳作。但是这跟西周分封制如出一辙,到了后期大夫实力过大,导致君权旁落,“三家分晋”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造成了国君的经济来源越来越依赖于封君的贡赋。因为国君之前还拥有土地的产权,但是建立了这种新秩序以后,土地的所有权变成了封地贵族。当国君尚处于强势地位的时候,封君还会自觉的纳贡,可一旦国君失势,封君不愿纳贡,君主的经济来源就会遭到威胁。由于晋国国内的矛盾重重,这可以说是晋文公跟国内贵族最好的妥协办法。

不仅在经济上晋文公的权力受到了限制,在军事上也同样如此。

由于这一系列的改革,六卿的权力极为膨胀,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从晋国军队建设就可以清楚看出。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为了与楚国争霸,在被庐举行了一场军事活动,史称“被庐之蒐”。在这场活动中,晋国正式确定了“三军六卿”制度,史书上认为这一制度在晋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使得晋国开启了近百年的辉煌霸业。那么这其中真的是作为晋国国君晋文公的胜利吗?

在这一次的军事活动中,晋国军队被划分为了上、中、下三个等级,每一级建制约有12500人。设立军队统帅和副帅,统帅曰将,副帅曰佐。中军的地位最高,以中军统帅上军,上军统帅下军,中军将也就是全军统帅。同时,晋国也实行军政一体,即在外征战是将军,战争结束回国就是“卿”。这样贵族的权力就集军政于一体,可见君主的权力已然被剥夺的一干二净,要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军事力量,国君只不过被底下人裹挟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晋文公做了什么呢?史书中并没有过多的描写这一段重要的历史事件,仅在《左传》中有所提及:“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谋元帅代表着什么呢?晋惠公时期军队中最重要的上军位置是由晋惠公亲自上任,但是到了晋文公却已经开始“谋元帅”,意味着现在是在讨论“谁当中军的问题”,而并不是“晋文公当不当中军的问题”。可见此时的晋文公的权力已经是贵族能够左右的,连三军统帅也并不能自己决定。

晋文公自然是不能随意让人坐上如此重要位置,贵族也自然如此想。那么君臣博弈开始了,晋文公希望自己的心腹狐偃和赵衰来做,但是贵族又想让亲自己的人来当,最后争来抢去,双方选择了一个择中的人物——“郤毂”。晋文公一方认为其年届五十,平日里喜爱礼乐诗书,谨守道德礼义,为人敦厚。换句话说就是郤毂这个人是一个便于控制的人。而贵族一方看到是自己这一方的人,最后答应。由此所谓一个中庸的郤毂便登上了晋国舞台,成为晋国的第一任执政官。

由此可见,晋文公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其后的辛酸又有多少人知道。贵族的强盛固然可以激发贵族的婚活力,使得晋国得以南下击败楚国,成为新一届的霸主,但是也为后来的六卿专权乃至三家分晋埋下了祸根。

晋文公勤王——晋国霸业的开始

就在晋国发生这一系列刀光剑影般摩擦的时候,周王室也出现了问题。公元前636年,周襄王跟弟弟王子带发生矛盾,王子带携带狄人围攻周襄王辖地。王子带将周襄王赶到了郑国,但是郑国却帮不了他,郑国国力难以抵抗戎狄,为此周襄王开始寻求其他诸侯国的帮助,此时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已经去世,而在这一次周襄王的求救中,位于西部的晋国跟秦国蠢蠢欲动。

晋文公心腹狐偃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只要勤王成功,就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将来号令诸侯就理直气壮了。于是晋国便迅速整顿了兵马,前去勤王。邻国秦国更是快人一步,虽然离得远,却已经抢先到了黄河岸边。晋文公于是就先派人把秦国挡了回去,自己带着兵马直奔成周而去。

▲王子带之乱示意图

晋文公二年(公元前635年)三月二十九日,晋军抵达阳樊。稍作停顿之后,晋军兵分两路,右军包围王子带所在的温地,左军则前往郑国接回周襄王。到四月初三,左军把周襄王接回了成周。也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右军也攻克了温地,王子带逃往隰城,被晋军斩杀。自此,王子带之乱才算画上了句号。

这一次的勤王之功使得晋国获得了周王室赏赐的黄河以北的大量土地,虽说赏赐,实则是晋文公的威逼。晋文公不仅在土地上威逼周襄王,还想僭越——“请隧”。至于何为请隧史书上并没有过多详说,使得现如今也无法查证到底是何种僭越方式。史学界认为一是“隧葬之礼”,就是晋文公想要采用天子下葬方法,二是“隧政之划”,就是晋国想扩大行政区划的范围——采用天子行政区才能使用的划分方式。不管何种方式,反正晋文公是想妄图僭越天子级别。虽然晋文公威逼天子,但是周襄王仍然是天子,肯定是不可能答应的,最后断然拒绝晋文公的要求,还说教了晋文公一番,最后晋文公只得作罢。

晋国对黄河以北大量土地的兼并,使得周王室彻底失去了左右国际政治的能力。这一片土地占了周王室土地的一半之多,周王室彻底成为了各国争霸的附庸。

晋文公攘夷——晋国霸业将成

为了成为霸主,无论是谁都必须做两件事一件便是尊王,一件便是攘夷。而晋文公尊王已经做到了,下一步便是攘夷,南方的楚国便成为了晋文公下一步的目标。

自从泓水之战以后,楚国俨然成为了一个准霸主,中原南端的郑、宋、鲁、陈、蔡、许、曹都服膺于楚国,唯一没有对楚国臣服的便只有东方的齐国。本来宋国跟楚国关系也不好,到碍于楚国国力强盛,只得臣服于他,但是晋国成功尊王以后,宋国立马调转方向,成为了晋国的附庸。

楚国一看,那不行。公元前633年,楚成王在控制齐国以后,开始集合鲁、郑、陈、蔡、许等国围攻宋都商丘。由于宋国公孙固跟晋文公交好,便前往晋国求救,晋文公一看机会来了,立马整顿军队,插进楚国争霸之路。

晋国便举办了之前所说的“被庐之蒐”,军队整顿好了,再来就是决定策略了。而晋文公所采取的便是“围魏救赵”一个类型的策略——进攻原来在晋文公流亡时候没有礼待的曹国。晋国军队整顿完毕之后,公元前633年,晋军从中条山出发,沿着黄河北岸东进,抵达卫国边境。晋国向卫国借道伐曹,但是卫国忌惮楚国威势,因此态度坚决,不允许晋军借道。

于是晋军转而迂回棘津渡过黄河,再由黄河南岸兵分两路,一路继续进攻曹国,一路转而进攻卫国。进攻卫国的军队十分顺利,见状卫国开始慌乱,请求停战成为晋国附庸,但是此时晋国却不肯,于是卫国转而寻求盟国鲁国的支持,鲁僖公见状也不知深浅地出兵卫国,一到卫国以后又感觉实力不对,连忙撤军。由此楚国的盟友卫、鲁都成为了晋国的附庸。而之前被楚国控制的齐国又因为卫国公子开方趁乱杀掉了齐孝公儿子,立他的弟弟公子潘为君,是为齐昭公。齐昭公继位以后,担心楚国会扶持公子雍另立齐君,在看到晋军已经进军敛盂以后,赶忙派人去结盟晋国。

▲晋楚双方将领对比

由此齐国也站到了晋国一方,但是晋军在曹国的进攻却并不顺利。由于曹军的强力抵抗,晋军在陶丘受到了严重打击,晋军大将郤毂战死。为此,晋国很多将士被曹军曝晒在城墙上,晋军为此决定去践踏曹国祖坟。曹军一看不对劲,认为祖宗不容得亵渎,便也只能将晋国战死军人尸体装进棺木运回出城。原本晋国也只是吓一吓曹人,见到这种情况,晋军趁机进攻曹国,由此曹国也成为晋国的一部分。就这样楚国的盟友一个个都被晋国瓦解,晋楚战争一触即发。

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

晋国攻下曹卫之后的一开始目的是为了通过救宋来参与对楚的战争。而曹卫被和并到晋国以后,正式开始了对宋的解救。而这个时候已经到了跟楚国直接接触,争锋相对的时候,楚国是一方霸主,对付起来那可不是曹卫等国能比的。而且虽然齐楚两个大国表面上是晋国这一方的,但是依旧有可能在晋国对付楚国的时候反咬晋国后方一口。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先轸想出了一个法子。

他提出让宋国给秦齐两国送去厚礼,诱使两国去劝说楚国解宋国之围。但是以楚国目前权臣成得臣的秉性是不可能和解的,这样就把秦齐两国也得罪了,就把齐秦两国彻底变成自己一根绳上的蚂蚱。为了进一步激怒楚国,晋国也是做了很大的牺牲,甘愿把攻占曹卫两国所得来的土地分给了宋国。楚国得知晋国的所作所为以后,直接拒绝了秦齐两国的游说。

而楚国国君楚成王不愿再卷入战争,决定退军。但是由于楚国大夫尹子玉却不肯,此时的楚国国内真正掌握着权力是若敖氏,也就是尹子玉为代表的一派。即使楚成王想退军,但是最终还是拗不过尹子玉,而且这次的战争严重影响到了若敖氏在楚国的发展,楚国不能退,若敖氏更不能退。然后就在此时楚国左右为难之际,晋国却做出了一个令楚国彻底懵逼的决定——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退避三舍”。

史书上记载晋文公退避三舍是为了报答当年流亡时,楚国的礼待之仪。那么真的如此吗?其实不然,晋文公有自己的考量。

▲城濮之战示意图

在楚国左右为难的时候,晋文公在先轸的策划下,决定令曹、卫两国复国以占据道德最高点,其实这也是正是楚国方面的要求,表面上是为了迎合楚国,其实晋国已经在背地里拉拢曹、卫两国,使得曹卫两国的新国君站在晋国一方。楚国在左右为难之际又听到新复国的曹、卫与自己断交。被愤怒冲昏头脑的尹子玉再也顾不了这么多,准备出发攻晋。而晋军却退居三舍之外,然后喊出“报答楚国的收留之恩”。晋文公的形象由此愈发高大,那么真的是也为了报答楚国吗?

作为已经在政治上驰骋多年的晋文公,原本就对名声非常看重的晋文公当然想在晋楚之争中留下一个好名声。而在这个时候,晋文公抓住了这个契机。

由于晋国伐卫部队和齐秦两国派来的军队还在敛盂驻扎,需要先汇合重整军队,以应对大敌,所以就需要更多的时间。二来晋国军队由于刚打完战,需要休息,而且晋国一方面撤军,楚方面肯定会急忙前进,可以疲敌,让楚国在疲惫不堪的时候,在指定时间,进入晋军指定的战场进行决战。又能够给国际社会留下一个好名声——“知恩图报的晋文公”,何乐而不为呢?

▲城濮之战

最后双方结果可想而知,晋楚双方战于城濮。楚国左右军被晋国歼灭,最终败退国内,楚国争霸之路中断,国内陷入一片混乱,开始了持续几十年的权力斗争。晋国则在晋文公的带领下,开始了百余年的霸业之路。

藤树先生说:

成也好,败也罢。春秋之际的称霸之战虽然能够取得了荣耀千古的虚名,却也避免不了礼崩乐坏对于君权的冲击。即使晋文公在诸侯面前声名煊赫,不可一世,但却也面临着权力被架空,无力控制国政的局面。无论后世的史家如何粉饰,都无法掩盖晋文公面对失控的权力的无奈。权力的斗争总不似刀光剑影那般来的清楚明白,却能够用一股无形的力量将你杀死。


(感谢阅读,本系列文章已完结,感谢读者的长期陪伴,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文献:

《左传》

《国语》

《春秋》

《史记》

《晋国争霸之路》

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晋国   国君   秦国   楚国   中原   黄河   霸主   贵族   春秋   军队   权力   土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