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别不理我”,家长的“情感忽视”,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之前有段热门视频,令我印象深刻:

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看见妈妈就倒地哭,但是妈妈没有理孩子,和狗狗走到房间。孩子看到妈妈走了没有继续哭了,走到妈妈面前又立刻倒地哭了。妈妈依旧没有理孩子,依旧和狗狗从房间走到厨房,孩子立刻也没有哭跟着妈妈来到厨房门口,倒地就哭。妈妈随后转身去了几个地方,孩子就跟着妈妈到几个地方,看到妈妈就倒地哭。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一直没有理会孩子哭泣的情绪,孩子就一直跟着妈妈,只在妈妈面前哭泣。很明显,孩子哭泣是想引起妈妈关注,因为孩子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不理自己,只能一次一次地走到妈妈面前哭泣。而妈妈,可能是在训练孩子不要哭泣,哭泣是没有用的。

或许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孩子不再轻易哭泣、用哭泣来解决问题。但是这样的训练其实就是赤裸裸地对孩子的"情感忽视",对孩子来说其实是弊大于利。

01 生活中那些我们对孩子的"情感忽视"

有些家长想自己平时还是很关心孩子,应该没有对孩子"情感忽视"。但是我们仔细想想,我们是不是一直觉得孩子哭抱孩子会惯坏孩子,当孩子拿到小红花感到高兴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略带嘲笑地说每个小孩子都有,当孩子摔跤哭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呵斥他不准哭不要那么娇气。其实,我们往往在自己不注意的生活细节、说话语气态度、方式上对孩子"情感忽视"。

简单来说,情感忽视是指:家长没有提供给孩子自己本应该给予的情感支持。面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长是不回应、不可及、疏忽

"不回应"是当孩子向我们分享喜怒哀乐时候,我们几句话就把他们搪塞过去了或者有意识地采取回避、否认或者批判的态度

比如孩子在餐桌上和我们分享幼儿园趣事时候,家长们谈起其他话题,孩子争着说的时候我们叫孩子"别吵,快吃饭";或是批评孩子"想太多"、"太脆弱"等等。

相信很多家长童年也有类似的经历,我小时候有次就和妈妈说:"妈,我的玩具被妹妹玩坏了",可是妈妈只说了一句"哭什么?再给你买个新的不就得了!不许哭!听到没有?"但是后来妈妈也没有买新玩具给我。

"不可及"指的是当孩子需要关心、理解、陪伴的时候,家长没有时间去理会,或者家长常常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很难找到家长并向他们求助。

武志红在《圆桌派》节目上说:"现在人们常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一个人长大的'",而"一个人"往往指"童年记忆里我们父母没有真正在场过。"

这里分三种情况,一种是失去双亲或者单亲的,一种是留守儿童,一种是父母忙于工作、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前两种情况好理解,第三种情况父母虽然在孩子身边,但没有用心陪伴孩子。像孩子想爸爸陪自己去游乐场,爸爸总说我很忙以后再说吧;或者孩子因为委屈抱住妈妈,妈妈忙于家务直接让孩子一边玩去。还有些父母酗酒、沉迷赌博,对孩子置之不理。

"疏忽"指的是家长疏忽了对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家长可能会关注孩子其他方面例如物质等需求,但并不会过问孩子的情绪如何、是不是开心等等

像孩子回到家,家长没有问孩子:"今天开不开心?在幼儿园有没有遇到什么事情?",而只问:"今天老师有没有批评你了,你有没有做错事?"或者家长们喜欢替孩子做主,小到穿衣吃饭,大到选学校交朋友,经常不顾孩子的喜好和心情,不管孩子学钢琴是真的喜欢学,还是因为父母才去学的。

02 家长的"情感忽视",会影响孩子的心灵成长

家长的"情感忽视"带来伤害不像虐待儿童那样明显可见,可是对孩子留下来的创伤也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最大的伤害。因为"情感忽视"直接忽略了孩子的心灵成长,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灵就像个孤儿一样,被冷落被孤立,受伤的心灵就开始扭曲自己、讨厌自己、封闭自己。这样不健康的心理,就在默默地控制孩子的一生的想法以及言行举止,对孩子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忽视”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有以下4种:

(1)"我是自己情感的陌生人":不会与情绪相处

有些人常常被自己的焦虑、抑郁莫名的情绪吓到,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哭为什么生气,从而更加焦虑更加抑郁。每当想像一些遇到什么事都淡定的人一样的时候,就越觉得自己不应该有这样的情绪。

其实这不仅仅是因为社会的压力,还因为小时候家长告诉我们不准哭不准生气,哭了就是娇气,生气就是小气,没有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情绪,这让我们渐渐认为有负面情绪都是不对的,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压抑住自己的情绪,没有认识到情绪是正常的,情绪不是陌生的,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

(2)"我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好过一点":不懂得自我关怀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在自己痛苦时不会也不懂怎么进行自我关怀,否认自己的情绪需要,变得自卑、没有自尊,他们想:"既然父母不在意我的需求,说明这些需求并不重要,我不该有这些需要,我也不值得被重视。"

一方面,他们不去正视自己的需要,不去关怀自己的内心状态,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另一方面,他们常常用不健康的方式去应对情绪,逐渐产生不良行为:网瘾、酗酒、吸毒、打架、自杀或者沉迷性欲等等。

(3)"我没事,我很好,我不想要":不向他人提自己的情感需求

被情绪忽视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也不常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比如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甚至被误会也不表达,一是因为长期忽视自己的需求他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脱口而出就是"我不想要""随便""没关系我很好",二是因为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于是倾向于认为别人都不会提供支持,不再相信被人会回应自己的需求。

而由于他们不表露需求,别人更加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甚至可能因为他们的不信任而远离他们。也有可能因为别人不清楚他们需要帮助,从而错过帮助他们治疗心理问题的机会。

(4)"我搞不懂你为什么难过":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

在情感忽视中长大的孩子,也容易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有些家长之所以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是情感忽视的受害者:这些家长在小时候,同样也被自己的父母情感忽视。

像我朋友小时候是留守儿童常常十分地独立坚强懂事,但对自己十分地刻薄。有次她女儿摔倒了因为疼不敢洗澡,她就说:"疼什么疼,女孩子以后还有更疼的事,这点怕什么。"

后来我朋友挺后悔和孩子这样说,因为自己小时候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就忽视对自己孩子情绪的关心,虽然她感受到孩子不开心,但常常不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矫情",也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孩子。

03 避免“情感忽视”,家长要会安慰和理解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其实就是需要一个:共鸣。换句话来说,就是需要安慰和理解。所以就有人说不要和我讲什么大道理,道理我们都懂,我们需要的是安慰和理解。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安慰、理解孩子,既能避免对孩子"情感忽略",又能帮助孩子心灵成长呢?

(1)看到、确证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产生情绪,或是表达情绪了,你不能视而不见,而是要去确证孩子的情绪。

确证孩子的情绪是要:承认他的情绪的存在是合理的,理解他情绪的产生是有原因的,不是简单的说"不要哭,要坚强"这样的话。比如孩子告诉妈妈自己害怕去幼儿园,妈妈不要说:幼儿园一点儿也不可怕好玩着呢,可以表示当初自己一开始去的时候也很害怕以及原因,并仔细询问孩子对幼儿园的感受。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如果是我们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需要什么,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2)包容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表达情绪

孩子的情绪反应都是自然而然的,他们的哭闹、暴怒背后,或许是害怕、伤心、生气,他们的笑容背后,或许是开心、满足、愉悦。

我们要包容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取得进步高兴的时候不要说:"取得满分才值得高兴",而是与孩子一同分享喜悦;当孩子害怕去医院时候大哭时候不要说孩子胆小,而是拥抱孩子给孩子鼓励。我们要学会承受住孩子的情绪带来的焦虑,而不是抽身离开,或是攻击回去。我们的理解对孩子来说都是十分有帮助的,这样才帮助孩子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格。

(3)探讨,给予支持和鼓励

探讨建立在理解和包容之上。你和孩子可以一起去谈一谈,他自己到底怎么了,引导孩子表达自己情绪。在这个过程中,不指责,不控制。

在探讨的过程中,更多去发现和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看看有没有办法可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你可以去共情的安慰他,也可以和他一起去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阶段,你的鼓励和支持,可以帮助他度过这个脆弱的阶段。

很多成年人后来明白,自己一些性格缺陷的根本原因就是小时候被"情感忽视"。回想起自己年幼时候,对父母的行为没有反抗和抵御的能力,会接受和迎合父母。结果,一个外在的和内心的我就割裂了。如果你也经历过被父母"情感忽视",那么请你现在开始重视自己的情感需求,同时也多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受害者

我是尼莫妈妈日记,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家长   妈妈   孩子   情感   确证   幼儿园   小时候   情绪   父母   需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