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的预防与控制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是一大类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的疾病的总称,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单独或多发于全身动脉血管的不同部位,引发不同的心血管病:

1.心脏冠状动脉: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2.大脑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展(TIA)、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

3.外周动脉:下肢动脉阻塞(间歇性跛行)、主动脉夹层、肾动脉硬化性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性眼中风、内耳微循环障碍性耳中风(突发性耳聋)等等;

4.颈动脉:颈动脉狭窄性脑缺血、颈动脉斑块血栓脱落性脑梗死。

一、主要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因此心血管病往往是多发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同时,大脑动脉也不会太好,冠心病病人,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会非常高。尽管心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尚有待研究,但其主要危险因素已经明确。大量研究证实以下三类九个因素是心血管病主要的、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

1.代谢性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主要是胆固醇增高)、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危险因素是主要原因;

2.行为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吸烟大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行为生活方式是基础的危险因素;

3.心理应激因素:压力、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应激因素促进诱发危险因素。

二、预防控制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预防与控制,逐一降低或消除九大危险因素是根本的措施,改善可以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目前心血管病防治的目标。对心血管病进行风险评估是采取何种程度干预措施的主要依据。对于超高危、极高危和高危个体应积极进行干预,通常需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启动药物治疗,严格控制血脂(尤其是低密)、血压和血糖等指标达到相应标准(不同危险分级的指标控制标准不同)。戒烟戒酒、减肥等措施严格落实。对于中、低危个体则建议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危险因素筛查,必要时启动药物治疗促进血脂、血压和血糖等指标达到相应标准。

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是针对尚未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采取的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措施通常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戒烟,减少钠盐摄入量,限制有害使用酒精,增加体力活动和控制体重及合理膳食等,同时配合药物控制代谢性危险因素(血压、血脂及血糖异常)的水平。目的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

心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是针对已经发生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采取的干预措施,是在一级预防措施的基础上更加严格地控制各项危险因素。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心血管病复发与死亡、提高心血管病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主要二级预防措施包括生活方式改变、更加积极严格地干预危险因素、规范的抗血小板与调脂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根据风险评估的不同危险分级确定降低的目标。

㈠行为生活方式干预

1.合理膳食:包括增加新鲜蔬菜、全谷物、粗杂粮等纤维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减少烹饪、调味品用盐(包括食盐、酱油及酱制品),控制胆固醇、碳水化合物摄入、避免摄入反式脂肪等措施,有助于逆转或减轻肥胖、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病预防。

⑴膳食中增加全谷物的摄入,可降低15%的冠心病和25%的脑卒中发生风险。

⑵限盐补钾可使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33%。

⑶膳食中增加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等),可以降低8%的心肌梗死和7%的冠心病发生风险。

2.规律身体活动:是维持和改善心血管健康的基石。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在控制血压,改善心肺功能方面较高强度运动更有效。对于改善、血脂、血糖代谢异常作用明显。每次30-40分钟,每周至少做3~5次的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心血管健康,重在长期坚持。对工作忙碌的年轻群体,每周2次较大强度的运动比完全没有运动的个体较少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3.戒烟:戒烟是避免心血管病发病及死亡最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戒烟2个月后,戒烟者的血压和心率开始下降。戒烟1年时冠心病发病风险降低50%。戒烟1年后脑卒中再发风险降低20%,5年后降至与不吸烟者相同。戒烟使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血管死亡相对风险降低44%,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血管死亡相对风险降低75%。戒烟使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发生率降低16%。

4.戒酒:降低心血管病发病风险。降低血压。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改善糖耐量和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目前认为最安全的饮酒量为零,强烈建议心血管病患者滴酒不沾。

㈡代谢性危险因素干预

5.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独立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常和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吸烟、肥胖、老年等)合并存在,进一步增高患者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如高血压与糖尿病合并存在时,心血管病风险增高4倍。控制血压能够显著降低各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改善生活方式为基础治疗,适时启动药物治疗,达到持续控制血压达标。

6.控制血脂:血脂控制是防治ASCVD的基石,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降低LDL-C水平以降低ASCVD风险。LDL-C每降低1mmol/L,冠心病相关事件发生风险降低21%。LDL-C降至更低,心血管获益更多。危险分级不同,LDL-C的控制目标也不同。LDL-C为调脂治疗的首要干预靶点,非-HDL-C可作为次要干预靶点。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其内容包括饮食结构的调整、控制体重、体育锻炼、戒烟和限制饮酒,他汀类药物是主要降血脂药物。

7.控制血糖: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患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糖尿病前期也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相关。糖尿病患者经常伴有血脂紊乱、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对ASCVD危险因素的长期强化综合治疗可显著降低其心血管事件风险。

8.减肥:肥胖及超重人群心血管病风险增加。减肥益处:降低血压水平,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缓解率,降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危险。减轻房颤症状的负担和严重性。大量研究发现通过限制热量摄入、增加身体活动等方式减轻并维持体重,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甚至可减少全因死亡。

㈢社会心理危险因素干预

9.心理平衡:是保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过量的心理应激反应,尤其是负性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增加心血管患病风险,引起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作,如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等。缓解抑郁、焦虑可以改善心血管病,特别是心衰的预后。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有助于消除个体的社会心理应激、抑郁和焦虑,从而帮助改变其行为习惯,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疾病预后。

以上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后面的文章会逐一介绍每项控制措施的具体操作方法,敬请关注。


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划算,省钱少痛苦。我是一名喜欢运动,能够帮助您预防疾病的公卫医师。关注我,给您系统、全面的运动、营养和慢性病相关健康知识、观念和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心血管病   高血压   心血管   动脉   血脂   危险   因素   措施   风险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