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蛮夷攻蛮夷、徙民实边、贵粟治马:奠定了汉武帝的千年武功

晁错和贾谊都有一颗性感的大脑。

他们文章策论,不仅雄冠当世,而且省于后人。

甚至,二人的观点在很多方面也不谋而合。

所不同的是贾谊的才华止步于文章,而晁错的智慧却施于国家、效用后世。

晁错剧照

公元前169年和公元前168年,晁错连续向汉文帝上报了《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和《论贵粟疏》三篇策论奏疏。

其中,《言兵事疏》未被文帝采纳,但整军经武、“以蛮夷攻蛮夷”的兵家谋略,却实践于武帝朝,并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原王朝的边地政策。

而《守边劝农疏》和《论贵粟疏》则直接落地为文帝时期的具体国政,为武帝时期全面反击匈奴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提供了足以借鉴的策略示范。

《言兵事疏》的兵事谋略

晁错上书《言兵事疏》的直接目的是鼓动汉文帝断绝和亲、反击匈奴。

这篇奏疏中主要阐述了三个问题:

一是“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所以择用良将是可能打败匈奴的。

二是“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所以中国之实力是可以打过匈奴的。

三是“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所以择边郡良将、训练“轻车材官”、武装归附“蛮夷”,就完全能够打败匈奴。

这三个问题既是兵势分析又是兵事方略。据此分析、依此方略,就需要着手实施这样四个政策:

一是精锐器械,大力发展“军事工业”,锻造坚甲利刃。

二是选练士卒,训练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精锐汉军。

三是择选良将,做到君能择将而将能知兵。

四是武装蛮夷,实施“以蛮夷攻蛮夷”的方略,以蛮夷之长补己之所短。

汉文帝剧照

很遗憾,汉文帝缺乏杀伐决断的魄力,所以不敢轻易改变一直奉行的黄老无为之术。所以,晁错的建言之策并未在文帝之时全面铺开,对匈奴的全面反击也只能留到武帝朝了。

《言兵事疏》的兵势分析极为切合实际,而其策略建议又极具可操作性。所以,在汉武帝征伐匈奴之时,晁错的建言得以落地。

特别是精锐器械的政策和“以蛮夷攻蛮夷”的方略,最为典型。据汉成帝《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记载,光弓弩竟有五十三万七千七百零七张,这便足以说明汉朝在武器装备方面的投入。而三分天下的弱蜀,竟组织羌人部队参与北伐,足见“以蛮夷攻蛮夷”已经发展到武装蛮夷逐鹿中原了。

《守边劝农疏》的定边之策

在《言兵事疏》未能得行的情况下,晁错退而求其次,上书了《守边劝农疏》。兵事的目的在于攻打匈奴,而守边劝农的目的在于固守边地。这两篇奏疏都是讨论边患的。只不过是方式有所不同,“兵事”是大刀阔斧地主动进攻征伐,而“守边劝农”则是以守为攻、以守为进。

秦始皇

晁错首先对秦始皇北伐匈奴、南征百越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秦始皇南征北战的目的不是“以卫边地而救民死”,而是“贪戾而欲广大也”。

所以,秦帝国有征伐的武功,但没有“卫边救民”的实效。而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功未立而天下乱。百姓不堪征伐戍守的疲敝,所以揭竿而起、族灭嬴氏。

于是,鉴秦之弊,晁错便建议用徙民实边来代替兵卒戍守。

所谓徙民实边,就是屯田戍边,实际上就是对边境地区实施殖民经营。

有土地有士卒,并不能解决边患问题。而有百姓有城邑,且兼之以兵卒、要塞,便可有效地解决边患问题。

赵充国屯田西羌

晁错的思维方式就是重势,兵事要讲小大之势,定边要谈守战之势。

而其所谓势,就是博弈局面。而善用势者,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己的博弈局面。

所以,兵伐匈奴就要补己所短而用己所长,形成强力碾压之势,其方法就是“以蛮夷攻蛮夷”。而定边守边,就要在边境地区形成高城深堑相连而要害之处得守之势。有此形势,便进可攻而退可守。

为了形成“高城深堑相连而要害之处得守”之势,帝国朝堂就需要做三件事:

一是“先为室屋,具田器”,在边境地区建好房子、备置好农具器用;

二是迁徙内郡百姓到这些边境地区安家定居;

三是提供政策扶持以及鼓励边民从事农业生产,以实现自给自足,从而在边境长期居住。

曹操屯田

这三件事中,最为关键的是第二件,也就是迁徙谁去边境守边定居。

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

第一想到的就是把犯罪服刑的人和免徒复作的人迁徙过去。

汉代的犯人当真是用途多多。国家有战事了,就组织犯人去前线打仗;国家要修筑大型工程了,就组织犯人去工地搬砖。现在要移民实边,首当其冲地就是帝国的犯人们,你们全给我去。

如果犯人不足,怎么办?有办法,可以把大户人家的那些家丁、奴婢派过去。再不够,那就由国家花钱招募愿意去的人。大汉帝国有那么多郡国,向边境地区迁徙一些人口,应该是不费力气的。

汉代押解犯人

晁错的建议在文帝之时便开始实施了。原因很简单:这条政策的可操作性实在太强,不仅不花钱而且还省了普通百姓的徭役戍守之苦。

有时候,正确的政策不会得以实施,原因就是费钱、费周折。所以,制定的政策首先要考虑政策的可行性,这么干可不可以;第二但却是最紧要的就是考虑政策的可操作性。

正是移民实边的可操作性实在太强,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更是频频使用、大肆使用。徙民朔方,一下就是十万;而经营河西,更是迁徙频频。在汉武帝时期,能不犯罪尽量别犯罪,因为他最愁的就是太常监狱里的犯人不够用。

《论贵粟疏》的军事意义

贾谊和晁错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积极提倡者。重农抑商,最早肇始于法家而不是儒家。儒家除了讲讲礼仪仁义,也没有太多务实的国策。

古代农耕图

很多人认为,中国近代衰落、没能兴起资本主义,是长期奉行重农抑商的结果。如果重农抑商的影响是如此的深刻,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反过来想,那就是:自秦汉至明清,中国一直领先于西方,就是因为重农抑商呢?

历史教会我们要在历史的语境中来思考问题。在那个生产能力极端落后的古代社会,在吃饱饭都是个问题的情况下,国家鼓励更多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难道不应该吗?

商业能够实现人财物的广泛流通,但首先得保证人不被饿死,得保证有财物可供流通。

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必须重农抑商,那就是战争。

战争

现在我们得享和平已经好多年。但是,和平不是阳光和空气,它不是天然免费的。二战让人类领教了战争的残酷、核武器让很多政治家收敛了野心、经济让很多国家看到了合作的好处,和平这才变得如此稀松平常的。纵观人类历史,和平从来都是稀缺的。

无论中国古代还是西方的中世纪,战争几乎都是常态,不是内部自己人跟自己人打,就是出去跟别人打。奉行和亲的汉初60多年,也没怎么消停过,数万人规模的汉匈对峙、甚至野战,也时有爆发。

如此形势下,什么最重要?那就是粮食。

而要获得粮食、畜积粮食,就要开垦土地、勤于稼穑。所以,帝国统治者就要发动足够多的人去从事农业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说,重农抑商是没有错的。因为,在古代社会,粮食是稀缺资源。

农耕

现代工业社会,工业品是稀缺的,所以就要发展工业,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现在中美两大国都在解决“脱实向虚”的问题,要重视和发展实体经济而遏制虚拟经济。这难道不是现代版的“重农抑商”吗?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为了彻底践行“重农抑商”,晁错的建议就是“贵粟”。粮食不仅可以卖钱,而且可以授爵、可以免罪。

如此之行,那么粮食就真正成为可宝贵的财富。而为了获得这样的财富,老百姓就会开垦土地、勤于稼穑。

而国家也可以从百姓手中征收到足够多的粮食。而有了粮食这一最重要的民生和战略资源,国家才敢去做一些大事。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汉武帝动辄就敢跟匈奴开战,而且一打就是几十年,就是因为国库里有钱而仓储中有粮。这就是粮食的军事意义。

汉武帝

《论贵粟疏》除了提到了“贵粟”的问题,还提到了马的问题。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

意思是说如果有人能向国家缴纳一匹战马,那国家就可以免去他三个人的兵役。粮食是国家的战略资源,而战马就是国家直接的战争资源。

所以,《论贵粟疏》的落地政策就两个:一个是重农抑商让尽可能多的老百姓去种田纳粮;一个是重视战马让老百姓尽可能多地去饲养马匹。

战马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后一句应该接“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但是,如果皇帝好粟、马,又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呢?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

这是《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继位之时,大汉帝国的繁盛境况:如果没有水旱之灾,老百姓都能自给自足。郡国粮仓已经满是粮食,郡国府库也有货物余财。而京师国库里储蓄的货币铜钱已经多到朽坏而不能用的地步,国家太仓里的粮食则陈陈相因,一直放坏了都吃不完。寻常百姓的街巷之中都有了马匹,而阡陌之中更是马匹成群。朋友乡党聚会,你要是骑了匹母马,已经不是抬不抬得起头的问题,而是人家根本就不跟你玩。

成群的马匹

《论贵粟疏》得以成行,重农抑商的国策得以落地,汉代的马政得以繁荣。持续至汉武帝时,粮食和战马就真正发挥了它们应该发挥的作用——全面反击匈奴。

汉宣帝时,一场持续了两年的平羌之战,便逼得猛将军赵充国不停地精打算盘。以斛为单位的粮谷和以石为单位茭藁都已经算到了个位数,而汉宣帝还不依不饶地问你到底啥时候能打完仗,甚至直接责问到:将军不念中国之费,欲以岁数而胜微。将军谁不乐此者!

大汉后将军 赵充国

为什么会如此窘迫?原因就是此时的汉帝国已经没有了足够多的粮食储备。而汉武帝征伐匈奴为什么就如此阔绰?原因就是彼时的汉帝国要粮有粮、要马有马。所以,卫青、霍去病以及李广利可以使劲挥霍,因为汉武帝耗得起。

汉大将军卫青 骠骑将军霍去病

卫大将军和骠骑将军在历史舞台上恣意驰骋且歌声嘹亮。我们当真享受了一番快意恩仇的气势如虹。而平静之后,我们是不是也该想到晁错大夫的默默功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蛮夷   汉武帝   定边   武功   帝国   战马   匈奴   边境   粮食   千年   政策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