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有座故宫,曾作为陪都存在,若没有迁都北京如今会怎样?

虽然规模只有紫禁城的十二分之一,但沈阳故宫依旧如一颗镶嵌在东北大地上的稀世明珠,散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沈阳故宫,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是满清初期即清军入关前两代帝王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所居住的宫殿,在清入关后,沈阳故宫又以陪都的身份存在,虽是陪都,但因其是清朝的“龙兴重地”而始终备受清朝历代帝王的高度重视。

但即是“龙兴重地”,为啥清朝还要放弃旧都,兴师动众将都城迁往关内的北京城呢?主要有以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原因:首先是沈阳,沈阳在当时是二等城市,经济相对不发达,再者这里离中原太过遥远,不便控制中原以南的大部分区域,而且沈阳毗邻蒙古,容易受其骚扰。

而北京,在清以前,已是元、明两朝的首都,经济文化等已有一定的基础沉淀;再者,在当时水路还不甚发达的条件下,北京有长城与渤海等天然屏障环绕,是易守难攻的天然都城。

再从政治上讲,北京是明朝的国都,占其国都等于是从精神层面上彻底浇灭明朝残余势力复国之望的有效举措。所以在权衡利弊后,满清王朝毅然决然地将都城从关外迁至北京。而沈阳故宫,则作为陪都被保留了下来。

同紫禁城相比,这座东北故宫虽然在规模上有所差距,但在风格上也是相差很大。紫禁城,更多的是融入中原的特色,采用的是汉族的传统建筑形式,而沈阳故宫,则是典型的满族人建筑,反映的是少数民族的建筑特点,尤以大政殿和十王亭的组合最为突出:八角重檐、八面出廊、八字排列以及殿内的梵文天花等,无不彰显着浓浓的蒙古族特色。

沈阳故宫,按建筑群的布局和建造的先后,可分为东中西三路。其中最早建造的是位于东路的建筑群,据考,东路建筑是建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但具体建造时间,依旧是个谜,有几种猜测,但仍存在较大争议。中路建筑,据考,原先系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的府邸,皇太极登上汗位后,将之改建成皇宫的主体部分。

西路建筑群,则是在清朝入关后,经多位帝皇建造起来的,其中尤以乾隆皇帝的贡献最大,西路的戏台、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都是乾隆时留下的手笔。所以,现今我们所看到的大气庄严的具有浓郁满族特色的沈阳宫殿,并不是一蹴而就建成的,而是历经多位清朝皇帝之手,历时多年,才形成的。

而除了对陪都进行硬装上的增改,入关后的清帝王同时也对陪都进行软装上的丰富,这方面的贡献仍是以乾隆皇帝的最为突出。为了显示自己不忘根不忘本,乾隆皇帝“毫不吝啬”地将大量的皇家珍宝从北京宫苑“不辞辛苦”地运往沈阳故宫贮藏,不留余力地将其打造成皇家三大文物宝库之一。

可惜的是,这些一路经过“跋山涉水”好不容易在此安家的皇家珍藏,几百年之后却难逃流失之命,丢失的、损毁的、送人的、运往其它地方存放的都有,昔日的皇家宝库在20世纪初俨然成了一个没有内核的空壳。

现今我们在沈阳故宫所看到的文物,大都是解放后从各地调入的,当年贮藏于此的宫廷宝藏,自流失后,有许多就再也没有机会重回沈阳故宫。

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洗涤,如今沈阳故宫已没有当年的亮丽光鲜,甚至已出现斑驳印记,但隐隐渗透出的威严之风仍是不减当年。

虽然这座故宫也被列入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但相比较紫禁城在世界的地位,沈阳故宫就显得十分低调。这让人不禁感慨,若是当年清朝在此建都,那么今天又该是什么样的光景?【图片为摄影师Xiquinho Silva独家授权去驴行,禁止转载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故宫   陪都   努尔哈赤   北京   紫禁城   都城   太极   中原   建筑群   清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