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是如何提高茶道的地位的?

宋朝历代的当权者都对茶情有独钟。宋太祖赵匡胤饮茶成癖,开国伊始,宋代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到宋徽宗时(1101一1125年),茶文化登上了极为尊显的圣坛。


宋徽宗赵佶(1082一1135年)是北宋的第八个皇帝,他18岁登基。政治上赵估是个无能的昏君,对内他重用蔡京、童贯等奸佞之臣,官民反,引发了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对外,他荒于朝政,御敌无方,造成了靖康之耻,使自己成了金国的囚徒。但是,赵佶却是个多才多艺的书法家、画家、诗人和茶人,在文化艺术方面他以“瘦金体”书法和一部《茶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茶论》成书于1107年。“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因《茶论》写于大观年间,所以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该书以陆羽《茶经》为立论基础,结合宋朝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文化的提高与普及,分20个问题系统地讲述了宋代茶艺和茶文化的概况。


首先,宋徽宗在导言中提出:“‘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简洁,韵高致静’”。他把茶描写成天地间的灵物,极大地提升了茶的地位。紧接着,宋徽宗进一步论述品茶是盛世清尚,可以“沐浴膏泽,熏陶德化”,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所以天下励志清白的人,都崇尚品茶这种高雅的活动。

在《大观茶论》的正文中,宋徽宗介绍了宋代茶叶的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等方面的知识。


在讲到茶具时,他介绍了罗碾、盏、笼、瓶、杓,使我们了解到宋代点茶的概况。对于煎茶用水,《大观茶论》中提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清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这个标准被后代茶人沿用至今。对于宋代的点茶法,宋徽宗用470多字做了精彩而生动的描述。关于宋代对茶优劣的评价标准,他从味、香、色三个方面分别做了论述。他认为“夫茶以味为上,甘香重滑为味之全。”“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这些论述都是我们了解宋代茶文化最可靠的史料。


《大观茶论》不仅发展了中国茶道理论,而且把茶道推上了高尚娱乐的圣坛,使宋代出现了举国上下“倾身茶事不知劳”的局面。茶道在人们如痴如醉的追求中,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茶道   靖康   多字   圣坛   宋朝   宋代   大观   论述   茶叶   茶文化   地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