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张謇的坎坷从商路

江苏省真可谓人杰地灵,满清二百多年间共出了114位状元,江苏独占49位,其中南通籍状元张謇是唯一一位弃官不作下海经商的。

张謇小时候就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气质。有一天,私塾先生宋琳看见一个人骑着白马从门前经过,随口说出上联:“人骑白马门前过。”张謇的哥哥张詧抢着说:“儿牵青牛堤上行。”张謇略一沉吟,对曰:“我踏金鳌海上来。”

宋先生对张謇的回答十分满意,从此以后逢人便夸张謇这孩子志向远大,将来必定出人头地。

然而出人头地可不是随便说说那么容易。十五岁的张謇学业有成,正准备参加科考一举跃龙门,却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原来,张家祖上八辈贫农,从来没人参加过科举考试,这种情况在当时称为“冷籍”。一旦被打上“冷籍”的标签,考生就会处处受歧视,文章写得再好也难以入流。

就在张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先生宋琳给他们出了一个比高考移民更具想象力的妙招——冒籍。他替张家牵线,让张謇冒充如皋县张驹的孙子张育才在当地参加考试。当然,一旦考中,张家必须给张驹一笔酬金。张謇的父亲张彭年为了儿子的前途,当场应允。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一念之差,致使小有积蓄的张家蒙受了倾家荡产之祸。

张謇在如皋成功考中秀才,张家如约给了张驹酬谢。岂料这个张驹是一个地道的无赖,没过几天,又跑到张家索要好处,声称不给就报官让人来抓张謇。

几次三番下来,张彭年受不了了,他找到中间人宋琳,请求把张謇改回户籍。从中捞到好处的宋琳自然不肯戳穿骗局,反倒糊弄张彭年。那样的话张謇的功名就要被革除了,你们张家几代下来出一个秀才容易吗?

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当地的地痞流氓们就像闻到了腥味一样,都跑到张家有一搭没一搭地敲诈勒索。几年下来,张家不但折腾光了积蓄,还欠下上千两银子的债务。

1873年,二十岁的张謇不顾父亲的反对,上书知州孙云锦,请求改回户籍。这一次,他遇上了好人。孙云锦爱惜张謇是个人才,不但替他多方交涉改回原籍,还把他招为幕僚。几年后,张謇承蒙淮军统领吴长庆的盛情相邀,进入淮军担任幕僚。

1882年,张謇追随吴长庆进入朝鲜防备日寇。这期间他替吴长庆起草了《条陈朝鲜事宜疏》等著名奏章,不但得到当时的帝师翁同龢的赏识,还接连收到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聘书。为了报答吴长庆的知遇之恩,张謇一一婉拒了他们的邀请。张謇“南不拜张,北不投李”,一时传为美谈,为他赢得了莫大声誉。

1884年9月,吴长庆去世,张謇黯然回到家乡。这时,家境大为改观的张彭年又开始鼓励儿子参加科考,走仕途经济的大道。次年,为了避嫌主持江宁(南京)考场的恩师孙云锦,张謇北上顺天(北京)参加乡试。这一次,他高中第二名。然而,张謇的好运气到此而止,接连几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

光绪二十年(1894年),已经41岁的张謇很有些心灰意冷,打算就此罢手了。老父亲张彭年对他说:我今年76岁了,下地干活尚且不服那些后生,你正当壮年,怎能轻言放弃呢?

带着父亲的期望,张謇再度来到顺天应试。这一次,老天爷终于眷顾他了。张謇一口气杀入殿试,阅卷人恰巧是从未谋面却对他赏识有加的翁同龢。

翁同龢读完张謇的锦绣文章,兴冲冲跑到光绪帝面前竭力举荐:此生张謇,江南名士,大孝子!

光绪帝钦点张謇为新科状元,授予六品翰林院编修。

1894年,状元及第的张謇志得意满,然而国家却陷入了风雨飘摇。当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9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痛斥李鸿章误国,迫于舆论压力,慈禧以恭亲王奕䜣替代李鸿章。然而,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满朝文武束手无策,鬼子六也只能看着慈禧的脸色诚惶诚恐。

这个时候,南通老家传来父亲病逝的消息,早已心灰意冷的张謇立刻请假回家奔丧。

次年夏天,正在家中守孝的张謇收到了洋务派大佬、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之洞的来信,邀请他前往江宁(南京)面谈。

张謇欣然前往。两个人经过一番秉烛长谈,苦于无计报国的张謇接受了张之洞“实业救国”的理论。

张之洞遂正式邀请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主持兴办工厂。可是张謇确有难处,一来没有从商经验,二来囊中羞涩,一旦出现状况,自己难以负担。经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张謇苦笑着对张之洞说:就当是老弟“舍身喂虎”吧!

张謇首先想到家乡南通的棉花“力韧丝长”,决定在南通兴办棉纺厂。他取《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之义,为纱厂起名为“大生”。还亲自拟定了楹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被慈禧逼迫告老还乡的翁同龢亲自为之手书,以示对学生的支持。

得到张之洞和翁同龢的鼎力支持而踌躇满志的张謇很快就撞上了南墙。

张之洞只给了他一个“官办”的空壳子,要钱没有,自己想办法筹款去吧!

好在张謇得到了南通老乡、大布商沈敬夫的鼎力相助。两个人商量后决定采用股份制的形式,每股100两白银,招募6000股,募资60万两。张謇、沈敬夫每人认购20股。张謇凑不出那么多银子,还是沈敬夫替他垫资700两。

在沈敬夫的斡旋下,南通几个大户也表示愿意出资。尽管如此,资金缺口仍然很大。张謇、沈敬夫亲自跑到上海募资,上海的大佬们一听说是官办,赶紧摇头摆手,避之唯恐不及。

没办法,张謇只好向接替张之洞担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求援。刘坤一想到张之洞早年间从英国进口过一批价值数十万两的机器设备,一直无人问津。他打算低价卖给张謇,一来帮助了这位有志经商的状元,二来也盘活了国有资产。

张謇兴冲冲地跑去看设备,结果又是一盆冷水。人家盛宣怀打着李鸿章的旗号抢先一步把设备低价买走了。两手空空的刘坤一只能对张謇进行口头鼓励了。

回到南通,张謇一咬牙把家产全部做了抵押,连妻子的首饰都送进了当铺。为了积少成多,他还取消了100两白银的门槛,凑不够一股的半股也收,最小一笔仅有37两银子,连半股都还不够。

这个时候,经过张謇的多次交涉,盛宣怀终于开了金口,答应帮助他筹集25万两白银,算是弥补那笔设备给张謇造成的损失。

张謇兴冲冲跑到上海向盛宣怀催款。盛宣怀支支吾吾,颠来倒去一句话:稍安勿躁,老弟正在设法筹措。

盛宣怀不但不掏钱,反倒向张謇求字。张謇有求必应,前前后后送给盛宣怀不少字画。据说,盛宣怀竟卖得两万两白银。

得了好处的盛宣怀照样一毛不拔,只要提钱立刻顾左右而言他,最终把张謇气得拂袖而去,从此再没跟盛宣怀打过交道。

张謇在上海奔波数月,不但一分钱没筹到,就连回去的路费都垫了进去。他站在黄浦江边只剩下仰天长叹的份儿。无奈之下他在报上刊登广告:状元张謇在此地卖字三天,筹措川资路费。

就在张謇山穷水尽的时候,远在南通的沈敬夫来了一封信:“虽然资金告罄,手头还有些棉花,不如先干起来,待卖出纱后再买进棉花。如此循环运转,撑到实在撑不下去了,再关门不迟!”

面对朋友的倾力相助,张謇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勇气,大不了赔干净了沿街卖字画去!

1899年5月23日,大生纱厂正式开工。又要剪彩又要拍照,张謇忙得不亦乐乎,其实口袋里连一两银子的周转资金都掏不出来了。

皇天不负苦心人,就在大家伙儿都憋着劲想看张謇和沈敬夫笑话的时候,棉纱价格突然暴涨,大生纱厂的资金流终于顺畅起来,不但维持了正常生产,全年还赢利8万两白银。

年底,张謇拿着自家纺出来的棉纱,去南京探望刘坤一。刘坤一接过棉纱连连称赞:“过去人们叫它洋纱,织出来的布叫洋布,现如今我们自己也能生产了!”

凭着一颗“实业救国”的拳拳之心,张謇完成了由书生到企业家的身份转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北洋   状元   如皋   光绪   商路   纱厂   朝鲜   南通   总督   棉纱   南京   上海   银子   慈禧   棉花   坎坷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