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多学习,孩子少受罪,孩子问题不求人,书中自有答案~

最损伤孩子脾胃的4个喂养习惯。

各位家长看看您家的孩子占了几个?尤其是最后一个,是我们很多的妈妈所忽略的。现在孩子很多的脾胃问题,80%都和喂养不当有直接的关系。比如说舌苔厚、舌尖红、臭臭干、手脚心热、睡觉翻来覆去、入睡蹬背出汗、食欲不好、能吃不长等等等等。

积食内热、胃强脾弱、脾胃虚弱这些都是吃惹伤的祸。如果你把我接下来所说的4个坏的习惯改掉,那么孩子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改善。

第一点、注意喂,不要追着喂,哄着喂。从小养成孩子自己吃饭的习惯,他如果自己吃吃饱了他就不吃了,他自己能掌握一个量,那么你去喂就容易喂多了。他要是不吃就不饿,可能是吃饭之前吃了点零食或者水果他就饱了。因为小孩子的胃他很小,这个时候你还硬让他吃,吃进去营养也吸收不掉,还会给脾胃造成负担。

我们就要找到孩子不爱吃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吃了水果、零食,那我们就减一减水果和零食的量,零食就尽量不吃。如果说孩子是积食了就去消一消,堆积的食物下去了,自然而然他也就爱吃饭了。切记脾胃怕撑,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现在的孩子没有几个是因为吃的少缺少营养的,而是因为吃的太多把脾胃给撑坏了造成吃什么也不吸收的情况。所以有一个好脾胃是营养吸收的关键,而不是说吃的越多越有营养,这个是一个误区,家长们一定要走出来。

第二点、鱼肉虾等高蛋白的食物。有的孩子上顿吃下顿吃,没有肉就不吃饭。现在也有条件了家长也宠着,肉类确实有营养,但是只是蛋白质的含量高,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含量就很低。所以我们给孩子安排饮食的时候,也要注意荤素搭配。不管是主食也好、蔬菜也好、肉类也好,每样吃一点就不至于那么难消化对不对。

对于人体来说,你吃进去的营养能吸收掉那就营养,如果说吸收不掉,多余的热量就会让我们生内热。所以你看,人吃食物是因为我们需要能量,需要热量。食物当中就有热量,如果热量过多身体用不了,就会堆积生热出现。比如说舌尖红、嘴唇红、手脚心热、臭臭干、睡觉蹬背出汗、眼屎多、脾气急、经常的嗓子红肿这里发炎那里发炎、反反复复的、咳咳等等这些问题。

第三点、就是经常的吃一些寒凉性的食物。这里面的寒凉不仅仅指温度的寒凉,比如雪糕、冷饮这些。那更多的指的是什么?是食物的属性,比如说水果,水果在中医里面划分为生冷的类型,而且水果它也分为寒热温凉,寒凉的水果像西瓜、火龙果、香蕉、梨、猕猴桃这些。如果说平时给孩子吃的过多,对于孩子脾胃的损伤是很大的。因为中药讲脾是喜温畏寒的,所以说我们要适量去吃不要走极端。比如有的孩子有的家长认为水果很好就使劲着给孩子吃,后来知道含量的水果吃的过多伤脾胃,就一口也不给孩子吃了,这也是不对的。

第四点、晚餐吃的多,这也是我们很多的家长比较忽略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强调晚餐是因为晚上孩子已经睡觉了,已经休息了对吧?脾胃的运化功能已经减弱了。这个时候按理是应该少吃一点的。但是现在很多的家庭恰恰是相反的,早上吃的挺少,然后晚上吃的挺多。结果孩子带着一肚子食物去睡觉,孩子就会出现一些睡眠的问题。入睡蹬背、出汗、甚至磨牙打呼噜容易醒、半夜哭闹等等问题。看看你家的宝宝是不是有这些问题?而且我再告诉大家,晚餐吃的太多去睡觉的话,直接会影响孩子长肉肉长个头。孩子是在睡眠当中去生长的对吧?

孩子睡后的一个小时之内是生长因子分泌的高峰期,如果说他吃的太多他睡不踏实,进入不了深度睡。眠里面他的生长因子就不分泌,或者是说少分泌了,这个不是我乱说,很多家长应该都知道这些知识,所以你说你是不是间接的害了孩子,本来是好心结果办了坏事。所以我经常在视频里说,推荐家长们,多学习一些脾胃方面的相关知识。如果你想学,我推荐这本书,宝宝脾胃好并不找。

这本书是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李爱科老师编写的,总结了自己30年的儿科临床经验,并且写的非常的通俗易懂。关于脾胃最怕什么?对脾胃好,什么习惯伤脾胃?养护脾胃的小方法,包括一些食疗和推拿,还有100多种常见它的处理方法。孩子发病前的小信号应有尽有,写的非常详细,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每天抽空看10分钟,坚持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养孩子没有那么难了。其实并不是孩子难养,也不是孩子的天生就体质差,而是你养的方法不对。像我家的孩子从小就很省心,长这么大没有经过某院,就是因为我懂得未b先调,把问题给他控制在了萌芽的阶段,所以说好父母胜过好医生。家长们都学起来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家长   孩子   寒凉   脾胃   热量   零食   食物   水果   习惯   营养   答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