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协调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文|春尽安

编辑|文知远


城镇化协调发展内涵解构及阐释主要从五个维度进行。

在现有相关研究中,对于五个维度的划分比较全面且称谓比较统一:

“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将各类要素赋予城镇化的含义。

一、城镇化协调发展内涵解构及阐释

(一)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核心

“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本质含义,没有“人的城镇化”任何城镇化都不可持续。

传统的人口城镇化片面地关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而忽视了城镇化质量的诉求以及人的诉求,实质上人口城镇化更是生活生产方式乃至思想观念转变的全过程。

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是人口城镇化的本质,该领域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分析了中国、韩国、新加坡等亚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现,城镇化是大量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迁移的过程。

为何农村人口会向城市迁移?有学者认为与失业、贫困、环境冲突、宗教等经济和社会因素有关;

还有学者将城镇人口扩张的驱动因素归纳为自然规律、社会经济和邻里因素等。

然而人口的过度膨胀也为大城市发展带来种种难题,如大型贫民窟的存在、生态环境恶化等。

因此,要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应注重人口结构的变化。

人口就业也是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城镇的二三产业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城镇能够利用市场机制刺激产业升级,吸引着服务业尤其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从而保证城乡人口顺利向城镇转移。

但是由于经济周期波动对城镇就业影响显著,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波动性较大。

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市场需求旺盛导致城镇就业机会增多;

在经济衰退和萧条阶段,经济发展放缓导致城镇失业率大幅度增加。

城镇化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口城镇化的内容还包括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及人口素质等方面。

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方式的改变影响着其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较农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同时由于进城人口受到城市文化及城市教育的影响。

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精神需求也日益高涨,转移人口主动逐渐融入城镇生活,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二)经济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动力

经济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动力所在,是人类经济活动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强烈地改变了我国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从注重由自然支配的环境变化转移到人类支配的环境变化。

随着经济的驱动作用,人口、产业在空间上不断集聚,使得我国城镇化率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19.99%-59.52%。

经济对城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水平越发达、经济结构越优化的地区,城镇化水平越高。

G.F.Mulligan认为,同一时期内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城镇化率越高;

同一地区经济发展越成熟的时期,城镇化水平越高。

也有学者认为,占主导地位的第二三产业对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性影响,经济发展差异是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同的关键原因。

城镇化也有助于经济发展,M.Shahbaz、I.Turok强调工业化和城镇化共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关于经济结构转型与城镇化的关系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结构转型可以有效地推进城镇化。

如M.Michaels认为,优化经济结构能提高城镇化率。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经济结构不转型也能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但是这类城镇化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如D.Gollin认为,经济结构转型与城镇化进程相关的城市是“生产型城市”,对于以自然资源出口的“消费型城市”而言。

尽管没有经济结构转型,但城镇化发展依然较快,国际贸易是确保这类“消费型城市”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条件。

(三)土地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载体

土地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载体,城镇化水平的推进必然会在土地空间上体现出来。

近年来土地城镇化成为城镇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是从城镇用地角度探索土地城镇化的过程。

土地为农业人口转移与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撑,最直观的表现为城镇空间的不断扩张。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凸显了土地的价值,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过程都表现出土地面积的外延式扩张。

R.B.Thapa与Y.Murayama强调全球范围内城市土地扩张速度非常快,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

A.Vasanen指出城市土地的扩张改变了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

随着城市发展的多核心化,重点产业开始向城市的周边地区发展,产业布局分散化趋势使得城镇土地规模不断扩张,导致土地结构的变化。

此外,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也是城镇土地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

在市场经济发展与政府政策扶持的双重作用下,二三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不断提高,伴随着土地投入、产出不断增加。

城镇化凸显了土地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并向其他要素方面扩散,如挤占耕地威胁粮食安全、破坏生态环境等,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低造成资源浪费等。

关于城镇土地扩张对农用地影响的研究认为:

在土地规模上,城镇化扩张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形成城镇建设用地挤占耕地的现象

在土地利用上,因城镇化过程中二三产业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结构转变导致农村土地撂荒显现严重;

在土地效益上,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导致耕地规模碎片化,同时加之缺乏先进的现代化农业技术指导,导致农业用地管理粗放且效益低下。

综上所述,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重视土地结构与土地效益等方面。

(四)生态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保障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备受学术界的关注。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是一种交互作用、相互耦合的关系。

在保障城镇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实现城镇化快速稳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城镇化发展的保障。

生态城镇化的实现应正视生态环境状态、压力与响应,即评估当前城镇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压力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

城镇化是驱动多尺度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从根本上改变了区域景观生态。

研究表明,城镇扩张直接导致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而影响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生物多样性和水文系统。

城镇化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排放对全球气候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若将视线移至我国早期城镇化发展,可见城镇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忽视,城镇化生态环境剥夺效应显著,引发了耕地资源流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能源短缺、生境破碎化等问题。

尤其是在城市群区域,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集中爆发,成为生态高度脆弱区域及重点治理区域。

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建设两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生态文明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内在动力;

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载体和物质基础。

(五)社会城镇化为城镇化发展服务

社会城镇化表现为城市公用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等的提高,是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服务的过程。

社会城镇化实质上是回应城镇化进程中“人的诉求”,即在农业人口转移过程中,能够享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征的基本生活服务的需求。

第一,社会城镇化有助于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

城市基础设施、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能够惠及农村转移人口。

第二,社会城镇化的发展能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为转移人口提供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障;

同时社会城镇化也有助于完善农村就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就业率尤其是非熟练劳动力的迁移就业,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第三,社会城镇化对农民福利产生影响。

H.Song研究表明,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工业得到发展,劳动力逐渐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农民福利得到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生态环境   城镇   人口   生态   土地   结构   农业   社会   城市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