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深度报告:数字中国产业星图

(报告出品方/作者:德邦证券,吴开达、肖峰)

1. 上游基础层

数字中国上游基础层包括硬件、软件以及通信设施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其 中,硬件和软件互相依存构成计算机系统,而通信设施为计算机系统提供高速网 络和传输速率的保障。硬件是软件赖以工作的物质基础,软件的正常工作是硬件 发挥作用的唯一途径。计算机系统必须要配备完善的软件系统才能正常工作,且 充分发挥其硬件的各种功能。而通信设施的发展则为计算机系统提供高速网络和 传输速率的保障。

1.1. 硬件

1.1.1. CPU——计算机的运算和控制核心

CPU 作为计算机系统的运算和控制核心,分为通用高性能微处理器、嵌入式 微处理器和移动端用 SoC MPUs/AP,是电子信息时代需求量最大,最重要的半 导体产品之一。国产 CPU 在性能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虽然国内桌面和服务器产品性能正在提升,尤其是海光和华为的服务器产品性能已接近国外中端 产品水平,但是整体上国产 CPU 性能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2018-2020 中国 微处理器市场规模不断增加,2020 年中国微处理器市场规模达到 2335.87 亿元, 占全球微处理器市场的 39.8%,中国微处理器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占比有所提升。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初步估算,2021 年我国微处理器市场规模约 2742 亿元。国内 主要上市公司有海光信息、炬芯科技、国民技术、北京君正、龙芯中科等。


1.1.2. GPU——计算机的显示核心

GPU,即图形处理器,是一种专门在个人电脑、工作站、游戏机和一些移动 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上做图像和图形相关运算工作的微处理器,在 AI 计算中负责进行大规模的计算和数据处理。全球 GPU 市场中,美国凭借英伟 达、AMD、英特尔三巨头霸占全球 GPU 芯片研发领域的主导地位;欧盟、日本、 韩国处于第二梯队,欧盟、英国拥有先进的芯片设备制造技术,日本、韩国凭借领 先的半导体材料研发和制造技术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 国家还在努力追赶中。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 年中国 GPU 市场规模 47.39 亿美元,预计 2027 年市场规模将达 345.57 亿美元。目前国内主要上市公司有景 嘉微、通富微电等。其中景嘉微是国内首家成功研制国产 GPU 芯片并实现大规模 工程应用的企业,掌握了包括芯片底层逻辑/物理设计、GPU 驱动程序设计等关键 技术,先后研制成功 JM5 系列、JM7 系列、JM9 系列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 能 GPU 芯片,为打破国外垄断和国内 GPU 的突破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1.3. FPGA——可编程的逻辑芯片

不同于 CPU 和 GPU,FPGA 可对芯片硬件层进行灵活编译,且功耗远小于 前两者。FPGA 可编程带来的配置灵活性使其能更快地适应市场,具有明显的实 用性。随着开发者生态的逐渐丰富,适用的编程语言增加,FPGA 运用将会更加 广泛。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5 年全球 FPGA 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25 亿 美元。目前,FPGA 市场基本上全部被国外 Xilinx、Altera(现并入 Intel)、Lattice、 Microchip 四家占据。其中,Xilinx 和 Altera 两大公司对 FPGA 的技术与市场占据 绝对垄断地位,占据了近 90%的市场份额。国内研究 FPGA 芯片的公司有安路科 技和紫光国微等。


1.1.4. ASIC——供专用集成电路的芯片技术

ASIC(专用芯片)可以针对专门任务进行架构层优化设计。全球 ASIC 领域 呈现百花齐放局面,虽早期 ASIC 芯片以谷歌 TPU 为代表性产品,但如今中国 ASIC 厂商已实现加速追赶,显著缩小国内外产品技术差距与应用表现。国内主要 生产厂商有寒武纪,澜起科技等。其中澜起科技 PCle 5.0/CXL 2.0 Retimer 芯片 已实现量产。

1.1.5. 存储芯片——保存数据的记忆设备

存储芯片,用于保存数据的记忆设备,是现代数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 前存储芯片市场以 NAND Flash 和 DRAM 为主。中国为全球存储芯片重要需求 市场,销售额占比约 1/3,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4-2019 年,中国存储芯片 市场规模由 1274 亿元增长至 2697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16.18%。存储芯 片市场主要由国外巨头领导,近年国内厂商奋力追赶,在部分领域实现突破,逐 步缩小与国外原厂的差距,其中兆易创新位列 NOR Flash 市场前三,聚辰股份在 EEPROM 芯片领域市占率全球第三。其余公司还有易华录,普冉股份等。

1.1.6. PCB——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

PCB 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是电子设备不可或缺的配件。2017-2021 年,中 国 PCB 产值规模整体呈现逐步上涨的态势,增速波动较为明显。从中长期来看未 来全球 PCB 行业仍将呈现增长的趋势,而中国将继续保持行业的主导制造中心地 位,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 2027 年中国 PCB 产值将达到约 678 亿美元,2022- 2027 年复合增速约 4.8%。国内 PCB 主要公司有鹏鼎控股、东山精密、深南电路、 沪电股份等。


1.1.7. 温控设备——保障电子元器件环境稳定

温控设备对于保障电池、服务器、芯片等原器件正常稳定运行,以及工业、激 光等场所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双碳政策正在加速推进,新 能源赛道空间广阔,受益于双碳政策的大力推进,国内储能温控、新能源车热管 理等温控设备应用场景需求保持较快增长。除此之外,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信 息化的发展,数据中心、5G 基站应用场景的温控设备需求也较为旺盛,未来我国 温控设备市场规模将稳步增长。国内温控设备主要公司有英维克,同飞股份,高 澜股份等。

1.1.8. 服务器——管理计算资源的计算机

服务器具有高速的 CPU 运算能力、长时间的可靠运行、强大的 I/O 外部数据 吞吐能力以及更好的扩展性。据 IDC《2022 年中国服务器市场跟踪报告》显示, 2022 年中国服务器市场规模为 273.4 亿美元(1888.37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9.1%, 预计 2023 年我国服务器市场规模将增至 308 亿美元。在国产服务器厂商中,浪 潮信息(000977.SZ)目前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涵盖高中低端各类型服务器的 云计算 Iaas 层系列产品。据 IDC《2022 年中国服务器市场跟踪报告》,2021 年, 浪潮人工智能服务器全球市场份额 20.9%,保持全球第一,中国市场份额超过 50%。 2022 年浪潮以 28.1%的份额位列中国服务器市场第一,收入达 530.63 亿。其余 国内服务器上市公司还有中科曙光,工业富联等。

1.1.9. 网络安全硬件平台——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硬件载体

网络安全硬件平台是保护网络安全的专业设备,是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硬件 载体。网络安全硬件平台具备各种环境下高稳定、高可靠、深度定制等特征。网络 安全硬件平台行业整体发展平稳。据艾瑞咨询,传统网络安全硬件平台市场稳步 增长,在 2021 年市场规模达到 68.2 亿;国产化网络安全平台市场体量虽小,但 即将步入高速发展期,未来 5 年市场平均增速超过 100%。相关公司有乐研科技, 立华科技等但均未上市。


1.1.10. Chiplet——模块化芯片的技术概念

Chiplet(芯粒)模式兼具设计弹性、成本节省、加速上市等优势。据 TF SECURITIES 预计,2024 年 Chiplet 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58 亿美元,2035 年则会 超过 570 亿美元,Chiplet 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迎来快速增长。国内芯原股份随着 2020 年登陆科创板,公司通过 Chiplet 布局,形成 IP 芯片化/芯片平台化/平台 生态化的核心战略落地,将成为公司未来的核心成长动力。国内 Chiplet 相关公司 有芯原股份,通富微电,长电科技等。

1.1.11. CPO——极大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的技术

CPO 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解决通信带宽的瓶颈问题。当前 CPO 市场规模虽然较小,但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快速增长。据 Omdia 的预测, 到 2025 年,CPO 市场规模将达到 4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130%。国内相 关公司有中际旭创,天孚通信、新易盛等。

1.2. 软件

1.2.1. 操作系统——连接软硬件资源的纽带

操作系统是连接计算机系统软硬件资源的纽带。《“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等国家政策多次指明发展自主操作系 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全球操作系统市场主要由谷歌旗下的 Android、微软旗下的 Windows、苹果公司旗下的 iOS、MacOS 以及 Linux 五大操作系统主导。我国国 产操作系统相关上市公司主要包括中国软件和诚迈科技等。


1.2.2. 数据库——有组织、动态地存储大量数据

数据库系统有组织、动态地存储大量数据,特点是数据间联系密切、冗余度 小、独立性较高、易扩展,并且可为各类用户共享。国产数据库劲头旺盛,2021 年中国数据库市场总规模达 286.8 亿元同比增长 16.1%,CAGR(2021-2026e) 达 16.2%。国内数据库相关公司有达梦数据,海量数据,东方国信等。

1.2.3. 中间件——实现资源、功能共享的目的

中间件主要用于实现资源、功能共享的目的,是介于应用系统和操作系统之 间的一类软件。2021 年国内中间件市场总体规模为 88.7 亿元,同比增长 11.7%。 目前国产中间件已经得到了用户广泛的认可,不论是在产品性能还是市场占有率 方面,国产中间件的表现都远超过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是国内发展最好的基础软 件产品。


1.2.4. 通用软件——ERP、安全软件和办公软件等

通用软件包括 ERP、安全软件和办公软件等。ERP 首先是一个软件,同时是 一个管理工具。它是 IT 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体,也就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借助电 脑,来达成企业的管理目标。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8-2019 年中国 ERP 软 件市场规模的增速出现放缓,但仍维持在 10%以上;2021 年,中国 ERP 市场规 模约为 385 亿元,同比增长 12.57%。ERP 相关公司包括用友网络、金蝶国际、 鼎捷软件等。 协同办公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对办公中的协同行为起提效、降本等支 撑作用的软硬件产品。据艾瑞咨询,2021 年协同办公市场规模 519 亿元,市场增 速相比 2020 年有所放缓。未来增速放缓,重心转向产品打磨。办公软件相关公司 包括金山办公、网易、腾讯、百度等。

从我国网络安全市场规模来看,2013 年开始,随着国家在科技专项上的支持 加大、用户需求扩大、企业产品逐步成熟和不断创新,网络安全产业依然处在快 速成长阶段,近年来,受下游需求及政府政策的推动,我国网络安全企业数量不 断增加,网络安全产业规模也不断发展。根据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CCIA)披露 数据,2015-2019 年,市场规模增速始终保持在 17%以上,2019 年我国网络安全 市场规模达到 478 亿元,CCIA 预计 2020 年我国网络安全市场规模为 553 亿元, 同比增长 15.69%。网络安全相关公司有深信服、三六零、启明星辰、奇安信等。

1.3. 通信设施

1.3.1. 光通信器件——光电子器件及配套半导体集成电路

光芯片是现在光通信器件的核心元件,按功能可以分为激光器芯片和探测器 芯片。C&C 初步调查显示全球光芯片市场规模达到 175 亿元人民币(2022 年约 合 27.2 亿美元),同比 2021 年增长了 8.69%。从国产化进展来看,当前我国高功 率激光器芯片,部分高速率激光器芯片已处于国产化加速突破阶段,而光探测芯 片、25G 以上高速率光芯片仍处于进口替代早期阶段。国产光芯片在高端产品领 域同国外厂商还有较大差距。光芯片相关公司有源杰科技(688498.SH),仕佳光子 (688313.SH)等。 光模块是光通信器件核心部件之一,能够实现光电信号的转换。我国光模块 市场规模不断增加,2015-2020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11.03%。2020 年中国光模块 行业市场规模增加,沙利文统计为 382.1 亿元,同比增加 10%以上。2021 年,“十 四五”规划中多次提及数字经济的发展,预计光模块市场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发展, 2021 年市场规模或将超过 420 亿元。光模块相关公司有光迅科技,剑桥科技,中 际旭创等。


1.3.2. 光纤光缆——传送光波的介质波导

光纤光缆是我国互联网产业重要的基础设施。光纤传输的带宽大大超出铜质 线缆,且具有抗电磁干扰性好、保密性强、速度快、传输容量大等优点。光纤光缆 相关公司包括有长飞光纤、亨通光电、烽火通信等。

1.3.3. 交换机——独享电信号通路的网络设备

交换机是为接入网络节点提供独享电信号通路的网络设备,具有扩展灵活、 性价比高的特点。据易普咨询统计,2021 年中国网络通信设备市场规模达到 676 亿元,其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达到 1144 亿元,2021-2025 年 CAGR 约 13%。 全球市场方面,2021 年思科占据 45.3%市场份额,其次为华为 10.2%市场占比; 国内市场,华为和新华三(紫光股份子公司)占比合计超过 70%。交换机相关公司 包括紫光股份、新华三、锐捷网络等。

2. 中游技术层

在技术层面,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 的关系,它们相互协同发展,共同奠定了数字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从技 术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得益于万千互联的终端和传感器,物联网可以生成海量 数据,数据通过 5G 高速网络传输至数据库进行储存,并通过云计算对数据进行 分析和处理,再结合算法进行不断训练进步,形成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赋能各类 软件和硬件,提升物联设备的智能化。

2.1. 物联网:触达海量数据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和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将日常用品、设施、设备、车辆和其 他物品相互连通的网络。物联网改变了互联网中信息全部由人获取和创建,以及 物品全部需要人类指令和操作的情况。2025 年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 2.7 万亿,近 五年复合增长率 10%左右,2025 年物联网设备连接量将超过 150 亿个,2021- 2025 年复合增长率 15%左右。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仍处于成长期的早中期阶段,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点方向,物联网市场空间广阔。根据 GSMA 移动经济发 展报告预测,到 2025 年,中国物联网行业规模将超过 2.7 万亿元,2021-2025 年 复合增长率 10%左右。同时,根据艾瑞咨询预测,到 2025 年中国物联网设备连 接量将突破 150 亿个,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 15.5%,这将为数据的获取提供 一个巨大的窗口。物联网投资机会集中在终端制造商以及生态系统和技术平台提 供商。相关企业包括美的集团、鹏博士、海尔智家、华为、小米、海康威视等企 业。


2.2. 5G:数据传输的纽带

5G 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即 4G 之后的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 术,具有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低能耗的显著特征,5G 带来更快的速率和更 低的延时将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效和实时性,带来万物互联,催生各场景智能化应 用的实现。5G 发展进入规模化时期,2030 年市场规模将达 6.6 万亿元。根据中 国信通院预测,随着终端和内容的发展和创新,5G 个人应用将从量变到质变, 2025 年 5G 个人用户普及率将达到 56%,交互式 5G 新应用和沉浸式 5G 新应用 开始大规模出现。同时,5G 行业进入规模化关键期,呈现梯次、阶段推进态势, 到 2025 年 5G 应用覆盖国民经济大类将超过 90%。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1 年我国 4G 基站数达到 590 万个,同比增长 2.6%,5G 基站数达到 142.5 万个, 同比增长 98.5%。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 2030 年,我国 5G 市场规模将达 到 6.6 万亿元,相较于 2020 年增长十倍。技术层面 5G 投资机会集中在 5G 运营 商和技术服务商,相关企业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中兴通信 等。

2.3. 大数据和云计算: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大数据是一种生产要素,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 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具备数 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和处理速度快的特点。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指的是通过网络“云”将巨大的数据计算处理 程序分解成无数个小程序,然后,通过多部服务器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这 些小程序得到结果并返回给用户。云计算技术具备效能价值、工具价值、普惠价 值和创新价值,是数字经济中必不可少的新型通用生产工具。 我国数据产量和产能居于世界前列,预计 2024 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 到 1577 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年增长率 22.6%。目前我国大数据软件和大数据服 务的需求较大数据硬件相对较弱,预计未来大数据软件和大数据服务占比将有所 提升。根据赛迪 CCID 统计,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由 2019 年的 620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863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 18.0%,增速高于全球增速。预计 2024 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 1577 亿元,2022-2024 年复合年增长率 22.6%, 有望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根据赛迪 CCID 统计,2021 年我国大数据市场结构中, 大数据硬件、大数据软件和大数据服务的市场占比分别为 40.5%、25.7%和 33.8%, 市场规模分别为 350 亿元、222 亿元和 292 亿元。展望未来,赛迪 CCID 预计 2024年我国大数据硬件、大数据软件和大数据服务的占比将分别为 36.7%、29.0% 和 34.3%,大数据软件和大数据服务占比将有所提升。

2.4. AI:不断进步的生产力驱动

人工智能(AI)是指利用数字计算机或者由数字计算机控制的机器,模拟、延 伸和扩展人类的智能,感知环境、获取知识并使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 法、技术和应用系统。 人工智能的技术演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 当前 AI 技术正处于感知智能不断完善的阶段。计算智能即快速计算和记忆存储的 能力,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现阶段计算智能应用以及实现并逐渐成熟;感 知智能即机器通过 AI 技术实现视觉、听觉、触觉等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 当前人类社会的 AI 技术正处于感知智能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认知智能即机器 主动进行环境感知、信息采集并处理和作出决策的能力,现阶段 AI 辅助机器替代 简单的传统体力劳动以及辅助人们做出理论上的最优决策,离实现智能还有较远 的距离。


人工智能核心三要素分别为:数据、算力和算法,如果 AI 比作一艘火箭,数 据是“燃料”、算力是“底座”、算法则是“发动机”。AI 模型的实现分为训练和推 理两个环节,其中数据和算力是其训练的基础,算法是模型实现的路径,这三大 要素的共同进步推动了近些年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 如果将人工智能比作一艘火箭,数据便是人工智能的“燃料”,训练的数据越 完整,质量越高,所推断出的结论就越可靠,根据中国信通院的预测,全球数据量 将成指数级增长,到 2035 年全球数据量将有望达到 2142ZB,是 2020 年数据量的 将近 50 倍。而算力是人工智能的“底座”,数据的爆发和算法的精进将带来对算 力需求的快速提升,根据 IDC 和浪潮信息的预测,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继续保持 快速增长,2022 年智能算力规模已经达到 268 百亿亿次/秒(EFLOPS),预计到 2026 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 52.3%。AI 芯片是算力的核心,芯片类 型包括:GPU、NPU、ASIC、FPGA 等,其中 GPU 占据最主要地位,《2022-2023 中国 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2021 年 GPU 占据中国 AI 芯片约 89%的份 额。算法则是人工智能的“发动机”,深度学习是 AI 算法的主流,2006 年深度学 习之父 Hinton 提出了深度学习,2011 年 RELU 激活函数提出后,深度学习算法和 应用发展突飞猛进,在过去十余年,深度学习从多样性发展格局到逐渐融合统一, 自 2017 年 Google 提出 Transformer 架构后,由于其在大数据并行计算和训练精 度方面具备优势,各模态和任务底层算法被统一为 Transformer 架构。OpenAI 发 布的 ChatGPT 也以此为架构。

2022 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近 2000 亿元,未来五年有望高速增长。根据艾 瑞咨询测算,2022 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 1958 亿元,年增长率 7.8%,整体 平稳向好。其中涵盖 AI 应用软件、硬件及服务,预计 2027 年人工智能产业整体 规模可达 6122 亿元,2022-2027 年的年复合增率将达到 25.6%。目前我国大型 企业基本规划持续投入实施人工智能项目,随着未来中小企业的积极尝试和大型 企业的稳健部署,AI 有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AI 芯片、智能制造、 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决策应用等细分领域将实现强劲增长。

国内外大厂近几年相继布局 AI 模型以及 AIGC 领域,AI 核心赛道竞争进入 白热化阶段,中美 AI 基本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算法模型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 近两年国内外 AI 市场不断涌现新的模型和算法,国外以 Open AI、Google、Meta 等公司为代表,国内大厂以百度为首,围绕文本、图片、语音和视频等要素不断进 行模型迭代和升级。国内大厂积极投入部署 AI 模型的开发和应用,百度、阿里、 华为等科技公司均拥有自己的大模型,同时在大模型的基础上根据业务需求定制 化各类行业模型。AI 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 AIGC 作为 Web 3.0 时代生产工具 的商业化价值。国内外 AI 生成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相关应用已逐渐落地, AI 生成内容将有望成为新一轮驱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从基本面看,中美 AI 行业 在科研现状、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硬件基础四个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市场应用 和数据规模方面,中国具备国内市场优势,这是实现国产替代的主要根基。梳理 上述分析,人工智能国产替代机会主要集中在兼具中文数据资源、算力和模型优 势以及流量话语权的企业中,AI 模型方面相关企业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控 股、科大讯飞等。AI 垂直领域方面相关企业包括云从科技、商汤科技、格灵深瞳 等。


3. 下游应用层

数字产业化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实现降本增效并提高创新能力。受益于信 息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政策的引导,各行各业正处于向信息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人 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将赋能各行各业,有望使各个行业实现 不同程度的降本增效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根据 IDC 和浪潮信息联合发布的 《2022-2023 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的预测,人工智能将逐渐应用 于不同的领域,目前人工智能渗透度最高的五个行业分别为互联网、金融、政府、 电信和制造。本章将从 B 端、C 端和 G 端三个角度,挖掘数字产业化对于产业数 字化推进的影响和作用,以及梳理产业数字化进程中所包含的投资机会。

3.1. To B 端

3.1.1. 工业信息化

软件端的革新将赋能工业信息化和智慧建筑,实现降本增效,同时工业机器 人的进步将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AI 有望引领 CAD、CAE、EDA 等研发设计工 业软件交互模式变革,实现以自然语言下达指令,软件自动进行相关图纸绘制以 及仿真计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使得工业生产流程和建筑设 计的大众化普及和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同时工业机器人的进一步智能化将助力 B 端生产效率。

3.1.2. 金融科技

金融行业有望在资讯生成、虚拟客服以及数据报告等方面实现智能化。通过 算法自动获取并生成部分实时资讯、金融行业垂直人工智能模型替代客服、自动 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并初步生产报告等一系列信息化赋能,将有望提升金融机构前 台、中台和后台的工作效率和数据时效性与准确性。


3.1.3. 能源信息化

新兴技术助力能源企业优化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和交易环节的资源配置、 安全保障以及智能互动能力。通过融入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 能源企业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战略落地,通过数字电厂、智慧矿山、智慧工厂、智 慧物流等建设,实现能源企业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管理运营。

3.2. To C 端

3.2.1. 智慧医疗

AI 有望赋能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以及医药研发。AI 有望实现快速全面地了解 患者的病情并给出准确的诊断和康复意见,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为失声者 合成音频、为心理疾病者提供医护陪伴。同时 AI 还有望优化医疗器械精度和患者 愈后效果、以及加速医药研发中靶点确认和分子生成过程。

3.2.2. 教育数字化

教育数字化有望通过 AI 生成教学内容以及实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自适应 教学。通过 AIGC 进行降本增效,主要涉及虚拟教师、语言学习、早教学习、作 业自动批改等多个细分领域。

3.2.3. AI+传媒

传媒行业成为极具红利的 AIGC 主应用阵地,广告、影视、游戏、电商等细 分板块有望受全面赋能。得益于 AIGC 赋能,广告板块内容有望爆发式增长,并 实现精准用户触达;影视板块在前期剧本、中期拍摄以及后期宣发等环节有望大 幅提升产能、内容的丰富性与想象空间有望丰富;游戏美术、音乐内容的生成效率加速,以及游戏周边配套内容进一步丰富;电商的广告营销、产品展示以及虚 拟带货环节均得到降本增效;以及虚拟人的普及和传媒+产业的应用有望得以提效。

3.3. To G 端

政务云和 AI 的持续部署将稳步提升政务处理的效率和精准化。随着政务信息 化的推进,政务云得到广泛的部署,“掌上办”“指尖办”成为政务服务标配。而未 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 G 端端应用落地,数字政府的服务效能和精准化将再上一 个台阶。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中国   星图   人工智能   网络安全   深度   芯片   硬件   数字   智能   产业   报告   数据   市场   技术   软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