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想迁都洛阳,群臣强烈反对,他悲愤作出一预言,百年后成真

你们知道“夹马营中香孩儿,一条杆棒打下四百座军州”的故事主角是谁吗?

没错,那就是我,庙号宋太祖的赵匡胤!

我这一生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南征北战,黄袍加身,平定五代十国,一统中原大地,从而最终开启大宋王朝,真可谓不负大丈夫平生之志!

开宝九年(976年)冬,我怀着想要迁都洛阳,却遭到群臣强烈反对而未能如愿的悲愤之情,于汴梁(开封)万岁殿中酒后去世,离开人间。

作为真龙天子,我肉身虽亡,英灵仍在,不必坠入森罗宝殿,而是奉玉帝旨意,前往海外仙山蓬莱飞龙阁,在那里与前代帝王相见,检讨我一生的成败得失,如此才可自省平生,修身得道。

四战之地

当我走进了霞光万道,仙气缭绕的飞龙阁,却见阁内空无一人,我正在犹疑之间,忽听得屏风后一声叹息:你来得未免也太早了!

随着这声音走出一人,身长八尺,两耳垂肩,白面长须,双手过膝,他背后一杆红旗上写得分明:汉昭烈帝刘备,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刘备刘玄德!

我惊奇的问道:使君何出此言?

刘备答道:今年夏季,你想要迁都洛阳,却遭到了以你二弟晋王为首的群臣的强烈反对,最终不得不收回成命,殊为可惜!若是你能坚持做成此事,尚能添一纪(12年)阳寿,所以我说你来的太早了,唉…

刘备的话如同一声霹雳击中了我的心灵:原来如此?果然如此?早知如此…。

刘备又叹了一口气道:你可知当年陶公祖三让徐州与我,彼时我并无根基,却为何再三坚辞不受呢?这只因为那徐州是四战之地,易攻而难守!

我若轻易接下徐州,就如同接了个烫手的山芋,必将引发各路诸侯对我群起而攻之,最后,不仅保不住徐州,还有可能丢了小命!

那吕布虽勇又能如何?他占据徐州的最后下场,就是被曹操缢死在白门楼上!

同样的道理,我二弟云长为何会失掉荆州?

这其中虽然有他骄傲大意的因素,可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荆州四面环水,虽然交通便利,可也是四战之地呀!

一旦吴、魏联手来攻,极易造成顾此失彼的状况,而兵败失地,就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如今的汴梁,我们当年称为陈留,此地北接冀辽,东连苏鲁,南至两淮,西达秦洛,正处于中原地区的中心地带,这可是不折不扣的四战之地呀。

此时辽国契丹兴起,强敌在北,五代年间,后晋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这你是知道的呀!

没有了燕云十六州做屏障,倘若契丹日后一旦壮大,便可平趟河北,跨越黄河,直抵汴梁城下,那么你的后世子孙岂不危矣?

你征战一生,也是马上天子,知兵之人,我说的这些,你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呢?

我叹了一口气答道:使君所言,我非不知,洛阳有成皋之险,又能够解决冗兵之患,所以我才想迁都洛阳,只是遭到群臣的强烈反对,最令我想不到的是,我最信任的近臣,起居郎李符和铁骑指挥使李怀忠,居然反对得最强烈,最坚决,而其他的大臣也纷纷上疏反对,还有

刘备打断我的话说:那些人懂得什么?他们无非是说汴梁比起洛阳来,城市繁荣,交通便利,漕运发达,供养充足。

可是这些不过是他们的借口罢了!他们作为朝廷的大臣显贵,在开封已经成家立业,他们贪图开封的繁华富庶,眼见得西去洛阳相形见拙,长安破败不堪,不愿意长途跋涉受苦而已!

我点点头道:这些我都知道,可是法不责众呀…

请君入翁

我的话音未落,只听得咳嗽一声,又有一人从屏风后走了出来,此人身高九尺,体型彪悍,碧眼虬髯,气度不凡,他背后一杆黑旗上写得分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他快步来到我的面前,哈哈大笑道:你所谓法不责众,比我如何呀?

我的脑海中忽地掠过一道闪电,猛然醒悟:你莫不是说…?

拓跋宏笑着点点头道:正是,想当初我大魏定都平城,天寒地冻,四季风沙,为了更好地把控中原局势,我才想到要迁都洛阳,可是我手下鲜卑部众臣贪恋故土,冥顽不灵,他们对于迁都的反对意见,就和你手下的众臣一样强烈…

我接过话头说道:所以你闭口不提迁都之事,只是假借大举征伐北齐之名,率领文武百官及数十万将士随从南征,当抵达洛阳之时正值深秋,阴雨连绵,而你却在稍事休息之后,故意严令催动大军前行,此时,文武百官经长途跋涉,早已经疲惫不堪…

在此等狼狈情形之下,他们都已经不愿意再冒雨前行,纷纷跪倒在你的马前请求停止南征,而你却以军行中途,只进不退为理由严词拒绝,最后逼得起初反对迁都的他们不得不主动提出迁都洛阳,而你则假装无可奈何地同意,好一招请君入翁!

拓跋宏不由得抚掌大笑:君既知我意,何不效仿之呢?

想这汴梁,梁、晋、汉、周四朝皆在此建都,53年之间,竟然换了13个皇帝,可见此地绝非帝王安居之所,你跟随柴荣四方征讨,这些情况还用我多说吗?

有鉴于此,你应当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时,便以讨伐北汉为借口,率领大军途经洛阳就势迁都方为上策,可你却按照赵普“先南后北”的战略提议,忙着平定卧榻之旁的各路诸侯,以至于迁延岁月,遗憾终身哪!

天子之德

我有些不服气地说道:此事不怪赵普,是我告诉他,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他才为我制定了这套战略,而且这套战略也是符合当时的天下形势…

刚说到这里,便听到一声冷笑,屏风后又走出一人!

见此人身高八尺有余,体型健壮魁梧,双目炯炯有神,不怒自威,一身黄袍,气宇轩昂,背后一杆黄旗上写得分明:唐太宗李世民!

我这一惊非同小可:此人乃是帝王中的佼佼者,是不世出的英雄,其用兵之神,无人能出其右,他来见我,必有赐教。

我恭恭敬敬上前施礼:秦王殿下安好?

李世民摆了摆手说:刚才你的话我都听到了,你和赵普的这套战略,乃是“先支后干”,虽然打了不少胜仗,可是却事倍功半。

想当年隋末之时,天下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我若是也采取你这套战略,只怕将兵力消耗殆尽也难成大事!

所以我采取的是“先干后支”的战略,从太原开始,协同父亲领兵直扑长安,不出两年便攻陷长安而导致隋亡,我由此打出大唐旗号,依靠关中之兵,三辅之险,先后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数雄,可谓事半功倍,进而开辟大唐王朝。

君可仔细思量,我们两人所采用的战略,究竟孰优孰劣?

我听了不由得频频点头:君言是也!

只听李世民接着说道:君乃马上天子,实乃雄才而非庸才,既知洛阳之险,冗兵之患,就该亡羊补牢,得策辄行才是,何必碍于群臣之见,将迁都这等千秋大事束之高阁呢?

话说到这里,不由我不吐露真言:殿下有所不知,其实群臣之见我都一概否决了,可是我的二弟晋王赵光义也不同意迁都,我说到洛阳有险可守之时,他居然借春秋时魏国名将吴起的话应对我,说安定天下,在德不在险!我虽然心怀愤闷,可是一时之间语塞,又不知道如何应对。

也正因为如此,我只好罢了迁都之议,在他离去之后,一想到日后子孙将要面临的艰难处境,我心中就悲愤不已,因此,忍不住对左右大臣预言道,晋王的话的确有理,我姑且听从他的意见,然而不出百年,冗兵之患将会耗尽天下民力!

李世民沉吟地问道:君以为令弟所言之德为何意?

我回答道:自然是仁德呀。

李世民摇了摇头道:天子之德,并非凡间俗子的仁德可比,以一己之力,泽及当时,立万事之基,名留后世,这才是真正的天子之德呀!

何况,德与险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德是相对政而言,而险则是相对于兵而言,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依据的是客观情况,而非仁德虚言;

所谓天下唯有德者而居之,这里的德并不是仁德,而是能力!

以我为例,若非玄武门之变,我岂能成就一代帝业?

那么后世之人谓我有德,抑或无德呢?

小结

刘备、拓跋宏、李世民三位前辈的话,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可是大错已经铸成,我也已经回不去了,天上百日,人间百年。

百日之后,我将会看到靖康之耻的惨剧,无险可守的开封城,被金国女真人长驱直入,彻底攻陷!

而我的子孙徽宗钦宗,以及皇后妃嫔,宗室后代都尽数被掳往苦寒之地五国城,念及于此,实在是让我心痛不已!

但转念一想,尽管三位前辈如此高明,可是他们的子孙呢?

想到这里,我不觉心下释然:从古到今,几曾见不灭之国,不亡之家?

我且担当身前事,儿孙自有儿孙福,我又何必如此执着呢?

一念至此,我不由得仰天大笑:我悟了!

参考文献

《续资治通鉴长编》

《新唐书》

《魏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洛阳   群臣   汴梁   仁德   契丹   徐州   长安   悲愤   天子   子孙   成真   战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