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璇 | 海南报道
在不确定性突出的当下,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产业安全风险日益上升为重要议题,各国纷纷谋求建立独立自主、安全可控的产业体系。
世界经济复苏道阻且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出现了哪些全新调整?此过程中,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地位是否发生变化?企业如何进行合理布局,寻找产业链供应链“最优解”?
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上,多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分享观点与思考。
“这就是中国的供应链优势”
“大家可能还记忆犹新,前年到去年出现了‘一箱难求’‘一舱难求’的情况,外贸企业很痛苦,很多产品运不出去,码头积压,导致有些客户开始了多元化的包括区域化的措施。这是近两三年来出现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总经理冯波直击产业链供应链痛点。
他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的新变化用三个“一系列”概括,即“一系列不确定性、一系列挑战,但也蕴含一系列机遇”。冯波认为,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就是互相融合,产业链供应链的变化是正常的,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表示,新的地缘政治变化已是全球面临的现实,企业多元化、多国化的做法是合理的,但同时也需要合理评估风险。比如现实中究竟有多少企业把业务迁出中国,“目前看来,按中国经济比例和贸易体量来说,迁出部分仍是相对较少的。”
谈及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角色时,普华永道中国税务部主管合伙人黄佳用一段生动的故事阐述。“我曾问一个企业家,为什么大湾区对世界的效应能堪比硅谷。他回答称,假如你有一个新想法,想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质量变成产品,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产品,大湾区将是世界第一选择,这就是中国的供应链优势。”
黄佳认为,就速度、质量和成本方面,在可预见的将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取代中国,这是中国供应链最具魅力的地方。全球经济发展核心是效率问题,中国的速度、成本和质量对全球效率的提升一定是正面的。
姚洋也有相同的判断,并给出更加具体的时间。“未来10到20年里,中国不会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将仍然是最主要的世界制造业枢纽。”他进一步阐述,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和产业链的完整性,使得高端行业完全脱离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芬坎蒂尼集团亚太区负责人兼中国区执行总裁法布里佐·费里同样给出信心。他认为,尽管一些企业试图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将供应链本地化,但中国仍然会是生产中心。
在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贝哲民看来,中国也将持续成为全球的制造枢纽,80%的智能手机出口来自中国,尽管这些数据可能会出现一些下降,但其他市场没有中国市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中国的竞争优势明显。
打造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
近年来,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总体向好。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产业体系完备的特征不断强化。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特别是高铁、5G技术和设备、新能源汽车等先后成长为领先世界的关键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跨国企业开始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至印度、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国家。公开报道显示,2021年起越南开始积极吸引国外投资者进入当地建立代工厂。苹果公司已经连续在印度、越南等地建立多家手机加工厂。2022年,英特尔、耐克等公司也加大了对上述两国的投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徐秀军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这种情况反映出中国的工业转型升级正在进行,部分产业流向与之需求更加匹配的国家和地区,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
对此,姚洋给出同样判断,并分析是地缘政治加速了这一自然过程。他提到,在30年前,中国大陆发展水平相对还较低,吸引外来资本涌入。而目前的中国已经处于迁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水平了。
“这不见得是件坏事,反而对中国来说可能是件好事。”同时,他认为这对中国周边的东盟、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是利好消息,他们与中国制造业将更加紧密地融合,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国的地缘政治状况。
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在过去几年里,受疫情以及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的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企业如何应对这些新形势?寻找产业链供应链“最优解”?
贝哲民指出:“全球供应链是有效率的,但也是脆弱的。全球贸易出现了10年来的首次下滑,我们需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才能迎接对外挑战。”他认为,中国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中国制造具有强大竞争力,正在向产业链中高端转移。
此外,他还分享了跨国企业为实现提高供应链和产业链韧性的目标,通常采用的三种战略。第一是对中国的供应链进行投资;第二是多元化多国化布局产能,即迁出一部分产能到其他市场,给供应链去风险,这种战略也被称为“中国+1”;第三是把战略性生产环节回迁至本土市场。
“全球的供应链需要不断形成,这个过程很脆弱,需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才能迎接挑战。而提高韧性的本质要建立在共赢基础上的商业合作,我认为这是未来发展的基石。”贝哲民说。
冯波表示:“企业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供应链要为产业链服务,特别是对外贸行业的服务。不管供应链怎么转移,我们要把服务能力建设随着供应链同步转移,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
他认为,企业需要调整战略,采用新模式,使供应链更有韧性和可持续性。提高供应链产业链韧性,还要更多的团结合作,开放包容。可以通过两条路径实现,第一是面对共同性问题,全球国家应相互融合,互相渗透,共同解决,通过协作的方式,不能采用断链、脱钩的方式;第二,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例如AI、5G等,减少人工操作的不确定性,增加机器操作的确定性。
“我认为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如果把全球当作统一的市场来看,就不存在‘转移’一说。”徐秀军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博鳌亚洲论坛咨委、澳门特区政府前经济财政司司长、博鳌亚洲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澳门委员会主席梁维特表示:“过去我们更多以成本为导向,现在则更加关注安全。”在新的复杂环境中,企业要考虑跨地区的多基地、多技能合作。建设应对变化的快速反应系统,将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以区域合作助推全球化进程重新开始,提升风险对冲能力。
他举例说:“过去的全球化中,很多企业仅靠生产一个小螺丝钉就能获得发展,而现在有综合能力的大企业,能够建立安全的供应链体系,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7期)
2023年第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更新时间:2024-08-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