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原阻击战:扭转朝鲜战争局势的关键战役,迫使美国考虑停战谈判


在朝鲜战争中爆发了很多著名的战役,但是在众多战役中,铁原阻击战具有重大最为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迫使美国高层做出停战谈判的标志性战役。那么,这场战役发生时的背景是怎样的?它又是如何扭转朝鲜战争局势的?经此一战后,美国为何不得不将停战谈判摆上日程?今天就跟随笔者一探究竟吧!

美军“磁性后退”战术企图全歼志愿军主力


朝鲜战争铁原阻击战发生在1951年,当时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战役。铁原阻击战就发生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后期。


在4月22日,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拉开帷幕,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南下渡过临津江,同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拉开了第五次战役的序幕。经过半年多的战斗,美军逐步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即志愿军的后勤补给严重不足,补给线漫长且脆弱,每名战士随身携带的物资只够维持一个星期左右。


在朝鲜战场前四次战役中吃了败仗的麦克阿瑟被召回国,接替他出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兼美国远东军总司令的人是陆军中将李奇微,他根据志愿军的弱点,迅速制订了新的战术战法,他要求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联合国军要以消耗志愿军战略物资、摧毁志愿军补给线为主要战斗任务,在志愿军弹尽粮绝之时,以强大的火力和机动能力突然出击,歼灭志愿军主力。

于是,李奇微在联合国军众多军事参谋的协助下,设计了周密的“磁性后退”战术,该战术的核心要点是:前线部队在同志愿军的接触中,不要恋战,要步步为营,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节节后退,尽量避免同志愿军近战、夜战,给志愿军造成一种战败后撤的错觉。当志愿军进入其设计好的地点之后,命令空军迅速切断志愿军后方补给线,同时依靠远程炮火给志愿军最大杀伤力,最后再出动地面部队将元气大伤的志愿军主力歼灭。


正如李奇微所料,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再控制了“三八线”前后的制空权后,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遭到了严重破坏,致使志愿军不得不放慢进军速度,调整进军战略。整个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都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但从没像这次一般严重短缺。美军凭借制空权极大地破坏了志愿军后勤补给,后勤补给跟不上,向南撤退的“联合国军”又销毁了一切可能被志愿军获得的食物和弹药,此时的志愿军时刻都处于弹尽粮绝的危险境地。

虽然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开始以来,志愿军向“三八线”以南推进的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战果,但是也因后勤和军需供给不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此时的彭德怀凭借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敏锐地意识到,敌军正在设计一个针对志愿军的陷阱。因为不断撤退的“联合国军”并未在第五次战役中有重大损失,彭德怀隐隐感觉这不是撤退,这是妄图将志愿军战略包围的陷阱!于是,在5月21日这一天,彭德怀命令志愿军迅速后撤至“三八线附近布防”。


然后,李奇微却抢先一步,于5月20日提前一天下达了围攻命令。掐断志愿军补给线,在志愿军给养耗尽之时开始大规模全线反攻。妄图将志愿军主力一网打尽,尽数歼灭之。

志愿军第63军临危受命死守铁原


联合国军分三路向志愿军发起进攻,对应地是左、中、右三个战场。李奇微并未平均排兵布阵,而是根据战场形势将重兵布置在右线战场,有超过4个师的兵力被调动至右线。志愿军右线防守的部队是第19兵团,该兵团辖63军、64军和65军,以及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


经过初期的小规模战斗,铁原同时出现在志愿军和美军的沙盘上。志愿军和美军都注意到,铁原是一个交通枢纽,铁路公路在此密集交错,是极佳的囤积兵力、转运物资的地点。从南部前线撤退下来的志愿军亟需在此进行补给,然后在其北方附近建立战略防线,以应对美军的大规模反扑。

然而,当志愿军退到铁原之后却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铁原以北是一个宽阔的平原地带,非常适合美军的机械化部队作战。如果此时放任美军占领了铁原,那么尚在铁原以南的3个兵团的志愿军主力和1个军团的朝鲜人民军就会被掐断退路,面临着被围歼的危险。


铁原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彭德怀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向志愿军第19兵团下达了“死守铁原15天至20天”的命令。当时的19兵团是什么情况呢?刚刚从连续转移的状态下停下来休整,其所属的第64军尚在遥远的西线同美军在左线战场激烈战斗,而其所有的第65军也在连日的作战中损失惨重,继续补给休整。真正能够承担铁原阻击战任务的部队只有第63军了。


志愿军第63军由傅崇碧指挥,入朝作战以来,在减去战斗减员的情况下,剩余兵力约2.4万人,重武器只有240多门火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面的美军,整编个师、共计4.7万兵力,1300多门火炮、400余辆坦克,还有强大的空军进行空中支援。


兵力和装备都明显处于劣势的志愿军面临的任务却异常艰难。在装备和兵力明显落后的情况下,要守住纵深21公里、宽25公里的防线谈何容易?

“英雄铁军”顽强奋战完成阻击任务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大军压境,铁原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志愿军第63军指战员傅崇碧为应对“联合国军”的进攻,按倒品字形将全军3个师进行了战斗序列布置。前方右翼为187师,左翼为189师,后方的预备队是188师。为了避免在美国强大空中火力覆盖下的伤亡,志愿军采取了纵深梯次配备的战法。同时,编排战斗小组在前沿阵地同敌人纠缠,使美国大部队无法过早地接近187师、189师的主阵地。战术战法上,采用“正+侧”“白+黑”的方式,抓住敌人弱点,从侧面、从黑夜出击,疲劳、销耗美军有生力量。


志愿军第63军于5月30日进入阵地抢修工事,做好了激战的准备。仅一天后的6月1日,美军就通过飞机、火炮和坦克对志愿军187师阵地发起猛攻,战斗异常激烈。187师全体战士奋勇抗击,利用有利地形,穿梭阻击,打退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当美军迟迟攻不破志愿军187师的阵地后,就调转方向向志愿军189师阵地发起猛攻,仅在战争打响的一个小时内就向189师阵地倾泻了4500吨炮弹,189师阵地瞬间化为一片火海。在此紧要关头,189师师长蔡长元带队抢修工事,奋力挖掘坑道,以形成掩体尽量减少伤亡。同时,将全师分成200多个作战小组,分别防守200多个据点,189师化整为零的摆起来“八卦阵”,使美军陷入了无休止的“拔钉子”苦战之中。188师和187师在看到189师的战术奏效后,也纷纷效仿。至此,美军面对志愿军第63军的顽强阻击,前移一步都变得异常艰难,志愿军可以明显感觉到美军的攻势明显放缓了。

但是蔡长奇等指战员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打法可以拖住美军一时,无法长时间阻击美军。就在这时,189师发现美军的另一个弱点,即:对于运动中的目标缺乏应对能力。于是,他迅速下达了新的作战命令。首先命令师指挥所不能固定在一个地方,要不断变更地点,同时命令全师各个阵地也不断变化,将团一级的战斗单位缩编为营,营一级的作战单位缩编为连,连一级的作战单位缩编为排,把战斗减员严重的几个排合并为一个排,最后还把后勤机关人员也补充到连队,阵地的划分和人员的归属也处于不断的变换之中。通过这一番大调整,每一个阵地都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美军自始至终都无法掌握189师真实的排兵布阵情况,也就无法针对性的进行打击。188师和187师随后也采取了相同的战术,整个志愿军第63军的布防变幻莫测,美军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6月12日,经过十几个昼夜轮番苦战,志愿军第63军顺利完成彭德怀下达的阻击任务,为志愿军主力3个兵团和朝鲜人民军1个军团的北撤赢得了时间和机会,至此,第63军受命向伊川地区布防休整。


朝鲜战争铁原阻击战的胜利,使志愿军赢得了重建“三八线”附近战线的时间,粉碎了美军妄图妄图在朝鲜半岛蜂腰部登陆的阴谋,迫使美国高层不得不重新评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力。铁原阻击战使迫使美国高层作出停战谈判的标志性战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阻击战   美国   战役   朝鲜   志愿军   作战   国军   兵力   阵地   局势   美军   朝鲜战争   关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