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一味,效果神奇!分享五组附子角药,温肾阳、清湿热、调水道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性热,有毒,入心肾脾经,具有上助心阳、中温脾胃、下补肾阳之功。被称为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


附子又分为生附子和炮附子,生附子相对有毒,经炮制后毒性较小,炮制后的附子具有温里逐寒、温经止痛的功效,下面分享临床常用附子角药,以此达到相辅相成、减毒或增效的目的和功效。

附子-麻黄-桂枝配伍温通玄府

“玄府”一词首见于《素问·水热穴论篇》,原指汗孔。汗,所谓阳加之于阴,亦需要阴液充足、阳气盛实,道路通畅。


麻黄可发越在里之阳气,解入里之寒凝,无论寒在表在里皆可用;桂枝性温,入心经,具有温振心阳、疏通血脉之功。


附子温通十二经脉, 无论三阳之表还是三阴之里均可用之。三药合用,宣通表里,振奋阳气,温通玄府。

附子-半夏-干姜配伍温肺化饮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张仲景首创“痰饮”病名,虽名“痰饮”,实质重在论饮。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化。


附子振奋阳气,中温脾胃,司腠理之开阖,调水道之通畅,既温化痰饮,又可健脾,以绝滋生之源。


半夏性温,既降逆,又能蠲饮散结,为温化寒痰之要药;干姜温中止呕,可去脏腑沉寒痼冷,温阳化饮。三药同用,既可温脾阳助肺金,增强温肺化饮之功,又可减附子、半夏之毒性。

附子-熟地黄-当归配伍甘温除热

临证见发热可分为虚实两大类,实者以祛邪为主,虚者以扶正为主,虚而发热者,包括气、血、阴、阳之虚。实指阴阳两虚之发热,阳虚者,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致发热,即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或称龙雷火动。


附子性热,可温补脾肾阳气。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具有养精血、温阳气的功效;附子善补命门之火,加补益精血之 熟地黄,二药相合,益精血以温养阳气,阴阳双补,合用养血之当归,则阳生阴长,化生无穷。


《丹溪心法·补损》云:“诸补命门药,须入血药 则能补精,阳生阴长故也。” 三药合用,共奏阴 中求阳、甘温除大热之功。

附子-黄连-黄芩配伍温清湿热

湿为阴邪,其性黏腻,氤氲难化。热为阳邪,易伤阴耗液。湿热常相伴而生,湿遏则热伏,湿去热自孤。


湿热病机如油裹面,即使湿热并重,亦当以祛湿为核心,清热次之。祛湿之法颇多,常用如芳香化湿、渗水利湿、苦温燥湿等, 然湿为阴邪,治当温阳化湿。


附子通行十二经之阳气,温脾阳化湿邪,黄芩、黄连并用,苦以燥湿,寒以清热;治湿热蕴结之症,若单用附子温其里,难解实热证,若单用清热燥湿之黄连、黄芩,又失温化湿邪之旨,故清温并用,则事半功倍。


黄芩、黄连性寒,可借附子之辛温,以防用药过寒而致湿遏不解;附子辛温恐助热盛,如热火浇油,遂用黄芩、黄连寒凉之性以制其热。三药合用,共奏清温湿热之功。

附子-干姜-肉桂配伍温阳安神

张景岳云:“不寐者,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邪实,阻遏阴阳相交而不寐,阳乃正气,阳虚神无所倚,亦可不寐。


阴寒内盛,凝于上焦,心阳受损,神无所养,无力下济肾水,循环往复,心肾阳虚日甚。


附子上补心阳,下温肾阳。干姜性热,守而不走;干姜配伍附子,一可增强其温阳散寒之功, 二可降低附子毒性,三可提升附子之热。


肉桂,性温,具有补肾阳散阴凝之功,《汤液本草》云: “肉桂入足少阴肾,太阴经血分,补命门之不足,益火消阴”。


三药相合,温振心肾之阳,消阴翳,解寒凝,谨守张仲景干姜附子汤证之旨,温阳安神治阳虚不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附子   湿热   熟地黄   燥湿   干姜   精血   半夏   黄芩   阳气   黄连   神奇   效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