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里常氏-宁海州首善之家

□曲延科

宁海州西门里常氏是个历史上科举仕进不乏、名士代出的名门望族,其家族以行善积德为治家之道,为官者以惠政为民扶弱济贫为宗旨,经商者以回护乡梓周济贫危为本分,族人以热心公益乐善好施为荣耀,因此被老百姓誉为宁海州首善之家。

常康:勤政为民鞠躬尽瘁卒于任

常康,字既济,号晋侯。父亲去世后,常康生了一场大病, 加上孤苦伶仃,生活没有来源,他度过了一段异常艰难困苦的日子。这段经历,让他亲身体验到了社会底层贫民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为他出仕后济贫扶弱奠定了思想基础。

常康一生,体恤民情,心系百姓,公心如水,爱憎分明,其去世后,合州悲痛。宁海州学正、训导率全州生员至灵前行祭礼,宣读祭文。州民将起祀入乡贤祠。同时 ,因常康为进士,其父常秉仁曾三中武解元,于是城中西门大街立起父子二人的文武世科牌坊;常康任按察副使后,获中宪大夫衔,父亲也获赠中宪大夫。因父子二人在隆庆、万历、天启三朝三次获殊荣,西门大街又立起宠三朝坊。

宁海州常氏原籍武定州(今山东惠民),先祖跟随朱元璋、朱棣打天下,累积战功,升迁至武略将军、水军左卫前所副千户,永乐20年(1422)钦与世袭。明正统间,传至三世常忠,调任宁海卫金山左所千户,遂定居金山卫(现牟平城东金山寨一带)。至第七代常康,万历44年(1616)考中进士,官至云南按察司副使。从常康始,常氏这一重要分支开始定居宁海州城内,繁衍而成西门里常家巷。

常康,字既济,号晋侯。其父常秉仁,隆庆、万历两朝三次乡试武科解元(第一名),年逾40得子常康。明代中后期,国无战事,文官地位高于武官,所以,许多武官家庭由武转文。常康自小就在父亲的教诲下学习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常秉仁后来病重,还念念不忘嘱咐常康要好好读书,“善继吾志”。父亲去世后,常康生了一场大病, 加上孤苦伶仃,生活没有来源,他度过了一段异常艰难困苦的日子。这段经历,让他亲身体验到了社会底层贫民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为他出仕后济贫扶弱奠定了思想基础。

常康于明万历40年(1612)中举,44年考取进士,初任礼部行人司行人(持节奉使传达朝廷意旨的礼官)。到了京城,他始终不忘当年所见所闻基层官僚的腐败和老百姓生活的苦难,利用钦差的便利条件,先后上书山东巡抚李长庚、山东提刑按察司副使王之鈅、登莱巡抚陶朗先,向他们反映登莱地区特别是宁海、文登在海运、赋税、兵役、开荒、辽饷等十多个方面存在的弊端,深切地表达了对腐败官僚的憎恨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在给山东巡抚李长庚的信中,对于火耗(即零星银两铸成整块所造成的的损耗)问题,他说道:“以往征饷自有定额,收取银两的盈余,足够火耗,可是贪婪之辈,以抵扣火耗为名,有以一钱而加六分者,又有一钱而加七分者,甚至一钱而加一者,此外,每里有押票之公差,有包揽之总催,又有保头之主家,种种打发,官长明知其侵鱼也,却取之不以为异,嗟嗟!小民何辜,而堪此疮肉之割耶!”还是在这封信中,说到税赋的征收,道:“过去(征收)都是每亩额定正供三分,其余差徭,俱按户均派。可是自东阿白县令来东(牟平、文登)后,创造了‘一条鞭’征收法,把各项力役、丁徭、门银以及十余项钱粮,以人丁杂派不便,统统加之地亩,以至今之耕田者较昔之耕田者,增加费用十倍之多,文登、宁海、蓬莱之民,合里逃窜,田尽荒芜, 求一人之承耕而无有也。”

在给山东提刑按察司副使王之鈅的信中,对于登莱官员对待百姓上访的处理方法,他更是激切义愤地写道:“自古明目达聪,乃帝王盛治,上下相蒙,则衰世滥觞,今若得知朝廷巡查官员来临,地方官对州县访犯(一贯上访者),先意而预防,未言而先箝,及临时,且巷有守,途有防,扑缉禁止,以至民有飞霜异冤,迷失重罪,方欲借按临以为申愬,惟有望君门以洒泣已耳。”

因信件内容较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三封书信就是颇具盛名的《悯恤草》三册。

行人司行人仅是九品小官,但因是朝里人,地方官还是有所忌惮,又因常康信中所列都是事实,所以件件都有了回音。据宫卜万《牟平遗香集》载:“控之本省抚台李公长庚,因为地方革火耗、禁蠹吏、严驿递善政种种,悉如其议以行。与陶抚台议海上之情,清火耗之法,八属(登州府辖八州县)敛戢(收敛)。与孙刑府议所捐辽饷,宁、文皆得稍苏。”

万历辛酉(1621年),常康转升户部广西清吏司(户部13司之一)员外郎(从5品),不久升署贵州清吏司郎中(正五品)。他立志做个清清白白有抱负有担当的大臣,他的上疏奏言件件都切合事理,受到普遍好评,他的行为举止光明磊落敢作敢为,颇受同僚尊重。光宗(朱常洛)的葬礼,僖宗(朱由校)的册立大典,一切经费大仪都是由他悉为酌定。天启元年(1621),他又作为钦差大臣先后圆满地处理了易州粮储、弹压紫荆关等事件。特别是查处梁景超侵饷剥军案,将追回的赃物发还给军民,一时军士“戴若父母,畏若神明”。守拙老人侯安国(疑为曾任浙江布政司右布政使河南人侯安国,待查)曰:“晋侯在户曹(户部),支放秋毫不苟,军民爱戴,号曰‘常佛’。”

天启2年(1622),常康擢升承天府(辖今湖北钟祥等六县)知府,此地“士民轻佻健讼(善打官司告状)”,其莅任后,先以宽刑免牍,及时处理积案,平息民怨,接着实施兴修水利、植桑兴农、修学、缮仓、筑城等一系列惠政,承天府六县百姓无不悦服,且有“召杜”之誉(召杜:西汉召信臣、东汉杜诗相继为南阳太守,二人皆为民兴利,当时有召父杜母之语)。后贵州番酋(少数民族头领)作乱,波及荆楚,民心骚动。常康深入番区,对叛乱者抚慰为先,恩威并举,经过苦心料理,事件很快得到平息,全楚得安。其“忠言谠论(直言),郢(春秋时楚都,现湖北省)中盛传不衰”。天启6年(1626),常康分守(云南)临沅道,后又升任云南按察司副使,但不久因操劳过度卒于任。

常康一生,体恤民情,心系百姓,公心如水,爱憎分明,其去世后,合州悲痛。宁海州学正、训导率全州生员至灵前行祭礼,宣读祭文。州民将起祀入乡贤祠。同时 ,因常康为进士,其父常秉仁曾三中武解元,于是城中西门大街立起父子二人的文武世科牌坊;常康任按察副使后,获中宪大夫衔,父亲也获赠中宪大夫。因父子二人在隆庆、万历、天启三朝三次获殊荣,西门大街又立起宠三朝坊。

常世淦:富裕之后回护乡梓多行善

常世淦(1771年—1855年)字心如,号道泉。其家承先业善骑射,累试第一,后中武秀才,喜好书法善临柳公权,牟平书院“正谊明道”等匾额就是出于他的手笔。

常世凎以一颗善良之心和独到的眼光,从扶贫开始,把几户贫困农民卖酒的小商铺,几经转行、扩张,办成一个闻名胶东的大集团公司,为牟平的工商业起步和发展做出了示范,树立了榜样,同时,让众多贫困农民脱了贫,端上了饭碗,又让不少人走上了富裕之路,成为企业老板。为纪念这位大善人,时任吏部左侍郎的胶州人匡源,亲自为其题写墓志铭(匡源为咸丰顾命八大臣之一)。

明朝灭亡,清朝初立,西门里常氏因享明代恩荣,不愿出仕异族,族中精英大多由科举转以经商为业,且多有建树。至十二代,常世凎及族兄常世科都已成为宁海州数一数二的富人。

常世淦(1771年—1855年)字心如,号道泉。其家承先业善骑射,累试第一,后中武秀才,喜好书法善临柳公权,牟平书院“正谊明道”等匾额就是出于他的手笔。

常世凎“性淳厚,笃孝友,富而好施”。嘉庆16年(1811),胶东各县“夏大旱,秋大水,禾歉收”,至嘉庆17年形成了遍及全境的大饥荒。为解民困,常世淦带头捐粮捐钱,“邑中绅富,遂群起风从”,知州胡道垠高兴地说:“有了这个人带头,十几万百姓就有救了。”其一生“每遇凶岁,散发财粟以为常,至城池道路,桥梁祠宇,凡有兴役,必捐资督工以成其事。”民国版《宁海州志》记载的常世凎参与捐资督工的项目有:

重修城内清泉寺,捐资督工;整修福岘口山路,捐资督工,两年完工;道光13年(1833)知州殷家谟募修城隍庙,捐资督理;道光14年整修文庙先圣殿,捐资督理,两年完工;道光26年续修牟平书院并建考棚,捐资督工,两年完成;道光间修西关石路、沁水河桥,捐费5000余缗(一千文铜钱串成一串,叫做一缗)。

常世凎在胶东最大的影响是为贫民创立常大兴商号。

清嘉庆20年(1815)左右,由于连年自然灾害,庄稼歉收,西门里常氏家族中有几家贫困农民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就去恳求常世淦,能否出资办个小商号,让他们这些穷哥们有个差事,好养家糊口。常世凎这个大善人,听了他们的请求,自然起了怜悯之心,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考虑到这些人没有经商经验,常世淦就先在城西门里路北辟出几间小屋,拿出一部分资金,开了一小酒铺,让他们专营自酿的黄酒,并给商号起了个“常大兴”的名号,寓意买卖越做越大,生意兴隆发达。“常大兴”的几个伙计不负所望,人人舍命苦干,生意很快有了起色。卖了一段时间黄酒,又兼卖烧酒;自家酿的酒不够卖,又去外地采购。几年下来,就有了不少盈利。常世淦一看这些伙计都是可塑之才,索性把生意往大里做。于是添加了资金,租赁了两只帆船,留下几个人继续经营酒类,让其他人去搞货运贸易。这些人北到丹东营口等地贩运木料,南至连云港、宁波、上海贩运粮食南货。海运贸易,获利甚巨,十几年过去,资本积累就相当可观。

清道光年间(1822—1850),宁海州柞蚕丝织业兴盛,宁海绸名扬四海,内外销两旺。常世淦当机立断,立即转行,摒弃了酒铺与海运贸易,在西南营子(今西桂里村)建厂房,买设备,招募农民工,开起了宁海州城内唯一一家柞丝纩坊。由于他们资金充足,人心齐干劲大,收茧、煮茧、纩丝、晾晒,然后制成茧绸,一条龙生产,效率极高,加之丝绸销路广,至鸦片战争(1840年)前,纩坊已形成相当规模,盈利颇丰。他们又趁资金充裕,开设了米行、粮店、绸缎庄、布行、杂货店等商铺,形成了一个企业联合体。这时的常大兴商号,不仅在宁海州的地盘上首屈一指,在整个胶东地区也都颇具实力。当年初创常大兴商号的那批穷伙计,已都成长为商号的管理者和分号负责人,其后代也大都是商号的员工。各分号吸纳的社会员工多达数百人,因在常大兴商号工作而脱贫的农民不计其数。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烟台开埠通商,洋货倾销,民族工业受到压制。为了让常大兴商号更好地在逆境中发展,年逾古稀的常世淦及时退下来,将“常大兴”交由时任菏泽训导的儿子常文达管理,继续领导常大兴商号前行。

咸丰5年(1855),“常大兴”的创始者常世淦因病逝世,享年85岁。常世凎以一颗善良之心和独到的眼光,从扶贫开始,把几户贫困农民卖酒的小商铺,几经转行、扩张,办成一个闻名胶东的大集团公司,为牟平的工商业起步和发展做出了示范,树立了榜样,同时,让众多贫困农民脱了贫,端上了饭碗,又让不少人走上了富裕之路,成为企业老板。为纪念这位大善人,时任吏部左侍郎的胶州人匡源,亲自为其题写墓志铭(匡源为咸丰顾命八大臣之一)。

首善之家善人多:族人以行善为荣

从常康那代人开始,扶弱济贫积德行善就成为西门里常氏家族的家风,族人都热心公益,以行善为荣。下面我们盘点一下史志所载西门里常氏家族热心公益积德行善的一些人和事。

常秉仁,字公溥,常康之父。三中武解元,承袭宁海卫指挥使武略将军,以子贵赠中宪大夫。《牟平遗香集》云:公溥因兄目瞽(失明),借袭先职(按规定,其父去世后,应由长子承袭宁海卫指挥使武略将军职务,因其兄双目失明,就由他承袭此职)及兄子常泰长大,常秉仁将常泰携至京城,乞请朝廷允许常泰承袭,以使本应由长兄世袭的爵位,还由长兄的后代继承。此举,“时议贤之”。

常琦运,字奇玉,常大兴商号第三代掌柜。其承先世旧德,继志述事,丕振家声;对地方公益事业,如修大成殿、魁星楼,添设书院考棚,办理团练乡勇,改建学堂校舍,修大路以利行人,筑南院以庇贫民,捐义地以掩遗骸,凡此种种,不遗余力。卒年七十有一,阖邑各界人士公谥曰:孝穆先生。

常文遴,(常世澄)字伯铨。授朝议大夫,历任山西蒲州、宁武知府,多善政。在籍捐五千余缗,修西关石路、沁河桥。

常世科,字进川,邑武生,敇赠宣德郎。慷慨慈祥,乐善好施,生平周济贫危,不可胜计。嘉庆十七年,东国大饥, 遍地哀鸿,慨然输粟捐资,首倡赈济,邑中绅富,群起风从, 赖以生全者至众。藩宪(布政使)朱公揭“任恤(诚信、同情帮助别人)遗风”四字,以颜其室而奖义行云。

常理基,字介臣,建圻子,生而颖异,志趣远大。年十一,丁内艰(母丧),清光绪乙巳(1905年)父弃世,继述先志,凡救灾恤邻,排难解纷,及一切急公好义事,竭力行之。清季停科兴学,与邑绅孙宝怡,首先倡导,就牟平书院改高小学校及师范传习所,又于清泉寺创办自新两等小学校,前后造就人才甚伙。登郡张太守涖州查学,称为登属弁冕(居首)。


原文发表于2023年4月14日《烟台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宁海   柳公权   长庚   西门   文登   咸丰   嘉庆   胶东   解元   天启   善人   商号   山东   万历   大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